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 云昭
今天一早,AI風向標、市值全球第一的英偉達,新三季度的財報發布了,再一次成為業界關注的重點。
570億美元、同比增長62%!環比上個季度,收入增長100億美元,用 CFO Kress的話來說,創下了紀錄,增幅達22%。
快速分析下,這570 億美元的營收里面,重頭戲還是由數據中心業務驅動的,直接貢獻了 510 億美元,同比大增 66%。
而另一項重要營收業務:游戲業務同樣恢復增長,同比上漲 30%,達 43 億美元。
可以說,這波超60%的增速,又給外界一個新的刺激信號:不是都在說AI泡沫嗎?怎么AI又行了?
這個問題,恐怕只有我們從黃仁勛眼中的AI真相去尋找答案。
在黃看來,AI 的浪潮還遠沒到頂,甚至剛剛開始進入“真實消耗”階段。
AI 不是泡沫,而是三大轉型疊加浪潮
一如既往,黃仁勛始終是AI浪潮的堅定樂觀派。作為世界市值最高的基建霸主的掌舵者,他給出的判斷非常清晰:
關于AI泡沫有很多討論。從我們的角度來看,我們看到的情況截然不同。
提醒一下,英偉達不同于任何其他加速器。我們在AI的每個階段都表現出色,從預訓練、后訓練到推理。
憑借我們二十年來對CUDA-X加速庫的投資,我們在科學和工程模擬、計算機圖形學、結構化數據處理以及經典機器學習方面也表現出色。
他表示,世界正在同時經歷三個大規模的平臺轉型,而也是英偉達有史以來同時應對這三個大的平臺轉型。
這是自摩爾定律誕生以來的第一次。英偉達獨特地應對著這三個轉型中的每一個。
第一,計算平臺本身在轉向。摩爾定律放緩后,行業從 CPU 通用計算遷移到 GPU 加速計算,這是底層的范式切換。
世界在非AI軟件上進行了大量投資,從數據處理到科學和工程模擬,代表著每年數千億美元的計算、云計算支出。
許多曾經僅在CPU上運行的應用程序,現在正迅速轉向CUDA GPU。加速計算已經達到了一個臨界點。
第二,AI 到達了一個“臨界點”,正在改變現有應用程序,同時催生全新的應用程序。生成式 AI 正在全面取代傳統機器學習,重新定義搜索、推薦這些真正撐起互聯網的基礎設施。
對于現有應用程序,生成式AI正在取代經典機器學習,應用于搜索排名、推薦系統、廣告定向、點擊率預測到內容審核等超大規模基礎設施的基礎領域。
Meta的GEM,一個在大型GPU集群上訓練的廣告推薦基礎模型,就是這種轉變的例證。在第二季度,Meta報告稱,得益于基于生成式AI的GEM,Instagram的廣告轉化率提高了5%以上,Facebook信息流的廣告轉化率提高了3%。向生成式AI轉型代表著超大規模云服務商的巨額收入增長。
第三,下一波浪潮已在路上,即能推理、能規劃、能使用工具的 Agentic AI,以及面向現實世界的物理 AI,會創造全新的產品和公司。
從像Cursor和QuadCode這樣的編碼助手,到像iDoc這樣的放射學工具,像Harvey這樣的法律助手,以及像Tesla FSD和Waymo這樣的AI駕駛員,這些系統標志著計算的下一個前沿。
當今世界上增長最快的公司,OpenAI、Anthropic、xAI、Google、Cursor、Lovable、Replit、Cognition AI、Open Evidence、Abridged、Tesla,正在開創 Agentic AI。
而這三場轉型都是大規模、必要和革命性的。每一項都將在未來幾年推動基礎設施增長。
向加速計算的轉型是基礎性的、必要的,在后摩爾定律時代至關重要。
向生成式AI的轉型是變革性的、必要的,為現有應用程序和商業模式賦能。
而向智能體和物理AI的轉型將是革命性的,催生新的應用程序、公司、產品和服務。
“在考慮基礎設施投資時,請考慮這三個基本動態。”
而英偉達的底氣就來自于:其一家公司的單一架構就可以覆蓋所有三種轉型。這句話看似簡單,其實是他們能吃下幾乎所有客戶的關鍵,這是市場的選擇。
英偉達被選中,是因為我們單一的架構能夠實現所有這三個轉型,并且適用于任何形式和模態的AI,跨越所有行業,跨越AI的每個階段,跨越云中所有多樣化的計算需求,也從云到企業再到機器人。
英偉達的客戶們:云廠商和模型廠商需求強勁
其實,從另一個角度,也可以理解為什么黃仁勛會堅定地認為,AI不處于泡沫之中。那就是英偉達的客戶需求增減情況。而這個數據,可以從英偉達 CFO Colette Kress 的數據里一覽無遺。
- Blackwell + Rubin 平臺收入能見度:5000 億美元。覆蓋從今年初到 2026 年末,而且這個數字還沒算上最新簽的 KSA、Anthropic 合同。
- 數據中心收入:510 億美元,同比 +66%(再創新高)
Kress 甚至直接說了句很少在財報上聽到的話:“云服務商的(GPU)已經售罄。
云廠商全部滿載,我們的 GPU 安裝量——無論是 Blackwell、Hopper 還是 Ampere——都被完全利用。
AI 基礎設施需求持續超過我們的預期。
分析師預計 2026 年全球云廠商 CapEx 高達 6000 億美元,比年初預期高出 2000 億。
除了云廠商,模型公司也并沒有停下擴張規模。
另一條增長曲線來自基礎模型公司,它們正在瘋狂擴算力:Anthropic、Mistral、OpenAI、Reflection、SSI、Thinking Machines Lab、xAI。
它們正在沿著三大 scaling laws(預訓練、后訓練、推理)持續擴展。
我們看到一個積極的正循環:算力 → 更強的智能 → 更高的采用和利潤 → 進一步擴算力。
而且,Kress 透露了模型公司營收的具體增速:
OpenAI:周活躍用戶 8 億,企業客戶 100 萬,毛利結構健康
Anthropic:ARR 在一年內從 10 億漲到 70 億
Agetic AI 方面,同樣正在各行各業爆發:
Cursor、Anthropic、Open Evidence、Epic、Abridge 等公司用戶量激增;ServiceNow、CrowdStrike、SAP 都在采用我們全棧平臺;Palantir 第一次用上 CUDA X 與 NVIDIA 模型,加速其 Ontology 平臺。
企業的 ROI 效果十分明確:
RBC:分析師報告時間從小時降到分鐘
聯合利華:內容制作效率翻倍、成本減半
Salesforce 工程團隊:使用 Cursor 后,新代碼產出提升 30% 以上
可以看出,英偉達正面回應了“需求會不會掉”的市場疑問:掉不了,因為手里訂單多到數不過來。
投資與合作:英偉達的生態飛輪邏輯
電話會上,知名媒體CNBC的分析師提出了一個犀利的問題:英偉達有哪些優勢,讓各大公司愿意“綁定”在你們的平臺上?
黃仁勛以Cursor為例,回答了這個問題:幫客戶帶來生產力巨大提升!
我們讓產品給客戶帶來巨大的生產力提升。過去一年,各類“提升生產力的 AI 系統”增速驚人。
最鮮明的例子是 Cursor,它的增長速度幾乎是軟件行業前所未見的。所有優秀的模型都可以在我們的技術棧上運行,這讓開發者可以輕松把它們整合進自己的應用里;最終,這一切又帶來更高的收入與更廣的采用。
這就是“平臺的力量”。
那么,為什么生態對英偉達如此重要?這位分析師繼續犀利地拋出了一個質疑:“尤其是,你們投資過的對象,與合作關系之間,究竟是什么邏輯?”
黃仁勛表示:生態可以拉動更大的計算需求。并強調了推理階段讓更多開發者參與的重要性。
生態系統極其重要,因為它吸引開發者構建更多應用;而所有應用又都會拉動對計算的需求,尤其是推理階段,這意味著計算需求會越來越大。
如果應用只有訓練,沒有推理,那這個應用就沒有意義。
對于生態中,投資于合作之間的動機邏輯方面,黃仁勛給出了自己的投資判斷標準:
我們生態中那批才華橫溢的 AI 公司,有幾項共同特征:
全部使用 NVIDIA 架構;全部將推理工作負載部署在 NVIDIA;全部應用是高頻、真實世界場景;全部在創造實際收入,而不是概念。
“所以我們會對其中一些公司進行投資,不是為了影響他們,而是希望與最優秀的團隊并肩,把 AI 的應用做大。”
而這些優秀的公司會不斷吸引更多開發者,在 NVIDIA 上開發更多應用,而所有這些最終又轉化為更高的推理規模、更大的模型、更多訓練需求。
這就是生態飛輪。
回應循環交易質疑:擴大生態
而對于此前投資OpenAI所引發的“循環交易”的質疑,黃仁勛也再次重申:
我們所有投資都圍繞一件事:擴展 CUDA 的觸達范圍、擴大生態系統。
與 OpenAI 的合作可以追溯到 2016 年,當時我交付了第一臺 AI 超級計算機。從那時起,我們就一直深度合作。
無論是訓練還是推理,OpenAI 在所有云中的運行都基于 NVIDIA。投資 OpenAI,實質是讓我們從技術上與他們進一步深度協作、支持他們的高速增長 —— 這是一個史無前例的高速發展的公司。
而且我們獲得的不是稀釋自家股份,而是持有一家“世代級公司”的股份。我期待這筆投資帶來極其可觀的回報。
產能吃緊,真正的瓶頸:不在芯片
需求沒有問題,所有人真正緊張的是:供應端扛不扛得住?電話會里給了一個全面的答案。
產能供應:還在極度緊張;Blackwell:供不應求會持續數個季度;整個供應鏈:已經滿轉。
CFO 還點名了偏冷門但關鍵的公司——Amkor(安靠),用于增強封裝產能;消息一出股價盤后直接跳漲 8%。
最值得關注的是黃仁勛的回應。他沒有回避難題:
“電力、散熱、液冷”都是巨大的挑戰。吉瓦級數據中心不僅是芯片問題,還需要能源基礎設施。
全球算力擴張已經撞上物理邊界,這句話基本宣告“缺電”會成為未來兩年的主旋律。
但他也給出一個現實解法:英偉達現金流太強,供應商可以拿著訂單去銀行貸款擴產。簡單粗暴,但有效。
另外,老黃還補充了一句值得反復咀嚼的話:“我們的供應鏈基本上包括了全球所有的科技公司。”
5000億自由現金流,怎么花
電話會上,還有一個犀利的問題:
英偉達未來幾年可能產生近 5000 億美元的自由現金流,你們打算怎么使用這筆錢?回購多少?投入生態多少?
英偉達回應,主要還是用于支撐公司的高速增長,其次是股票回購。
首先,我們要用現金繼續支撐公司的增長。沒有哪家公司能在我們這樣的規模下增長,并維持與英偉達一樣深入、廣泛、可靠的供應鏈。
客戶之所以能依賴我們,是因為我們鎖定了極具韌性的供應鏈,并且財務實力足以支撐。當我們下訂單,供應商可以拿著合同去銀行融資;當我們做預測,他們是認真對待的,因為我們幾十年來一直這么合作。我們知道自己的 offtake(采買承諾),我們規劃多年、信譽扎實,這都需要非常強健的資產負債表。
其次,我們會繼續進行股票回購。
Anthropic 也轉向英偉達
此外,Kress 還透露了英偉達另一個重要動作:Anthropic 首次采用英偉達架構。
其承諾的初始算力規模高達 1 吉瓦(1GW),包括 Grace Blackwell 與 Rubin 系列。
我們將合作優化Anthropic模型以適配CUDA,并提供最佳的性能、效率和TCO。我們還將針對Anthropic的工作負載優化未來的英偉達架構。Anthropic的計算承諾初步包括高達1千兆瓦的Grace Blackwell和Vera Rubin系統計算容量。
這意味著什么?OpenAI、Anthropic、xAI、Google Gemini……等所有頭部模型開發者,現在都在英偉達上跑模型。
黃仁勛在問答環節講得很直白:“我們是世界上唯一一個能運行所有 AI 模型的平臺。”
放眼全球,只有 NVIDIA 的架構可以運行所有主流 AI 模型:OpenAI、Anthropic、xAI(我們與 Elon 和 xAI 合作,把他們帶到沙特的基礎設施)、Gemini、Thinking Machines……還包括生物學、化學、基因模型等科學計算。這不是認知類 AI 的世界,而是所有行業都要用 AI。
我們通過生態投資,與全球最聰明的公司深度技術共創,擴大生態,同時持有這些未來極可能成為世代級公司的股份。這就是我們的投資邏輯。
下一代架構Rubin:明年下半年亮相
據透露,Rubin 平臺按計劃將在 2026 年下半年 亮相,并帶來相對于 Blackwell 的新一輪“X 因子”級別的飛躍。
如何理解X因子?
黃仁勛解釋道:從Ampere到Hopper,從Hopper到Blackwell,Blackwell到Rubin的每一代,我們在數據中心中的占比都在增加。Hopper一代大概是20多到25左右。Blackwell一代,特別是Grace Blackwell,大概是30左右——比如30加減。然后Rubin可能比這更高。
在每一代中,加速是X倍,因此客戶的TCO改善了X倍。最重要的是,最終你仍然只有一千兆瓦的功率,一千兆瓦的數據中心,一千兆瓦的電力,因此每瓦性能、架構的效率極其重要。
黃仁勛補充道,“你的架構效率無法通過蠻力實現。這沒有蠻力可言。那一千兆瓦直接轉化,你的每瓦性能直接地、絕對地轉化為你的收入。
這就是為什么選擇正確的架構現在如此重要,世界沒有任何多余的東西可以浪費。”
他再次強調了英偉達在新品研發時的“協同設計”理念。
所以我們必須在整個堆棧中進行協同設計,跨越框架和模型,跨越整個數據中心,甚至電力和冷卻,優化整個供應鏈和生態系統。
所以每一代,我們的經濟貢獻將會更大。我們交付的價值將會更大,但最重要的是,我們每一代的能源效率都將非常出色。
多年的加速計算研究,多年的生態工具投入,協同設計理念下“每年一代”的迭代節奏,很難想象這家AI巨無霸未來會長成怎樣一個形態。
這里,小編想以 Kress 那句驕傲的預測作為結尾:將眼光放到了本世紀末的英偉達會是什么樣子?
我們相信,憑借一年一更的產品節奏與全棧設計能力,英偉達將成為到本世紀末 3–4 萬億美元年度 AI 基礎設施建設中的最佳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