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26%年輕人選擇向AI傾訴:是情感依賴還是社交降溫? 原創
你是否體驗過這樣的場景:當你在AI的對話框里輸入“我覺得未來很迷茫”,AI聊天框幾乎瞬間彈出回應:“我能理解你的感受,這種感覺是很多人都會經歷的。你愿意和我聊聊最近發生了什么嗎?”而這,幾乎成為大多數年輕人的日常。
?
根據復旦發展研究院等機構發布的《中國青年網民社會心態調查報告(2024)》,一個值得關注的數據是,13.5%的年輕人更傾向于向AI傾訴心事,這一比例甚至超過了父母親人。
?
另一項由中國青年報社、中青校媒聯合社交平臺 Soul App 共同發起的大學生 AI 使用行為與心態洞察的調研結果則顯示,26.0%的受訪大學生會在情緒低落時主動向AI尋求安慰,這一比例已與“通過社交媒體獲取網友反饋”的支持率持平。近八成受訪大學生曾將AI作為閑聊對象甚至視為“朋友”。
?

【圖片來源:中國青年網】
?
在過去,受限于AI的使用率以及AI技術發展的局限性,向AI傾訴還算不上一種很大眾的現象。但現在,這些數據背后,一個明顯的趨勢正在形成——AI正在成為新一代年輕人的首選“樹洞”。
?
樹洞的變遷
?
其實,從古至今,處在不同社會的人類,都需要一個能進行自我心理壓力釋放的傾訴載體。
?
只是現在,我們習慣將其統稱為”樹洞“。這一概念源于童話故事《皇帝長了驢耳朵》,故事中理發師通過樹洞宣泄了無法言說的秘密。
?
無論是影視劇里常常出現的西方教堂禱告,寺廟祈福許愿,還是街道兩旁的涂鴉墻、表白墻,又或是以前很流行的筆友之間的書信交往,隨著時代的發展,樹洞的身影從未消失。
?
到了互聯網時代,樹洞的形式進一步演變。微信/QQ漂流瓶、樹洞微博、樹洞網站、各類樹洞APP如雨后春筍般出現。
?
網絡樹洞,成為互聯網時代,人們從線下轉到線上進行傾訴的主要形式。
?
與線下呈點狀分布的單一樹洞不同,網絡樹洞可以說是樹洞的集合體,多種樹洞在這里匯集,促使散落在各處的情緒迅速凝結,形成情緒共振。
?
而今天,在數字時代,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影響力,改變著社會的方方面面,包括情感社交。AI聊天機器人也順勢成為了樹洞的最新形態。它不僅能傾聽,還能給予回應,實現了從單向傾訴到雙向互動的質變。
?

?
年輕人為何選擇AI?
?
年輕人選擇AI作為傾訴對象,除了AI的普及與人類對其依賴性的提升,背后當然也離不開社會和心理原因。
?
首先,你能在凌晨2點習慣性感到emo的時候,毫不顧忌地給正在熟睡的朋友打電話傾訴煩惱嗎?退一步來講,即使關系好到可以沒有任何心理負擔,你又能保證睡眼朦朧接到電話的朋友,能夠全神貫注聽完你長篇大論的“廢話”后,給到一個有價值的回應嗎?
?
現實中,可能很難做到,但24小時在線、永不抱怨的AI,可以實現你隨時傾訴的需求,這種便利性是真人無法比擬的。
?
其次,匿名性和隱私保護也是AI樹洞吸引年輕人的重要因素。對于現在的年輕人而言,對隱私性的重視程度遠超以往。有些想法不想讓別人知道,就會希望有樹洞的存在。AI不會隨便評價使用者,很多時候反饋還很積極,很好地滿足了匿名性、隱私性和不被評價的需求。
?
回到社會層面,隨著年輕人的主體意識越來越強烈,人們對自我的關注度不斷提升;然而,身處高速運轉的社會中,人際關系的疏離,卻導致我們對他人的內心世界缺乏關注,情緒無處安放。
?
AI就成為了一個最佳的情感出口。而且除了能提供一個安全空間外,AI的語言理解力和知識儲備足以回應大部分的情感問題,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向AI傾訴還能完美規避真人抬杠、或者理解能力為負帶來的“火上澆油”。
?
當我們獲得AI的共情反饋時,大腦就會觸發催產素等神經遞質的分泌,產生與真實社交類似的放松感、舒適感。
?
那么,習慣向AI吐露感情困惑、自我懷疑的年輕人,是否變得越來越冷漠了?
?
其實,向AI傾訴,或許不是年輕人變得冷漠了,而是大家選擇了一種不打擾外界的情感宣泄方式,安靜地進行一場清醒和自救。
?
AI,為年輕人提供了一把庇護傘,在這里,情緒被真實地呈現,不會被評判、被質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