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兩員大將回流OpenAI,30天爆賺800萬?剛入職閃回巢,小扎鈔能力失效
成立僅兩個月,小扎「夢之隊」MSL已痛失三位核心大腦。
最新爆料稱, 兩位前OpenAI員工Avi Verma和Ethan Knight,加入Meta一個月再次回流到OpenAI。

1億美金誘人薪酬包,也沒能留住頂尖人才,難道小扎的「鈔能力」真的失效了嗎?
不僅如此,就在昨天,另一位MSL研究員Rishabh Agarwal只因為小扎一句話,官宣離職——
在這個飛速變化的世界里,最大的風險就是不冒任何風險。

Rishabh最初在Meta從事GenAI項目,內部重組后,便轉入了超級智能實驗室(MSL)。
這次離職的決定,就是為了想「看看世界」。
更勁爆的是,Meta十年老將Chaya Nayak,現任GenAI產品管理總監,也即將加入OpenAI負責特別項目。

這一系列的離職信號,很可能暗示著MSL開局不利,步履維艱。
從聲勢浩大的瘋狂挖角戰,再到如今入職一月的叛逃,MSL團隊正面臨著巨大的「出成果」的壓力。
如今,全世界的眼睛都在盯著,集「硅谷最強大腦」之力的團隊,究竟能掏出什么樣的AI?
入職一月,閃電離職
從Meta閃電離職兩位前OpenAI員工,又有著什么樣的背景?
Avi Verma

Avi Verma從高中便開始作為軟件工程師遠程工作,主要涉及Web3軟件后端開發。

2019年,他進入斯坦福大學,就讀于計算機專業。

在斯坦福,他在特斯拉實習了6個月后,直接開始留在特斯拉做全職軟件工程師,gap了一年。
到拿到本科畢業證時,他已經在特斯拉做到了高級機器學習工程師,積累了本不屬于一個本科生的異常豐富的工作經驗。
「要求本科應屆畢業生擁有5年以上對口工作經驗」,這個笑話還真讓這位真正的天才少年實現了!

本科畢業后,他選擇了離開特斯拉,轉而加入了彼時風頭正勁一時無兩的OpenAI,擔任研究員。

Ethan Knight

Ethan Knight和第一位天才少年一樣,也是斯坦福大學19級校友,專業是數學與計算科學(MCS, Mathematical & Computational Science)。

這位更是重量級,高一就直接進入斯坦福實驗室開始科研,使用深度學習賦能神經科學研究。

高二升高三的暑假就直接加入了OpenAI的AI安全團隊擔任實習研究員,研究AI Agent。

還沒進大學,他就在OpenAI發表了一篇一作論文和一篇二作論文。

和第一位天才少年一樣,他在大一就去特斯拉作為自動駕駛視覺組實習生了,也是六個月后直接留下來開始做全職機器學習科學家。
剛升入大四,絕大多數人還在焦頭爛額海投秋招為前途持續焦慮的時候,他已經做到了Staff級別,比第一位天才少年還要高。
上天為他打開了窗的時候大概是忘記了把門關上。

Rishabh Agarwal

Rishabh Agarwal是個印度小哥,他的教育背景就和我們熟悉的國內傳統的天才少年頗為相似了。
他以全印度高考第33名的身份——相當于中國的省狀元——進入「印度清華」印度理工大學孟買分校就讀計算機專業。

本科畢業后,直接進入加拿大魁北克AI研究所Mila攻讀AI博士。
即便你不了解該研究所,但你一定知道該研究所的創始人——深度學習三巨頭之一,Yoshua Bengio。
該研究所是北美學術界的AI圣地,與MIT、斯坦福這些頂尖名校的頂級實驗室齊名。
他也在此成長為了一位杰出的科研人才,目前被引已破萬,獲得過NeurIPS的最佳論文獎,還從去年9月開始擔任麥克吉爾大學的兼職教授。

畢業后,他進入了谷歌擔任高級研究科學家,并于2023年轉入谷歌DeepMind,參與了Gemini等模型的研發。

2025年4月,他跳槽至Meta的超級智能實驗室(MSL)擔任研究科學家,繼續研究LLM。

但僅僅過去了4個多月,就在昨天,他親自在公開渠道官宣從Meta離職,具體原因不得而知。

有網友還為這些離職的人,算了一筆賬。
那些拿到1億薪酬包的人,干了一個月,到手大約是800萬,堪比一輪天使融資。

對此,剛從OpenAI跳至MSL研究員Lucas Beyer笑了,「簡直是天方夜譚」。
而另一句話的信息量,真的很大:
你這這說得好像,所有離職的人,或是任何人,真能拿到1億簽約金似的。

九位數高薪,也留不住人才
上半年,科技板塊最大的頭條,非Meta挖人莫屬。
為了在AI領域迎頭趕上OpenAI、谷歌等勁敵,小扎從年初就開始謀劃,列出了一份「人才名單」。
他向一些頂尖人才,開出了年薪堪比職業體育明星,高達九位數的薪酬包。
甚至有傳言稱,Thinking Machines Lab聯創Andrew Tulloch拒掉了15億美元的驚人報價。

然而,高薪也并非是萬能藥。在Meta內部,AI戰略面臨著多重挑戰。
上周,WSJ曾爆出近幾個月,Meta內部經歷了多次重組,最近一次也就是第四次,直接「一拆為四」。
這四個小組分別專注于研究、產品、基礎設施、模型訓練:
TBD Lab(待確定,負責探索/先導研究)
FAIR(專注于長期前沿研究)
產品和應用團隊(含Meta AI助手等)
基礎設施(訓練與推理的算力、數據與平臺)

這種頻繁的重組,在內部早已引發不滿,怨聲載道,最關鍵的是,導致了內部協作效率的降低。
28歲Alexandr Wang執掌MSL,因個人的領導方式,導致Meta內部員工關系非常緊張。
文中還提到了一個細節,首席AI科學家趙晟佳入職后,公司那幫元老和研究員們,一個個排著隊等著他的「面談」。

組織架構的動蕩,再加上高薪研究員與原有團隊之間的沖突,無疑為MSL的開局蒙上一層陰影。
另外,在研發上面,Llama 4開源之后成為了眾矢之的,一連推遲發布,性能表現不佳。
甚至,被指在基準測試中「作弊」,成為全網最大爆點。

如今,Meta重整戰隊之后,又決定放棄原有的兩萬億Behemoth巨獸,轉而開始打造全新模型。
他們完全拋棄開源,要打造出一款可以匹敵OpenAI、谷歌家的「閉源模型」。
成效呢?目前還沒有。
「AI繼母」上線,就這?
因小扎造勢過猛,Meta AI最近上線了一些「雞肋」的聊天虛擬角色,卻成為了全網群嘲的對象。
說不定他們希望復刻馬斯克「AI女友」的成功,沒想到,一腳踩進了輿論的泥坑。
兩個爆火角色,一個「俄羅斯女孩」,一個是「繼母」,在全平臺已經陪聊了超300多萬次。

網友的風評,是這樣的——


那些嫌事兒不夠大的人,OpenAI API團隊負責人Steven Heidel也來添了一把火。

盡管開局有些不利,即便在人才流失和內部重組的背景下,Meta也并未放緩布局的腳步。
幾天前,首席AI官Alexandr Wang官宣了,Meta要聯手Midjourney,開發「美學技術」,就是為了提升Ins等平臺AI產品體驗。

此外,他們還與谷歌達成了價值100億美金的云服務協議, 彌補算力設施的不足。

這一系列與外部合作的動作,意味著Meta試圖去彌補在模型性能、產品研發、人才儲備上的不足。
上個月,小扎曾在內部備忘錄中豪言,「超級智能即將來臨,這將是人類新時代的開始」。
他將MSL定位為,實現每個人擁有超級智能的關鍵一步。
然而,Meta能否憑借巨額投資和雄心壯志迎頭趕上,仍需要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