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存漲價觸發算力危機,短期內難以調和
原創最近這段時間,關于內存漲價的消息不斷。不僅給手機、DIY、整機等消費類產品帶來了較大的影響,而且也觸發了AI算力危機。有機構預測,由于供需平衡已經打破,因為這場內存漲價的風波,在短期內難以調和。基于有些專家預言,未來十年內存價格將一直保持上漲的態勢。
那么,內存為何會出現暴漲?會給AI算力帶來哪些影響?本文將一一進行分析。

三大因素致使內存價格持續飆升
“16GB內存條價格較年初暴漲200%”、“三星等原廠暫停報價”、“固態硬盤價格翻倍”——這些觸目驚心的消息正充斥著科技類媒體的頭條。與此同時,OpenAI的“星際之門”計劃每月采購高達90萬片DRAM晶圓,占全球總產量近40%。
那么,在2025年下半年開始,內存為何會突然出現暴漲?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AI需求大爆發,吞噬了內存產能。AI服務器對內存的需求遠超傳統服務器。單臺AI服務器對DRAM的需求是普通服務器的8倍,NAND需求也達到3倍。從OpenAI與三星、SK海力士簽署了累計每月90萬片DRAM晶圓的供應協議不難看出,AI需求的爆發對內存需求不斷增大,而OpenAI的這一需求,占了全球DRAM總產量的近40%。
由于超大規模采購擠占了原本用于消費電子市場的內存產能,直接導致消費電子產品的價格上漲。根據TrendForce預測,2025年全球AI服務器內存采購量同比將增長超30%,直接拉動占全球需求35%的服務器內存價格率先上漲5%-10%。
二是產能分配失衡,HBM擠壓了傳統內存線。對于內存制造商而言,他們更愿意將產能放到高利潤的產品上。AI對內存性能的需求,也讓他們放棄了即將被淘汰的DDR4。數據顯示,三星、SK海力士、美光三大原廠已將80%資本開支傾斜至HBM與DDR5等高毛利產品。
HBM生產需占用大量3D堆疊與先進封裝產能,直接擠壓了傳統DRAM產量。單條HBM的制造成本是DDR5的5倍以上,進一步加劇了供給矛盾。目前,全球DRAM產能利用率已達95%的物理上限,而新增晶圓廠建設周期長達2-3年,最快釋放要等到2026年下半年。
三是DDR4產能銳減,供需缺口擴大。為了尋找更高的利潤,很多內存廠商已經將DDR4產線設備進行了拆除,威剛董事長陳立白直言“用新設備生產舊產品根本無利可圖”。這導致DDR4供應缺口較預期擴大30%,供給端的緊張態勢短期內難以緩解。
目前英特爾一些熱門服務器CPU仍需DDR4支撐,而消費電子市場回暖又進一步加劇了供需矛盾。
內存漲價引發的連鎖反應波及整個科技行業
從10月份開始,三星將部分內存芯片價格上調了30%-60%。其中32GB DDR5內存模塊的11月合約價漲至239美元,較9月的149美元漲幅超60%。
智能手機首當其沖,新款手機紛紛提價。PC端同樣受到沖擊,有消費者反映雙11期間臺式機價格上漲上千元。企業級市場面臨更大挑戰,DDR4或DDR5顯存價格基本翻倍,硬盤亦然,部分訂單因成本倒掛被迫停產停供。
摩根士丹利因內存成本上漲壓力下調了HPE、HP和Dell的評級。有分析師警告稱,硬件OEM廠商通常只能吸收約70%的內存成本上漲。
漲價潮不僅限于內存,固態硬盤也在全線漲價,線上線下價格普遍上漲一倍。
半導體分銷商Fusion Worldwide總裁Tobey Gonnerman坦言:“許多大型服務器制造商和數據中心建設公司現在都接受了一個事實——他們根本拿不到足夠的產品。目前支付的價格溢價極其夸張。”
AI發展遭遇內存瓶頸,創新成本大幅飆升
內存漲價對AI算力發展的影響尤為深遠,AI模型訓練成本大幅增加。我們知道,大模型參數規模持續擴大,由7-8B轉向30B及以上,本地部署與微調需求增加,進一步拉動存儲需求。
企業傾向本地部署AI應用,推動AI服務器采購增長,而數據存儲占大模型訓練工程量的20-30%。為應對內存挑戰,很多廠商正多管齊下:推進模型的輕量化:例如谷歌Pixel
10系列標準版配備12GB內存,其中3.5GB專用于AI功能。行業同步開發更大更快存儲芯片及專用內存區。
因此,對于現階段而言,提升推理效率、優化算法成為破解路徑,尤其在GPU供給受限背景下更具現實意義。
短期內存漲價問題難解,多方尋求破局之道
短期來看,漲價趨勢難以緩解。德邦證券強調,DDR4緊缺至少持續至2026年中,而HBM產能爬坡緩慢可能將漲價周期拉長至3年以上。
摩根士丹利指出,此輪漲價由AI驅動,與過往消費電子周期本質不同,全球存儲市場規模或于2027年突破3000億美元。
面對持續地內存漲價,且短期內無法解決這一問題的困境,業界各方正在積極應對。例如尋求國產化替代產品。據了解,長鑫存儲、長江存儲等國產廠商正加速擴產。
江波龍、佰維等國內廠商成功切入阿里、騰訊供應鏈,其RDIMM產品批量交付進一步消耗顆粒庫存。
當然,從長遠來看,破解問題的根本還是需要內存廠商加大產能。
寫在最后:內存產能與AI需求矛盾,短期內難以調和
全球科技行業正站在一個轉折點上。AI與內存供應鏈的深度博弈仍在繼續,而這場博弈的結果將決定未來十年AI算力發展的軌跡與速度。芯片制造商需要在新舊需求間找到平衡,科技公司則必須在性能與成本間作出抉擇。
唯一確定的是,AI的飛速發展與有限的內存產能之間的矛盾,短期內難以調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