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迷戀規模,AI的下一場革命或是小而美的智能體
今天看到一篇發表在TNGlobal上,引起廣泛共鳴的文章。

TNGlobal是一個專注于泛亞地區,連接中國與亞太,為初創企業、風投、企業和其他行業先鋒提供優質的科技新聞和洞察服務的科技平臺。
文章指出:AI的未來很小,下一個突破在于更智能,而不是更大的系統。
AI的競賽,終點并非造神,而是打造一群孜孜不倦、精通業務的專家助理。
多年以來,整個科技世界似乎都陷入了一場對規模的迷戀。
更大的語言模型,更大的數據集,以及隨之而來的、更大的商業承諾。
每一代新AI的誕生,都伴隨著萬億級參數的喧囂,被譽為是邁向通用人工智能的又一次偉大飛躍。
但是,當與那些真正在商海中搏擊的企業負責人交流時,他們提出的問題,卻與這些宏大敘事毫無關聯。
他們關心的是,AI能否幫助財務團隊更快地完成月末結賬。
他們想知道,AI能否有效減少供應鏈中的人為操作失誤。
他們探尋的是,AI能否讓運營團隊的決策,不再依賴于層層審批的漫長等待。
這些都是極其務實且具體的商業需求,它們無關乎哲學思辨,只關乎效率、精準與成本。
然而,今天絕大多數AI基礎設施的構建,并非為此設計。
AI的下一次質的飛躍,將不再源于模型的無限膨脹,而是來自于構建更小、更專業、且能在真實商業環境中無縫協作的智能系統。
規模的幻覺
在深度學習的黎明時期,規模幾乎代表了一切。
你擁有的數據越多,你訓練出的模型就越精準。這個簡單直接的邏輯,驅動了行業最初的野蠻生長。
但這種對規模的極致追求,必然伴隨著巨大的妥協。
首當其沖的是成本。訓練一個巨型模型所需的算力、能源和人力投入是天文數字,這道門檻將絕大多數企業拒之門外。
其次是速度,模型的迭代和優化變得異常緩慢和笨重,無法敏捷地響應業務需求的變化。
更重要的是,實驗室中無所不能的AI,與企業實際能用的AI之間,出現了一條日益擴大的鴻溝。
一家典型的企業,并不需要一個會寫十四行詩或探討存在主義哲學的模型。
它真正需要的,是一個能在下午三點準確無誤地核對完上千張發票,并且整個過程嚴格遵守公司財務合規政策的AI。
這并非是對AI能力的限制,而是一種對業務目標的清晰聚焦。
對更大的盲目追求,已經讓整個行業偏離了真正重要的航道:可用性、治理能力以及與現有業務流程的整合能力。
許多設計精良、目標明確的小型專用智能體,在特定任務上的表現,完勝那些龐大的通用系統。
原因無他,這些小型智能體從設計之初,就是為了嵌入到企業現有的工作流中,成為業務流程的一部分,而不是試圖去顛覆或取代一切。
從這個意義上說,AI的未來,將不再由規模來定義,而將由它對業務語境的理解深度來定義。
協作的智慧
我們可以將今天主流的AI大模型,想象成一個極其強大的單體專家。
它或許在某個領域,比如文檔分析或代碼生成,擁有超凡的智慧,但它對團隊合作卻一竅不通。
一個模型可能擅長從一份復雜的合同中提取所有關鍵條款,但它完全不知道這份合同在被法務部門審閱前,需要先經過銷售部門的確認,審閱后還需要財務部門進行預算審批。它缺乏對整個業務流程上下文的感知。
AI演進的下一個階段,是一個多智能體的生態系統。
在這個生態中,眾多更小、更專業的AI系統(我們稱之為智能體)各自負責一項特定的、定義清晰的職能,并通過無縫的通訊協議相互協作。
我們可以想象一個企業的采購到付款流程,是如何被這個生態系統重塑的。
當一張供應商發票通過郵件進入公司系統時,第一個智能體,即數據提取智能體,會被立即激活。
它的任務只有一個:精準地從發票圖片或PDF中讀取供應商名稱、發票號碼、金額、日期以及商品明細等關鍵信息,并將其結構化。
完成提取后,它會將結構化數據傳遞給第二個智能體,合規校驗智能體。
這個智能體的知識庫里,包含了公司所有的采購政策、預算限制以及供應商白名單。
它會迅速核對發票金額是否在采購訂單的批準范圍內,供應商是否合規,商品條目是否與訂單一致。
一旦校驗通過,信息會流向第三個智能體,審批協調智能體。
它會根據預設的規則(比如金額超過五萬元需要部門總監審批),自動將審批請求推送給相應的負責人。
它能與企業內部的通訊軟件(如釘釘或企業微信)集成,確保審批人能及時收到通知并處理。
審批完成后,第四個智能體,支付處理智能體,會接管后續工作。
它連接著企業的財務系統,生成支付指令,并將其安全地推送到銀行網關。
最后,第五個智能體,數據洞察智能體,在后臺默默工作。
它記錄并分析整個流程的每一個環節,比如平均審批時長、哪個環節最容易出現延遲、哪些供應商的發票處理最耗時。
這些洞察會以可視化報告的形式,呈現在管理者面前,為流程優化提供數據支持。
在這個系統中,沒有一個無所不包的超級AI。
每一個智能體都只做自己最擅長的一件事,像一個高度協同的人類專家團隊。它們共享著對業務流程的共同理解(語境),而不是為了爭奪系統的控制權而相互競爭。
當智能以這種方式,一層一層地被構建起來時,企業就不再需要將所有希望,都賭在一個包羅萬象的龐大解決方案上。
他們可以從一個環節開始,逐步實現智能化,風險更小,見效更快。
從何處著手
作者坦言,他從企業管理者那里聽到的最普遍的問題是:我們到底應該從哪里開始?
答案始終如一:從一個具體的業務流程開始,而不是從一個昂貴的AI平臺開始。
引入AI,永遠不應該始于一次采購行為,而應該始于一場深入的內部對話。
首先,在企業內部找到一個持續消耗團隊時間和打擊員工士氣的工作流程。
這個流程通常具備一些顯著特征:高度重復、規則明確、人工操作繁瑣且容易出錯。比如,人力資源部門的月度薪酬計算,或者客服部門的工單分類與分配。
然后,召集所有與這個流程相關的人員,共同繪制出這個流程的完整地圖。
清晰地標示出每個參與者是誰,他們在流程中扮演什么角色,信息是如何在他們之間流轉的。
尤其要關注那些讓流程變慢的瓶頸環節,以及那些需要反復做出相同決策的判斷點。
最后,提出一個關鍵問題:如果有一個可靠的智能體,能夠7天24小時不間斷地接管這個流程中的某個特定部分,我們團隊的工作會發生什么變化?
AI的成功,極少源于一次顛覆性的、徹底的變革。
它更像是一種復利效應,來自于無數個微小勝利的持續累積。
當一個組織親眼看到,一個自動化的工作流程,每周為團隊節省了幾個小時的時間,這種看得見的價值,就為后續的一切奠定了最堅實的基礎。
它同時也讓AI這個抽象的概念,變得具體而親切。
它不再是遙遠的技術奇觀,而是一個能悄無聲息地改善日常工作的得力助手。
回歸真正的回報
在傳統的自動化時代,投資回報率(ROI)的計算簡單明了:更少的人員、更快的處理速度、更低的運營成本。
AI正在深刻地改變這個計算公式。
一個設計精良的AI系統,它所帶來的價值,遠不止于節省時間,它更在于徹底改變了時間的使用方式。
它將員工從繁瑣的、事務性的工作中解放出來,讓他們能夠將精力投入到更具價值的分析性思考、戰略性規劃和創造性決策中去。
這種類型的投資回報率,雖然更難用傳統財務指標去量化,但其對企業的推動作用,卻要深遠得多。
評估一個AI部署項目的成效時,不會只盯著效率提升了百分之幾這樣的數據。
而是會去觀察,這個系統是否顯著減少了決策周期中,因人為等待而產生的瓶頸?
管理者們是否因為這個系統,獲得了更清晰、更即時的數據洞察,從而能夠做出更明智的決策?
員工們是否對自動化產生的結果,建立了真正的信任感,并樂于與之協作?
如果這些指標在向好的方向發展,那么財務上的回報,只是一個水到渠成的結果。
反之,即便技術在不知疲倦地運行,但如果人的工作方式和決策質量沒有得到提升,那么這個組織,本質上并未向前邁進。
作者表示,在亞洲,尤其是在中國,他看到了一個獨特的機會。
與那些深受復雜遺留系統之苦的成熟市場不同,這里的許多中小型企業(SME)仍在構建其數字化根基。
他們沒有沉重的歷史包袱,可以跳過那些已被證明是彎路的技術路線。
他們可以直接擁抱那些工作流原生的AI,讓智能從一開始就內嵌于業務流程之中,而不是在陳舊的基礎設施之上,笨拙地貼膏藥。
這種敏捷性和后發優勢,使得亞洲成為了應用AI創新最激動人心的試驗場。
這里的企業,更關心AI在生產環境中的實際價值,而非理論上的通用智能。
他們能夠以比世界任何地方都更快的速度,將AI從一個原型,真正轉化為驅動業務增長的引擎。
最終,所有關于AI倫理和治理的宏大討論,都必須落到實處的。
而責任,始于設計。一個透明的系統,不僅僅是一個道德上的選擇,更是一個保障業務穩定運行的選擇。
當AI的每一個決策都可被追溯、可被解釋、可被驗證時,人們才會真正學會信任它。信任,是AI在組織內規?;瘧玫奈ㄒ煌寥?。
AI并非要取代人類,而是要重新分配人類的精力。
最優秀的AI系統,從不試圖消除人的參與,而是讓人的參與,變得更有意義。
當一位分析師,不再需要耗費數小時去手動整理報表,而是將時間用來洞察數據背后的商業趨勢;當一個團隊,將周五下午的時間,從枯燥的對賬工作,變成了充滿活力的創意討論會,那一刻,才真切地感受到AI的價值。
我們總是習慣于將進步想象成一場革命:迅猛、激烈、不可逆轉。
但真相是,真正的進步,往往是一系列微小而持續的改良,最終,在不經意間重新定義了所謂的常態。
AI真正的力量,就蘊藏在這種潤物無聲的變革之中。
AI行業會繼續建造更龐大的模型,這些前沿的探索依然重要。
但對于絕大多數組織而言,真正的戰場,不在于追求極限的規模,而在于找到最合適的適配。
那些能夠長久存續下去的AI系統,一定是那些能夠輕松集成、清晰解釋、并能在不引發企業文化劇烈動蕩的前提下,帶來可衡量業務成果的系統。
它們會更小,適應性更強,并且在設計理念上,充滿對人性的深刻理解。
AI不再是令人驚嘆的表演,而是與人并肩工作的伙伴。
這并非因為它無所不能,而是因為它能在真正創造價值的地方,踏實地工作。
作者Komy A是誰?

Genta AI Solutions的創始人。Genta AI Solutions總部位于新加坡,專注于構建企業級AI智能體系統,其核心使命是自動化復雜業務流程,顯著提升企業運營效率。
Komy A提出了"構建代理式AI系統,自動化角色而不僅僅是任務"的理念,并將其作為Genta AI Solutions指導和實踐。
這一理念超越了傳統RPA(機器人流程自動化)的局限,將AI智能體視為具有決策能力和上下文理解的智能實體,能夠真正替代人類在特定業務角色中的職能,而不僅僅是執行預設的機械任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