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全球大模型應用報告:紅海混戰「忠誠度」瓦解,用戶腳踏4.7條船!
2025年上半年,大模型正在從技術邊界走向生產現實。
橫跨歐美亞上千家企業的最新調研揭示,生成式AI已不再只是研發試驗品,45%的企業已將其部署到生產環境中。
工程研發、客戶支持和營銷成為AI最活躍的前線!
這份來自一千多人的匯總報告,既包括大型科技公司,也包括櫥窗企業,政府及教育部門。
通過這份報告,能全面了解當前大模型在各行各業的使用情況。

報告回答的第一個問題,是大模型究竟如何被使用的,結果顯示,用于生產的大模型只占45%。
23%的受訪者將大模型用于原型構建,27%將大模型用于搜索信息。看起來大模型正在進入生成端,還任重道遠。

用戶如何為AI付費
至于人們如何為AI付費,32%的受訪者會構建定制化的大模型,27%只是通過api購買標準的大模型服務,而25%的受訪者既要又要,而16%的受訪者是白嫖黨。

在對未來的12個月的AI使用的預期,大部分受訪者(66%)希望AI能被用于工程及研發中,其次是用于客戶支持(37%)及銷售(33%)中。
前者對應的是可解釋性及魯棒性的增強,后者則是預期大模型未來會情商更高。

至于有哪些因素是當前使用大模型遇到的挑戰時,受訪者提到最多(55%)的大模型的知識水平不足。
一半的受訪者則擔心大模型時不時化身人工智障,同時半數受訪者指出高昂的成本是使用大模型的一大挑戰。
除此之外,大模型和其它設備的整合,以及響應速度,監管合規等也是受訪者認為當前應用大模型時面對的挑戰。

激烈的紅海競爭
在最常用的大模型聊天工具上,ChapGPT的先發優勢依舊,而Gemini和Claude緊隨其后。
國產的大模型則被歸到了other之中,這可能是由于受訪者多位于歐美印地區有關。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用戶大多同時使用多家的大模型,受訪者平均使用4.7家不同的大模型。
這說明市場還處在紅海競爭期,大多用戶不具有太強的品牌粘性,而是會貨比三家。
品牌忠誠尚未形成,用戶正用腳投票。


相比一年前的24年,OpenAI的模型保持了領先地位,谷歌的Gemini和Deepseek進步最快,claude和llama則略顯頹勢。
同時這一年,也誕生了諸如xAI的Grok和阿里的Qwen這樣的新玩家。

而在大模型編程助手這一定制化賽道上,用的最多還是Copliot和Curser,而國產的工具如Trace等則沒有被統計。

在全球各地受訪者對中國大模型應用的接受程度上來看,大部分(55%)受訪者接受中國產的大模型,但要求模型部署在中國之外,這一比例在歐美尤其高。
這意味著國產大模型的出海,需要如Manus這樣借助第三國出海,方能獲得歐美市場。

大模型的訓練硬件
在大模型的訓練硬件上,英偉達還是占據了絕對優勢地位(78%),其次用到較多的是谷歌的TPU和蘇媽的AMD。

除了LLM,該報告還涉及多模態應用,例如語言生成中多應用OpenAI的模型,但其優勢并不是碾壓性的。
受訪者多關注語音的穩定性和質量,生成的語音是否真實,延遲是否高等因素。

而在視頻生成任務中,受訪者使用的模型同樣多來自openAI和谷歌兩大巨頭,使用最多的依舊是OpenAI的模型。
但關注點變成了對提示詞的遵循程度及成本這兩個因素,這反應了當前視頻生成模型在聽懂并遵循用戶指令上任需改進。

總結這份大模型應用情況報告,2025年上半年AI應用迎來關鍵轉折。
45%的企業已將AI投入生產環境,工程研發(66%)、客戶支持(37%)和營銷(33%)成為最熱門場景。
OpenAI守擂,谷歌Gemini強勢來襲。
中國模型亦受全球企業謹慎接納——55%的受訪者愿使用,但僅限非中國基礎設施。
多模型混戰成為常態,企業平均評估4.7個LLM,而NVIDIA以78%的份額統治訓練硬件市場,凸顯生態壁壘。
與此同時,可靠性、成本和智能水平仍是AI落地的三大「攔路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