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款必知的AI Agent工作流,優缺點解析
如今,AI 應用借助大語言模型(LLMs),突破了傳統特定規則系統的局限,能處理各類復雜任務。但隨著這些應用逐漸演變成 “智能體”,具備自主選擇行動步驟、調用外部工具的能力,新問題也接踵而至:可靠性和效率問題頻出。
為了讓智能體穩定 “發揮”,得到靠譜的結果,我們需要更加強大的模式。這些模式不能只局限于檢索增強生成(RAG),還得有效管控智能體的 “自主” 行為。
本文帶你深入了解多種這樣的模式,剖析其優缺點,幫你快速判斷該在何時選用哪種模式,輕松拿捏 AI 應用開發的門道。
一、基礎:檢索增強生成(RAG)
在 AI 應用開發中,檢索增強生成(RAG)是重要基礎。

RAG宛如配備特殊裝備的超級英雄:
- 檢索:類似向朋友求助,模型從知識庫或文檔獲取詳細信息。
- 工具使用:像使用特殊裝備,通過運行代碼片段或發起API請求獲取更多數據。
- 記憶:記錄對話內容,方便回溯參考,讓交互更連貫。
谷歌的一張幻燈片清晰展示了基于大語言模型(LLM)的應用在有無RAG時的差別。RAG借助檢索、工具調用和短期記憶,提升對LLM的調用效果。不過它是被動響應,等用戶請求后調用LLM獲取答案。

來源:https://cloud.google.com/use-cases/retrieval-augmented-generation?hl=en
RAG是構建AI應用的常用手段,簡單的快速問答用它就行。但復雜任務得靠多步驟模式,下面就來深入了解這些進階模式。
二、智能體工作流模式
2.1 提示鏈

思路:提示鏈模式是把用戶請求拆成一個個按順序執行的小步驟,就像組裝玩具一樣,前一步輸出是后一步輸入,讓復雜任務處理更有序。
示例: 以內容創作來說:
- 根據主題生成大綱。
- 檢查大綱是否符合特定規則。
- 按大綱撰寫內容。
- 優化文章風格。
利弊權衡:
- 優點:
由于每個階段都目標明確,所以準確率高。
排查問題方便,能快速定位故障點。
每個步驟輸入到大語言模型的數據量較小,可避開上下文長度限制。
- 缺點:
多次順序調用,等待時間長。
每增加一個步驟,成本就會增加。
需跟蹤傳遞的數據,管理復雜。
2.2 路由

思路:在任務開始時,對任務進行快速分類,為其匹配最適宜的智能體或子工作流,從而實現任務的精準分發與高效處理 。
示例: 在常見的客服場景中,這種模式的應用十分廣泛:
- 用戶咨詢退款問題時,系統會自動將其分配給 “退款智能體”。
- 技術問題交給 “支持智能體”。
- 一般咨詢交給 “信息” 智能體。
利弊權衡:
- 優點:
職責劃分清晰。
如果跳過不使用的路徑,處理速度會更快。
- 缺點:
分類必須準確,否則會影響結果。
構建多個專門的智能體需要花費時間。
需要額外的步驟(即分類器本身)。
2.3 并行化

思路:并行化模式的核心是將一個大型任務拆解為多個小型任務,同時進行處理。這種模式能充分利用計算資源,加快任務處理速度。
示例:
- 文檔處理:通過拆分來總結篇幅巨大的文檔。
- 方案優化:針對復雜問題,嘗試多種解決方案(投票)并選擇最佳方案。
利弊權衡:
- 優點:
如果任務真的能同時運行,處理速度會更快。
通過多種不同的嘗試,覆蓋范圍更全面。
- 缺點:
合并結果可能比較棘手。
如果每個分支都調用大語言模型,則需要更多的計算能力。
結果可能相互沖突,增加了最終整合的復雜性。
2.4 協調器 - 工作器

思路:該模式中,存在一個類似 “管理者” 大語言模型,即協調器,負責拆解任務,將子任務合理分配給不同的 “工作器” 執行,最后把工作器返回的結果整合起來。這一過程如同項目經理統籌團隊成員工作,確保任務有序推進。
示例:
- 代碼編輯場景:在一次拉取請求中編輯多個代碼文件,每個文件由單獨的工作器處理。
- 文獻收集場景:從眾多來源收集參考文獻,然后進行合并。
利弊權衡:
- 優點:
高度靈活:協調器可以動態選擇任務。
對于許多子任務具有良好的擴展性。
- 缺點:
開銷較大:協調器必須跟蹤任務狀態。
如果工作器之間相互依賴,調試可能會很復雜。
額外的步驟會增加延遲。
2.5 評估器 - 優化器

思路:此模式包含兩個主要角色,一個提出解決方案(優化器),另一個檢查這些方案(評估器)。二者配合如同學生寫草稿、老師批改,反復迭代,直至方案達到可接受標準。
示例:
- 文案創作領域:起草營銷文案,然后讓另一個大語言模型檢查文案的清晰度和語氣。
- 知識問答場景:多次對答案進行事實核查以確保正確性。
利弊權衡:
- 優點:
每次修訂都更加完善。
錯誤會在最終輸出前被發現。
- 缺點:
耗時:需要多次來回操作。
成本至少翻倍,因為每次迭代都需要調用兩次大語言模型。
如果標準不明確,可能會陷入無限循環。
2.6 自主智能體

思路:這是最靈活的模式。智能體自身決定每個步驟要做什么以及何時停止。它可以反復決策,自行決定調用哪些工具、循環次數以及停止條件,形成一個持續的行動 - 檢查循環,區別于傳統單次調用響應模式。
示例:
- 代碼修復領域:人工智能代碼修復程序運用自主智能體模式,不斷編輯代碼,直至所有測試通過,全程自主判斷修復方向和策略。
- 問題解決場景:問題解決器在工作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嘗試不同工具或策略,自主探索解決方案。
利弊權衡:
- 優點:
能夠即時適應并處理意外情況。
可能非常有創造性或考慮得很全面。
- 缺點:
如果持續循環,可能會產生高額費用或永遠無法完成任務。
調試難度較大:因為路徑不是嚴格定義的。
如果沒有安全檢查措施,錯誤可能會不斷累積。
3 注意事項
開發基于智能體的 AI 應用時,有幾個關鍵的實施要點:
- 工具定義和文檔:對智能體模型來說,詳細的工具定義和文檔極為重要。拿工具 API 舉例,只有提供詳細解釋,模型才能精準理解任務,避免執行時出現混淆,保障工作流穩定運行。
- 防護措施和監控:借鑒 “斷路器” 的思維方式[參考資料:https://www.anthropic.com/research/building-effective-agents]:如果出現問題的頻率過高,就回到更安全的路徑或提醒人工介入。
- 延遲和成本:每增加一個步驟或并行分支都可能增加響應時間和使用費用。
- 安全性:限制工具權限。這就像給環境設置兒童保護措施一樣,通過限制智能體的訪問權限來防止意外發生。
4 最佳實踐
- 化繁為簡,循序漸進:開發時從簡入手,用最少必要步驟搭建系統。后續確實有幫助,再增加復雜性,避免過度設計。
- 測試驅動,持續迭代:收集智能體模式的真實運行數據,依據這些數據進行優化,讓系統不斷適應業務需求。
- 巧用工具,洞察過程:跟蹤智能體的思考過程(注意保護隱私數據),以便能夠排查問題。
- 平衡自主,強化監督:智能體雖有自主性,但高風險場景下,人工或協調器的介入很重要,能避免成本失控和錯誤擴大。
5 總結和要點:解鎖AI應用的穩健發展之道
在AI應用開發領域,智能體工作流前景廣闊。它融合了傳統設計模式的邏輯架構和大語言模型的優勢。
實際開發時,不管用哪種智能體模式,都要遵循關鍵原則:
- 簡潔優先:步驟能不加就不加,確定有用再加,避免系統復雜。
- 決策透明:清楚系統如何決策,方便理解和解決問題。
- 安全第一:沒有安全保障,別讓智能體隨意運行。
利用這些模式和原則,能發揮大語言模型優勢,控制風險。開發時要合理應用、關注結果、持續優化,打造優質AI應用。
本文轉載自??AI科技論談??,作者:AI科技論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