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RAG和智能體的區別,從某方面來說智能體也是RAG的一種實現方式 原創
“ 智能體和RAG技術有交集,但智能體功能更強,應用范圍更廣。”
在大模型的應用場景中,RAG和智能體是其兩個主要應用方向;在之前對RAG和智能體不夠了解的時候,一直認為RAG技術和智能體技術完全是兩個不同方向的應用場景。
但隨著對RAG和智能體認識的加深,現在發現RAG和智能體有一定的重合部分;記得之前在一篇文章中看到過,意思大概是基于大模型構建的應用,本質是一種數據增強技術,原因就在于大模型的數據能力不足,需要依賴外部數據源。

而不論是RAG技術,還是智能體技術,實際上都可以給大模型做數據增強;但智能體的不僅僅只有數據增強的功能,其比RAG技術更加強大;比如說智能體可以通過調用工具的方式獲取外部數據,但同樣也可以通過工具與外部環境進行交互。
這里交互的意思是指,智能體不但可以通過工具獲取外部數據以影響模型;同樣,智能體也可以通過工具去影響外部環境;簡單理解就是智能體與外部環境的交互是雙向的,但RAG卻無法做到這點,RAG與外部環境的交互只能是單向的。
RAG與智能體的區別
RAG的本質是什么?
RAG的本質就是通過檢索的方式從外部資料中獲取數據,然后再通過提示詞的方式把這些數據輸入到大模型,使得大模型能夠根據這些外部數據來回答或總結問題。
但大模型并不會關心你外部數據從哪里來,以及怎么來;而數據的來源這些都是RAG需要考慮的問題。

傳統的RAG技術是基于傳統的數據檢索技術,以及新興的向量相似度檢索技術來獲取外部數據;但有了智能體之后,智能體能夠通過工具自主決策調用外部接口來獲取數據。
其優點是靈活度更高,以搜索引擎為例;在RAG中其實也可以使用搜索引擎,那就是在RAG后端直接把用戶的問題當做參數,調用搜索引擎的接口獲取結果。
但這種方式靈活度不夠高,比如說如果有些數據是企業內部數據,只能通過查詢數據庫或者接口調用的方式獲取數據;這時應該怎么辦?
通過智能體能夠很好的實現這個功能,原因就在于智能體能夠自主選擇調用那個工具;而RAG卻不行,RAG即使使用工具也只能把工具寫死到代碼中,并且面對多個工具RAG就徹底的無能為力了。

所以說這就是智能體比RAG更加強大的地方,RAG能做的智能體也能做,RAG不能做的智能體還能做;只不過從成本角度考慮來說,RAG技術更簡單,難度也更低。
那智能體能那些事情,而RAG不能做呢?
這個就是前面說的智能體對環境的影響是雙向的,而RAG對環境的影響是單向的。
比如說,大模型可以通過理解用戶意圖,去京東或淘寶上下單買東西,這個就是智能體對外部環境的影響;而很明顯,這一點對RAG技術來說,是完全無法做到的。
所以說,RAG技術和智能體技術存在交集,但智能體技術應用范圍更廣,能力更強。
而這種智能體也有一個專業的名字——Agentic RAG。
本文轉載自??AI探索時代?? 作者:DFir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