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中美暫停互征關稅,AI產業(yè)是否將迎來喘息期?
最新消息:今天下午,中美在瑞士日內瓦舉行貿易談判后發(fā)表聯合聲明,根據聲明,雙方承諾將于2025年5月14日前采取以下舉措:
一、美國將修改2025年4月2日第14257號行政令中規(guī)定的對中國商品(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qū)和澳門特別行政區(qū)商品)加征的從價關稅,其中,24%的關稅在初始的90天內暫停實施,同時保留按該行政令的規(guī)定對這些商品加征剩余10%的關稅。
二、美國也將取消根據2025年4月8日第14259號行政令和2025年4月9日第14266號行政令對這些商品的加征關稅。
三、中國將相應修改稅委會公告2025年第4號規(guī)定的對美國商品加征的從價關稅,其中,24%的關稅在初始的90天內暫停實施,同時保留對這些商品加征剩余10%的關稅,并取消根據稅委會公告2025年第5號和第6號對這些商品的加征關稅。
四、中國也采取必要措施,暫停或取消自2025年4月2日起針對美國的非關稅反制措施。
這是否意味著AI產業(yè)尤其是AI芯片領域能有所緩解呢?
短期來看,英偉達等企業(yè)高端GPU在華落地成本可能會降低,以緩解國內算力緊缺壓力。但需注意,美國技術出口禁令(如H100限制)仍未解除,高端芯片供應瓶頸仍然存在。
另一方面,此前國內企業(yè)為應對封鎖加速自研芯片(如華為昇騰、寒武紀),若進口芯片流通性增強,可能削弱替代緊迫性。但長期看,自主可控還是主線。
最后,聲明提及的暫停“非關稅反制措施”,若涉及到技術標準、專利授權等領域,可能會為中美AI企業(yè)合作創(chuàng)造空間。
總體而言,關稅暫緩為產業(yè)爭取調整時間,但AI競賽的核心仍是底層技術突破。窗口期的真正價值,在于能否轉化為國產算力生態(tài)的加速成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