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數據亮相2025中國數據與存儲峰會:以創新存儲架構釋放AI數據潛能
原創從大語言模型的狂飆突進,到生成式AI在制造、醫療、金融、交通等行業的落地應用……當前,以AI驅動的創新正在重塑企業的業務模式,而這背后,數據已經成為驅動智能進化的核心引擎。在這場全球數智化的變革的浪潮中,數據的規模、形式、處理方式正在經歷巨大變化,而AI工作負載對存儲系統的吞吐能力、容量密度、能效與可靠性提出了更為嚴苛的要求。
在這一背景下,存儲基礎設施的演進,不再只是技術路徑的選擇,更成為企業能否在AI浪潮中搶占先機的戰略命題。2025年11月18日,西部數據亮相主題為“釋放數據潛能,加速智能涌現”的中國數據與存儲峰會。在展區中,西部數據還重點展示了旗下Ultrastar? DC HC590 數據中心 HDD、 Ultrastar? DC HC690 數據中心 HDD、 OpenFlex? Data24 4200和 Ultrastar? Data60 混合存儲平臺等產品。
西部數據中國區高級銷售總監文芳會在峰會主論壇發表主題演講“AI發展的幕后支柱”時指出, AI正在從根本上改變數據的創建、收集、處理、存儲方式,更重要的是,改變了數據的價值,開創了一個數據增長的新時代。西部數據憑借可擴展的高容量解決方案,能夠很好地把握這一增長機遇,為客戶創造長期價值。

AI時代的數據存儲挑戰:從“存得下”到“用得巧”
眾所周知,AI應用落地的背后,不僅需要強大的算力和高效的算法,更需要海量數據的支撐,而存儲PB甚至ZB級別的數據,就離不開大容量的存儲設備。
除此之外,隨著人工智能特別是生成式AI與多模態代理AI的發展,數據的生命周期已經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傳統存儲系統在面對海量非結構化數據、高并發讀取、長期低成本歸檔等場景時,往往力不從心。具體而言,AI存儲面臨三大核心挑戰:
一是容量與成本的挑戰:我們知道,訓練一個大語言模型有時需要數百PB甚至EB級別的數據集,且多為圖像、語音、文本等非結構化的內容。如何以可控的成本實現橫向擴展,這成為企業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
二是性能與能耗的平衡:在AI應用過程中,不僅要求高吞吐的數據訪問,也要求在非活躍時期保持著較低的能耗,這就要求存儲系統需要根據AI的應用狀態,在“高性能模式”與“綠色靜默模式”之間靈活切換,以此來保證性能的同時,為企業節省大量的能耗。
三是架構靈活性的問題:由于傳統緊耦合架構難以適應AI工作負載的動態變化,存儲與計算解耦已成為現代數據中心的共識,但如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靈活擴展、統一管理”,仍是當前企業面臨的技術落地難點。
不難發現,AI不是單一工作負載,而是一種全新的數據范式。存儲系統必須從設計之初就考慮數據全生命周期的效率問題——既要存得下,也要用得省。
西部數據的應對之道:大容量HDD+解耦架構,構建AI就緒的存儲基座
我們知道,西部數據不僅通過技術創新推出了32TB大容量的機械硬盤,而且面對AI時代給存儲提出的其他挑戰,西部數據還提供了領先的解耦式存儲解決方案,一方面持續推動大容量HDD技術的邊界,另一方面通過開放、可組合的平臺實現資源的精細化調度。
在本次峰會現場,西部數據不僅展示了Ultrastar? DC HC690與HC590大容量產品,展現了AI時代的高密度存儲,而且還帶來了OpenFlex? Data24 4200和 Ultrastar? Data60 混合存儲平臺,為AI應用提供了更為豐富的產品和解決方案。

Ultrastar? DC HC690與HC590:定義AI時代的高密度存儲標準
作為全球首款商用11磁碟架構的硬盤產品,Ultrastar? DC HC690 與 HC590 分別提供32TB(UltraSMR)與26TB(CMR)的超高容量。這不僅意味著單機柜可部署更多數據,更直接降低了企業在大規模存儲環境下機房空間、電力冷卻等方面的總體擁有成本(TCO)。

兩款產品均搭載西部數據多項獨有技術:
一是OptiNAND?技術:通過集成iNAND閃存,將部分元數據與維護任務卸載至閃存中執行,從而釋放更多碟片空間用于數據存儲,并顯著提升讀寫穩定性。
二是ePMR技術:通過西部數據獨有的ePMR(能量輔助垂直磁記錄)技術實現更高的TPI(每英寸磁道數),為容量提升奠定物理基礎。
三是HelioSeal?氦氣密封技術:降低碟片旋轉阻力,兼顧穩定運行與低功耗,閑置功耗控制在5.5W–5.6W之間,能效比領先行業。
四是ArmorCache?寫入緩存模式:支持啟用或禁用緩存,既可在需要時提升寫入性能,也可在斷電等異常情況下確保數據安全。
值得一提的是,西部數據Ultrastar? DC HC690 數據中心硬盤采用的 UltraSMR 技術,通過增強的疊瓦管理與主機托管能力,實現了高達257 MB/s的順序讀取性能,使其成為冷數據、歸檔數據及順序寫入型AI訓練集的理想載體。
OpenFlex? Data24 4200:打造高吞吐的NVMe-oF存儲網絡
如果說大容量HDD解決了“數據湖”的規模問題,那么OpenFlex? Data24 4200 則代表了西部數據在“數據流速”上的前沿探索。作為一款2U 24-盤位的NVMe-oF(NVMe over Fabric)平臺,它支持RoCEv2與NVMe Over TCP兩種網絡協議,實現了存儲與計算之間的高速、低延遲互聯。

其核心優勢體現在:一是采用了性能優化設計,使得PCIe Gen4 SSD與網絡適配卡之間的帶寬完全匹配,確保即使在多主機并發訪問時仍能保持穩定吞吐。二是采用了存算分離的解耦架構,并支持直連或通過高速以太網交換機連接,使存儲資源可被多個計算節點共享,極大提升資源利用率。三是該產品還擁有極高的高可用與易管理性,其雙端口SSD支持主動故障切換,RESTful API便于集成至自動化運維平臺,實現存儲即代碼(Storage as Code)。
Ultrastar? Data60:高密度混合存儲平臺,平衡性能與容量
對于既要高吞吐又需海量容量的混合工作負載場景,西部數據則精心打造了Ultrastar? Data60混合存儲平臺,該產品能夠在4U機架空間內最高可安裝60塊Ultrastar硬盤,提供達1.8PB原始容量,支持HDD與SSD混插,滿足從熱數據緩存到溫冷數據歸檔的全場景覆蓋,提供了極具競爭力的解決方案。

其專利IsoVibe?振動隔離技術與ArcticFlow?冷風通道散熱設計,確保在高負載、高密度環境下仍能保持穩定性能與較低故障率。結合企業級冗余電源、風扇與I/O模塊,Data60成為大規模AI集群中“容量層”與“性能層”之間的重要橋梁。
文芳表示:“通過 ePMR、OptiNAND 和 UltraSMR 等技術,我們的HDD產品組合為客戶提供了卓越的TCO、久經驗證的可靠性以及無縫的可擴展性。此外,我們的平臺業務正在重新定義存儲基礎設施,助力客戶構建無縫集成、高成本效益且面向未來的解決方案。”
從產品到生態:構建覆蓋數據全生命周期的存儲矩陣
AI存儲不是單一產品的競爭,而是系統級能力的輸出。從單盤技術(如OptiNAND、UltraSMR)到平臺架構(如OpenFlex、Data60),西部數據正在構建一個覆蓋數據全生命周期的存儲矩陣,以此來滿足熱數據、溫數據、冷數據的存儲需求。而這一分層策略,不僅契合AI數據處理的生命周期,也與可持續發展目標相呼應——通過優化數據存放位置與存儲介質,實現“數據隨溫而動,能耗因智而控”。
除此之外,西部數據通過對AI技術和用戶的深度洞察,加速核心技術的創新,并構建了完整的產品矩陣,讓用戶能夠根據選擇不同的存儲產品,靈活應對不同AI應用場景下的數據存儲需求。這種組合策略不僅提升了數據處理的效率與響應速度,還可以大規模提供經濟高效的存儲容量,避免了單一存儲方案可能帶來的性能瓶頸或資源浪費,確保了數據資產的高效利用,加速了AI項目的ROI,為企業的數字化轉型與智能化升級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西部數據致力于通過技術創新,為AI數據供應鏈的每一環節提供最優存儲解決方案。其不僅提供產品,更致力于與合作伙伴共同構建面向未來的數據基礎設施,助力中國企業在這場AI變革中夯實根基,釋放數據的無限潛能。
寫在最后:夯實AI時代的存儲基石
在算力光環背后,存儲往往是被低估的一環。然而,沒有高效、可靠、經濟的大容量存儲系統,再強大的算力也難以轉化為可持續的智能。西部數據通過其Ultrastar系列產品與開放平臺,正在向業界證明:在AI驅動的數據經濟中,存儲不是成本中心,而是價值引擎。
在2025年中國數據與存儲峰會的展臺上,西部數據所帶來的不僅是幾款硬盤或平臺,更是一套面向AI時代的存儲方法論——從單設備到系統架構,從技術標準到生態合作,西部數據正以沉穩而堅定的步伐,參與到中國乃至全球AI基礎設施的建設進程中。
我們正站在智能世界的起點,而數據就是通往未來的密碼。正如文芳所言:展望未來,西部數據將繼續作為 AI 驅動型數據經濟的核心支柱,致力于釋放數據的力量與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