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云 AI Infra 3.0 發布,以“統一架構+漸進創新”架設企業 AI 轉型的堅實橋梁
原創在 AI 技術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企業數智化轉型已不再是選答題,而是必答題。然而,與 AI 這股熱潮相伴的,是企業普遍的焦慮:手握十年甚至二十年積累的 IT 資產,該如何擁抱 AI?一步到位怕成本失控、業務中斷,原地不動又怕被行業淘汰。
近日,青云科技正式發布 AI Infra 3.0,以“重構歸一”為思路,為企業提供了破解困局的新思路,架設一座銜接歷史與未來的堅實橋梁。
企業 AI 轉型的“錯配”困境與青云的破局思路
“我們不是不想擁抱 AI,而是怕一腳踏空,既丟了過去的積累,又抓不住未來的機會。” 青云科技 CEO 林源在發布會上引用的這句企業 CIO 心聲,精準道出了當下企業轉型的核心痛點。
在林源看來,AI 大潮下企業的困境,本質上是技術迭代的顛覆性與企業發展的漸進性之間的錯配。技術變革往往是跨越式的,但企業的 IT 架構、業務流程、團隊能力,都是十幾年沉淀下來的 “存量資產”,不可能一夜清零。
這種錯配具體表現為三重 “既要又要還要” 的挑戰:既要尊重企業的歷史投資,又要擁抱 AI 創新,避免 “升級即淘汰”;IT 團隊既要簡化管理以保障穩定,又要滿足業務部門多元化的需求,避免 “越升級越混亂”;既要支撐技術快速迭代,又要確保業務不中斷,避免 “不敢升級、怕出問題”。

四層能力構建 “All in One” 的統一底座
要實現 “橋梁” 的功能,關鍵核心在于 “統一架構”。青云科技副總裁沈鷗在拆解 AI Infra 3.0架構時提到,這套系統不是簡單的產品疊加,而是從底層到上層的全棧協同,共分為四層能力。

操作系統之上是 KubeSphere 核心調度層,實現了通算、超算、智算的統一調度。更重要的是,這一層基于開源技術構建,既避免了廠商綁定風險,又能通過靈活調度提高算力利用率。
再往上是能力層,整合了從傳統虛擬化、全棧云到云原生和 AI 智算的全部能力,覆蓋從傳統應用到智算應用,從開發到發布,從運營到運維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全面支持企業的不同部門、不同角色用戶的需求。
最頂層的開放層,則解決了生態兼容的問題。通過 KubeSphere LuBan 開放平臺、100% 開放的 API,以及對 MCP 協議的支持,企業可以靈活對接第三方應用、定制化開發行業解決方案,實現不同行業“最后一公里”的落地。
沈鷗表示,青云AI Infra 3.0 的四層架構,是客戶消除“兩難選擇”的關鍵:允許客戶靈活組合、按需訂閱、彈性伸縮,甚至可以將 AI Infra 3.0 架構無縫擴展到現有平臺上,真正實現“最大靈活性”與“統一服務能力”的結合。
四重安心帶來的價值提升
架構的最終價值,要落到企業的實際收益上。正是基于統一的四層架構,青云AI Infra 3.0 最終為企業帶來 “投資、轉型、運營、創新” 的四重安心價值。

轉型安心則解決了企業最擔心的業務中斷問題。青云AI Infra 3.0 支持按需分階段升級,企業可以根據業務周期、預算和團隊能力,逐步推進 AI 轉型。
運營安心來自管理效率的提升。統一的管理控制臺讓運維團隊不再需要切換多套系統,效率提升 70% 以上;同時,可視化監控和計量計費功能,讓算力支出清晰可控。
創新安心則源于架構的開放性和可進化性。底層代碼開源、生態對接開放,確保企業不會被單一廠商綁定;隨著 AI 技術的演進,架構也能快速適配新的模型和硬件。
林源表示,通過青云 AI Infra 3.0 架構,為企業客戶構建了一座銜接歷史與未來的橋梁:以投資安心保護存量資產,以轉型安心降低客戶的升級門檻,以運營安心簡化客戶管理的復雜度,以創新安心支撐客戶的長期計劃。
結語
在 AI 轉型的浪潮中,行業里不乏革新顛覆的聲音。但青云 AI Infra 3.0 的思路,卻選擇了一條不同路徑,尊重存量、按需進化。
這種思路的價值,在于正切中了企業轉型的本質需求,企業需要的不是 “為了 AI 而 AI”,而是 “讓 AI 融入現有業務,平穩創造價值”。青云的 “橋梁” 理念,正是幫助企業在現有基礎上,讓 AI 能力與存量業務逐步融合,幫助企業穩妥而有節奏地駕馭技術變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