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應用理論那么簡單,為什么實現起來那么復雜? 原創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受——大模型應用的理論我都懂,但為什么就是做不好?
其實理論的簡單性和技術的復雜性,往往都隱藏在那些細節里。
“紙上得來終覺淺, 絕知此事要躬行。”
今天閑的沒事回頭梳理了一下這大半年來開發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然后畫了一個架構圖;然后突然發現,這么長時間好像也沒做太多東西啊,但為什么總感覺自己很忙,很累,但東西又沒做好?

原因就在于技術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東西,很多時候你懂了并不代表你會了。
在真實的技術場景中,理論是解決問題的基礎,但理論可以有多種不同的落地方案;因此,在技術的發展中,理論會隨著技術的突破而突破,而同樣的在具體落地的過程中,又會產生多種適用不同場景的落地方案。
還是以RAG技術來舉例,在之前的文章有介紹過RAG的本質是一個方法論,而不是一個具體的技術棧;它更多的是一種解決方案,用來解決大模型的缺陷問題。
- 幻覺問題
- 垂直領域知識不足問題
- 知識更新不及時問題
??RAG是一種方法論,而不是一項具體的技術——你真的知道什么是RAG嗎???
但RAG本身并沒有對技術做任何的限制,比如說使用什么樣的知識庫方案,使用哪種召回策略,上下文怎么處理等等;RAG本身對這些并沒做任何約束,你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任何技術方案。
畢竟對RAG來說——檢索增強生成,其核心就在于檢索和增強生成;但到底怎么檢索的我不管,我的目的只有一個,讓大模型表現得更好。
這也是為什么很多人在做RAG開發時,明明流程上都沒有問題,但結果就是不準確的原因;因為你根本沒有明白,RAG的真正難點在哪里。
RAG本身的每個步驟看起來都很簡單,但等你把所有流程都串起來之后就發現,好像哪哪都不對;最終的結果就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所以說,RAG最難的并不是把它的流程跑通,而是讓它真的變得能用且好用。
大模型的理論和技術很簡單,難得是把效果做好
在大多數人眼里,學習大模型技術和學習傳統的技術一樣,只要把技術學好就行了;但現在不得不告訴你一個殘酷的事實;大模型應用技術做好要遠比做出來更難。
由于模型本身的復雜性,同樣的流程,不同的模型,甚至是同一個模型不同的環境,都需要進行不同的測試和優化才可能達到最優的效果。
本文轉載自???AI探索時代?? 作者:DFir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