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國產操作系統研發迫在眉睫
我國操作系統或將迎來最好的發展機會。
“微軟停止對XP系統的服務,國產操作系統所占的政府采購比例明顯增大,這對國產操作系統來說是很好的機遇。”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內軟件專家倪光南日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稱,我國可能會在今年10月推出自己的電腦桌面操作系統,以替代微軟的XP。倪光南院士從1999年開始推廣以Linux為代表的國產操作系統,至今已有15年。
國產操作系統遠遠落后
操作系統是一個現代化國家信息安全的“命門”,因其技術含量高、產業帶動性強、開發難度大、附加值高而成為各國競相發展的重點。近期連續發生的“棱鏡門”、“XP停止服務”等一系列事件,使得國產操作系統再度成為關注焦點。
倪光南指出,國產操作系統對Windows系統的替代對于我國信息安全意義重大。如果不使用我國自主研發的操作系統,系統的后門鑰匙始終掌握在別人手里,那么我國的信息安全就沒有保障,客觀上也為“棱鏡門”之類的監控計劃留下了機會。
但令人遺憾的是,國內操作系統市場目前為微軟等跨國公司所占領, 市場上基本沒有成熟的國產操作系統可用。當前,我國加快發展自主可控、安全可信的操作系統已經迫在眉睫。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微軟的Windows 占據了國內桌面市場90%以上的份額,谷歌的Android和蘋果的iOS占據國內移動操作系統95%的增量市場,而國產基于Linux的操作系統應用范圍非常小,市場占有率不足1%。目前,我國總量超過10億的各類智能終端用戶幾乎都使用國外操作系統。
在中國電子信息研究院專家看來,長期以來,跨國公司所控制的操作系統價格一直居高不下,且微軟等公司利用其優勢地位一直在中國市場實施價格歧視政策以攫取高額利潤。
2013年,國家版權局統計數據顯示,各級政府機關采購操作系統等辦公軟件金額共計34億元,其中22.42億元支付給了微軟公司,占總金額的65.93%。
有業內人士指出,近期發生的“XP停止服務”事件,實質是微軟利用其市場地位,以更換系統來獲取暴利。我國目前約有70%的用戶使用XP系統,用戶總量超過2億,若這些用戶全部選擇升級操作系統,總支出將超過200億元。
制約我國軟件產業發展
操作系統屬于基礎軟件,處于產業鏈上游,能夠顯著帶動下游的應用系統和應用軟件的發展,進而帶動軟件產業整體的發展。微軟曾宣稱,其1美元銷售就能夠帶動合作伙伴16美元的銷售。
長期以來,我國軟件產業上游的操作系統等基礎軟件市場被跨國公司控制,無法對下游產業產生帶動作用,下游的應用軟件開發也基本上是被微軟等公司牽著鼻子走,導致我國軟件產業發展緩慢且發展水平低下。
倪光南證實,桌面操作系統每年可以帶來幾百億元的收入。但是由于受制于技術、投入、競爭等條件,中國企業發展并不順利。雖然出現過諸如中標麒麟、中科紅旗、中科方德、凝思、拓林思等國產操作系統,但是市場份額不盡如人意,發展也舉步維艱。
在一位業內人士看來,起步晚且投入小,導致我國操作系統發展水平低下。我國軟件產業的發展,起步比西方軟件強國晚了將近半個世紀。無論是傳統的PC端桌面操作系統還是目前炙手可熱的移動終端操作系統,先聲奪人的跨國公司均表現出強大的控制力,掌握了大多數的關鍵技術并設置了較高的進入壁壘。而起步較晚的國產基礎軟件企業,總體規模較小,實力較弱,在技術研發投入等方面同國外軟件巨頭差距較大。
我國操作系統發展10多年來成果不明顯,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生態圈未能有效建立,產業鏈亟待發展完善。
一般來說,形成操作系統生態圈臨界點是實際市場占有率超過3%,一旦突破該點,市場會自發引導系統開發者、軟件開發者和使用者等各個主體共建生態系統。目前,國產操作系統的國內市場占有率不到1%,這就直接導致國產操作系統的生態圈不能有效建立起來。
此外,當前國產基礎軟件在產業鏈前端發展較快,中后端發展相對薄弱,特別是應用軟件開發商數量少,而基于國產基礎軟件平臺的應用方案則更少,國內軟件產業鏈亟待發展完善。
當前,國產操作系統推廣難主要是因其兼容性差。一方面,部分國產的財務軟件、業務系統等,未能在設計開發之初進行跨平臺語言開發,并在多個平臺以及瀏覽器之間進行測試;另一方面,采用非國際標準語言的微軟系統,其開發的語言互換性較差,大多數能夠在微軟操作系統運行的軟件必須進行跨平臺兼容性測試后,才能在國產的Linux 操作系統上運行。
此外,用戶對國產操作系統不了解、使用不習慣等,也是導致其市場推廣難的重要原因。
倪光南坦言,國產操作系統過去不成功的主要原因還在于生態環境,沒有整合上下游產業鏈。比如office辦公軟件、瀏覽器、輸入法、郵件客戶端、媒體播放器等,這是一條產業鏈,產業鏈不好,操作系統不好用。芯片和設備方面支持Linux操作系統的也比較少,比如打印機、照相機、投影儀等,很少有支持Linux的。
積極推進生態圈建設
完善國產操作系統到底應首先解決哪些難題?在倪光南看來,應積極整合軟件開發者、芯片企業、終端企業、運營商等產業鏈上的各主體,構建起一個覆蓋配件、終端、應用服務等諸多環節的完整的生態圈。
相關部門應不斷優化軟件產業發展環境,鼓勵和推進基礎軟件產業鏈條上的各個企業和機構之間加強合作。積極推進和組建包括所有軟硬件企業在內的整個IT 產業聯盟。扶持和幫助國產操作系統企業實現國內市場占有率3%的突破,以利于生態圈的形成。
目前,在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辦公室的領導下,已開始采用產業聯盟這類創新機制,整合資源,發展自主操作系統。據倪光南預計,桌面操作系統國產化替代趨勢下,三五年內移動終端操作系統將實現國產化替代。
日前,中國智能終端操作系統產業聯盟也順勢成立,其目的就是要整合上下游產業鏈,建立統一的應用商店,運用各方面資源把國產操作系統的應用支持搞好。“最終目標是要營造一個能夠與谷歌、蘋果、微軟相抗衡的產業生態環境,這才是成功的關鍵。”倪光南認為。
原文鏈接:http://society.workercn.cn/14/201409/03/140903054620657.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