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文工程:2025 年最核心的能力 原創
1. 為什么說 “上下文工程” 會成為 2025 年的核心技能?
如果你關注 AI 領域的發展,可能會發現一個趨勢:大模型本身的 “能力差距” 正在縮小:無論是 GPT-5、Qwen3-Max,還是 DeepSeek V3.1,基礎的理解和生成能力越來越接近。但同樣的大模型,在不同人手里,輸出效果卻天差地別:有人用它寫的報告邏輯混亂,有人卻能讓它生成精準的行業分析;有人靠它解決不了實際問題,有人卻能用它優化業務流程。
造成這種差距的關鍵,不再是 “用哪個大模型”,而是 “怎么給大模型‘喂信息’”,也就是我們要說的 “上下文工程”(Context Engineering)。
image.png
簡單來說,上下文工程就是 “通過設計和組織輸入信息,讓大模型更精準地理解需求、輸出高質量結果” 的能力。它不是寫代碼,也不用懂復雜的算法,卻能直接決定 AI 的實用價值。到 2025 年,隨著大模型成為各行業的 “基礎工具”,這項能力會像今天的 “辦公軟件操作” 一樣,成為職場人的必備技能,甚至更重要。
2. 先搞懂:“上下文” 到底是什么?
對大模型來說,“上下文” 就是它在回答問題時能參考的所有信息。比如:你問 AI:“幫我分析下這家公司的盈利能力”,如果只說這句話,AI 只能泛泛而談;但如果你補充了 “這家公司是做新能源電池的,2024 年營收 120 億,凈利潤 15 億,同比增長 20%,主要客戶是特斯拉和比亞迪”,這些補充信息就是 “上下文”,有了這些,AI 才能給出具體、準確的分析。

更專業地說,上下文通常包含 3 類關鍵信息:
- 需求背景你為什么要做這件事?比如:“我是市場部員工,要給領導做季度匯報,需要分析競品的營銷策略”;
- 核心數據 / 約束相關的事實、數據、限制條件,比如:“競品 A 最近 3 個月在抖音投了 100 條廣告,預算 500 萬,目標用戶是 25-35 歲女性”;
- 輸出要求你想要 AI 給出什么形式的結果?比如:“請分 3 點總結,每點配 1 個數據支撐,語言簡潔,適合 PPT 展示”。

沒有好的上下文,再強的大模型也會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而好的上下文,能讓普通模型發揮出超預期的效果。
3. 舉個例子:同樣的需求,不同上下文,結果天差地別
假設你是一家奶茶店老板,想讓 AI 幫你設計一款新品。我們來對比兩種不同的 “上下文輸入”:
3.1 差的上下文(模糊、無細節)
“幫我設計一款奶茶新品。”
AI 的回答大概率是:“可以設計一款水果奶茶,比如草莓奶茶,加入新鮮草莓,搭配芝士奶蓋,口感清甜。”這種回答很空泛,沒有可落地的細節,你還是不知道怎么動手。
3.2 好的上下文(有背景、有數據、有要求)
“我是一家開在大學附近的奶茶店,主要客戶是 18-22 歲的學生,客單價在 15-20 元之間。最近天氣變熱,想設計一款夏季新品,要求:① 顏值高(適合學生拍照發朋友圈);② 成本控制在 8 元以內;③ 有差異化(別和競品的‘草莓奶蓋’重復)。”
AI 的回答會立刻具體很多:“推薦設計‘青提氣泡凍凍奶茶’:用青提果肉打底,加入透明氣泡凍(增加口感層次),搭配綠茶底(清爽解暑),頂部放半顆青提 + 薄荷葉裝飾(顏值高,適合拍照);成本約 7.5 元,客單價定 18 元,比競品的草莓奶蓋多了‘氣泡’和‘凍凍’,差異化明顯,還符合學生的消費預算。”
你看,只是補充了一點上下文,AI 的輸出就從 “沒用的建議” 變成了 “可直接落地的方案”,這就是上下文工程的價值。
4. 2025 年,為什么每個人都需要掌握上下文工程?
4.1 大模型會變成 “職場基礎設施”
就像現在每個職場人都要會用 Excel、PPT 一樣,2025 年,大模型會滲透到幾乎所有工作場景:寫報告、做分析、改文案、畫圖表、甚至設計方案…… 但 “會用” 不代表 “用得好”。能不能通過上下文工程讓 AI 精準匹配需求,會成為 “高效工作者” 和 “普通工作者” 的分水嶺。
比如:同樣是做銷售周報,不懂上下文工程的人,可能要花 2 小時整理數據、寫總結;而懂的人,會把 “本周客戶名單、成交數據、未成交原因” 整理成清晰的上下文,讓 AI 5 分鐘生成結構化周報,自己只需要做微調了。
4.2 它能解決大模型的 “核心痛點”
大模型有兩個常見問題:“幻覺”(編造虛假信息)和 “答非所問”。而好的上下文工程,能直接緩解這兩個問題:
- 避免 “幻覺”:給 AI 提供具體的數據、來源,比如 “參考 2024 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報告(數據來源:中汽協),分析行業趨勢”,AI 就不會瞎編數據;
- 避免 “答非所問”:明確需求邊界,比如:“只分析北京地區的奶茶店競爭情況,不要涉及其他城市”,AI 就不會跑題。
4.3 它不需要 “硬核技術”,普通人也能學好
和 “模型訓練”“算法優化” 這些需要專業知識的技能不同,上下文工程的核心是 “邏輯思維” 和 “細節把控”。本質是 “把模糊的需求拆成清晰的信息”。哪怕你不懂編程、不懂 AI 原理,只要愿意琢磨 “怎么把需求說清楚”,就能慢慢掌握。
5. 普通人怎么開始學?3 個簡單的入門方法
5.1 從 “拆解需求” 開始:把 “模糊問題” 拆成 “具體信息”
遇到需要用 AI 解決的問題時,先問自己 3 個問題:
- 我要做這件事的 “背景” 是什么?(比如:“我是誰”“為了什么目的”);
- 有哪些 “關鍵數據 / 約束” 不能少?(比如:“時間范圍”“預算”“目標人群”);
- 我想要 “什么樣的輸出”?(比如:“格式”“長度”“重點方向”)。
把這 3 個問題的答案寫下來,就是一份基礎的 “上下文”。

5.2 模仿 “好的案例”:看別人怎么寫上下文
很多 AI 工具(比如:ChatGPT、豆包)會有 “優秀提示詞(Prompt)庫”,里面有很多經過驗證的好上下文案例。比如:“職場匯報類”“數據分析類”“文案創作類”,你可以模仿這些案例的結構,結合自己的需求修改,就像學寫作文時先 “仿寫” 一樣,慢慢就能找到規律。
5.3 多 “試錯優化”:根據 AI 的輸出調整上下文
剛開始用 AI 時,輸出效果不好很正常。這時不要換模型,而是調整上下文:如果 AI 答非所問,就補充 “需求邊界”;如果 AI 輸出太籠統,就增加 “具體數據”;如果 AI 格式不對,就明確 “輸出要求”。
比如:你讓 AI 寫一篇奶茶店宣傳文案,AI 寫得太正式,你就可以補充:“請用更活潑的語氣,加入‘學生黨必沖’‘拍照超出片’這樣的網絡熱詞,段落不要太長,適合發小紅書”。 調整后,輸出效果會明顯變好。
6. 最后:上下文工程不是 “技巧”,而是 “思維方式”
很多人會把上下文工程當成 “讓 AI 變好的技巧”,但其實它更深層的價值是 “倒逼你把需求想清楚”。在設計上下文的過程中,你會被迫梳理自己的目標、整理關鍵信息、明確約束條件。這個過程本身,就是對工作思路的優化。
到 2025 年,當大模型成為標配,真正的競爭力不再是 “會不會用 AI”,而是 “能不能通過 AI,把自己的工作思路和需求,更高效地轉化為結果”。而上下文工程,就是實現這種轉化的核心能力。
現在開始學,一點都不晚。
好了,這就是我今天想分享的內容。
本文轉載自??玄姐聊AGI?? 作者:玄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