智能體應用場景的探索——從人的角度理解智能體應用 原創
“ 智能體就是一個會使用工具的人,而大模型就是一個“人”。”
在之前關于智能體的理解就是一個能使用工具的大模型,然后通過Function call的方式給模型配置工具就是一個智能體的了;但等到你真的問我智能體能干什么有哪些應用場景,已經具體應該怎么做。
這時我就傻眼了,雖然看著網上的一些教程,也用智能體開發了一兩個小功能;比如說查詢當前的天氣情況;但等到在真正的在企業應用中,怎么用智能體去解決業務問題,怎么設計落地方案就只能笑笑不說話。
甚至很多時候的想法都很天真,比如說剛開始認為用智能體做數據分析,就是把所有的數據全部丟給大模型,然后讓模型自己去分析。

后來才明白這種想法是多么的可笑,這時也發現自己對智能體的認識太過于淺顯。
智能體與人
雖然說剛開始對智能體的認知很淺顯,甚至有些可笑;但隨著在業務場景中使用智能體,這時才明白智能體到底是什么。
其實,很多人說到人工智能和大模型,都被其高大上的名字給騙了;然后學習大模型的時候,網絡上大部分也都是教你機器學習,神經網絡,正向傳播,反向傳播等等;最后對大部分人來說,結果就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所以,學習技術最好的方式是從應用開始,你知道這項技術能干嘛,解決了什么問題,然后你就能真正理解這項技術。

所以,經過一段時間的應用之后才發現,大模型特別像一個人,而智能體就是一個特別擅長某個領域的人。
為什么說大模型像一個人?
先思考個問題,在智能體出現之前我們怎么處理工作中的業務問題?是不是都是由人來做;那智能體出現之后呢?是不是開始嘗試讓智能體替代我們人類去解決這些問題。
而不管是人也好,智能體也罷,這些問題并不會因為是人做或者是智能體做,就導致這個問題的性質變了。
而且,對大模型來說,我們使用大模型的感受是什么?
是不是覺得大模型就是一個全能型人才,它能夠寫文章,回答問題,做設計,會編程;而大模型最缺的一點又是什么?

大模型最缺的一點就是它沒有物理實體,無法使用工具。
而人與動物最大的區別是什么?制造和使用工具。
因此,雖然大模型沒有實體,但通過編程的方式可以讓大模型通過網絡來操作現實世界的東西,而這就大大擴展了大模型的能力范圍。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理解,如果讓大模型做數據分析應該怎么做?
肯定是像人類一樣,先了解需求,然后分析問題,之后根據數據結構寫SQL或分析代碼來進行數據分析;而不是說,直接把所有數據都丟給大模型,然后讓它自己去分析。

而且,把大模型當做人的角色之后,你再去探索大模型的應用場景是不是就發現簡單多了?
雖然說大模型的能力有限,很多事情做得不好,甚至是錯的;但人何嘗不是,同樣會犯很多錯誤。
因此,只需要把人帶入大模型的角色,或者把大模型帶入人的角色;這時再遇到業務問題不知道該怎么解決,就可以把大模型帶入自己的角色去解決問題。
本文轉載自??AI探索時代?? 作者:DFir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