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文工程:AI新時代的核心競爭力
摘要
在AI時代,“提示工程”正在讓位于更強大的“上下文工程”。上下文工程不僅是寫一個提示詞,而是為模型設計、收集、組織所有必要的信息與工具,使其能在恰當的時間以最優的方式完成任務。這一理念正成為打造高效AI智能體的關鍵。
1. 從提示工程到上下文工程
在過去,AI應用的核心技能是編寫精確的提示詞(Prompt Engineering)。然而,隨著大型語言模型(LLM)和自主智能體(Agents)的普及,我們發現,影響智能體成敗的最大因素不再是模型的性能,而是提供給它的“上下文”質量。
Tobi Lutke 將上下文工程(Context Engineering)定義為:
“為任務提供所有使其在LLM中可被合理解決的上下文藝術。”
2. 什么是上下文?
上下文不僅僅是你輸入給LLM的一段問題,而是模型在生成回答前看到的所有信息合集,包括但不限于:
- 指令 / 系統提示:設定模型行為的初始規則和示例。
- 用戶提示:用戶的即時提問或任務。
- 對話狀態 / 歷史記錄(短期記憶):當前對話的來龍去脈。
- 長期記憶:跨會話保存的知識庫、用戶偏好、過往項目摘要。
- 檢索信息(RAG):來自外部數據庫、文檔、API的最新資料。
- 可用工具:模型能調用的功能列表(如發送郵件、查庫存)。
- 結構化輸出定義:輸出內容的格式要求(如JSON對象)。
3. 為什么上下文工程是關鍵?
“便宜的演示”與“神奇的產品”差別,并不在于代碼的復雜度,而在于提供給模型的上下文是否充足。
示例對比:
廉價Demo
- 上下文:僅包含用戶問“明天能不能開個短會?”
- 輸出:
明天可以,請問您方便的時間是?神奇Agent
- 上下文額外包含:你的日程(顯示明天已滿)、與對方的歷史郵件(確定使用輕松語氣)、聯系人信息(識別對方為重要合作伙伴)、可用工具(發送邀請、發郵件)。
- 輸出:
嘿 Jim!明天我全天排滿,周四上午有空,方便嗎?我已發了邀請,等你確認。這里的差異不來自“更智能的模型”,而是上下文質量的差異。
4. 上下文工程的本質
上下文工程不僅是提示詞的擴展,而是一套系統化的工作流:
核心原則
- 系統,而非字符串:上下文是調用LLM前運行的系統產出,而非靜態模板。
- 動態生成:根據任務需求實時構建上下文,比如調取日程、搜索網絡等。
- 信息與工具匹配:在合適的時間提供合適的知識與可用工具,避免遺漏關鍵信息。
- 格式優化:信息呈現方式影響效果——簡要摘要比冗長原文更有效,工具Schema需清晰明確。
5. 落地實施建議
- 明確業務場景:要解決的任務類型與目標。
- 定義輸出格式:確定模型回答的結構與風格。
- 將必要信息結構化:避免無序數據輸入模型。
- 建立自動化上下文構建流程:整合記憶、檢索、外部API調用。
6. 結論
未來構建強大智能體的關鍵,不是“湊一個提示詞”或等待模型升級,而是在合適的時間,以合適的格式,為模型提供合適的上下文。這是一項跨業務、技術、產品的協作挑戰,需要精確理解任務、明確目標輸出,并高效組織信息。
本文轉載自????知識圖譜科技????,作者:Wolfgang
贊
收藏
回復
分享
微博
QQ
微信
舉報
回復
相關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