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 | 風起云涌的國內云計算市場
前言
云計算是推動信息技術能力實現按需供給、提高信息化建設利用水平的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它能為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領域的發展提供重要基礎支撐,賦能傳統企業變革升級,幫助企業聚焦核心業務,更快適應變化多端的市場競爭。
在這個「數據為王」的年代,企業在運營的過程中必然會產生海量數據。為了降低 IT 管理的復雜性,提高資源的利用率,釋放數據中蘊藏的巨大價值,企業也需要借助云計算這一工具,有效驅動業務及流程創新,形成自身差異化競爭優勢。
2014 年下半年,美國中央情報局成為亞馬遜 AWS 的客戶,震驚了全球的傳統 IT 巨頭們。這標志著云計算不再是為小公司服務的邊緣市場,它開始成為越來越多大公司大機構的選擇。
2015 年,云計算在中國也達到臨界點。從金融、制造,到政務、零售,關鍵行業的大中型企業紛紛開始試水云服務。根據 iiMedia Research 的《2018 年中國云計算行業發展報告》,2015 年中國云計算的產業規模已達 1500 億元,預計 2019 年將達 4300 億元。
巨大市場催生了激烈競爭。在國內,阿里巴巴、騰訊、華為等大型公司紛紛上線云服務;在國外,亞馬遜、微軟等云服務巨頭也把中國作為維持高速增長、擴展國際市場占有率的戰略要地。
雖然和全球云計算市場相比,中國目前的云計算市場整體規模其實還有 3-5 年的落后差距,但落后是暫時的,中國云計算市場正處在高速增長階段。未來,中國將進一步推動企業利用云計算加快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推進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
中國云計算的發展之路,前景可期。
云時代的開啟
云計算服務在國內外的興起有一定的必然性,它是企業生存、業務發展高壓下的產物。
故事一:2005 年,為支撐電商平臺促銷期間的高峰,亞馬遜購置了大量昂貴設備對平臺進行擴容??纱黉N過后,機器吃灰、資源閑置,這些計算資源在非峰值時期成了浪費,企業經濟效益大大降低。
對于當時的亞馬遜,一方面,公司尚未實現盈利,投入巨資購買的 IT 資源卻在全年過半時間中都處于閑置狀態,這勢必會導致資金上的壓力;另一方面,眼下這些資源并不能一勞永逸地支撐「黑五」期間的龐大計算,面對未來的增長,如何更有效地配置一套既具足夠擴展性,又可持續上線的基礎系統,成了亞馬遜業務發展的技術瓶頸。
為了處理這些冗余資源,亞馬遜開始賣出多余算力,把自己打造成云計算平臺,取名 AWS(Amazon Web Services)。2015 年,亞馬遜曾預測 AWS 有朝一日將在營收上超過公司核心業務——電子商務,成為新的支柱。而就在三年后,2018 年Q1,AWS 的營業利潤已經高達 14 億美元,占亞馬遜這一季度總利潤的 73%。
正是這一「無心」之舉,一不小心點燃了全球的公有云市場。
第二個故事:2007 年,同樣是電商巨頭,同樣是在技術上遭遇困境。阿里巴巴,一邊是 B2B 業務如日中天,淘寶、支付寶井噴式增長;一邊是 IT 投入越來越大,每年付給 IBM、Oracle、EMC 及戴爾等廠商的硬件費和維護費高達幾千萬美元。辛辛苦苦一整年,收成卻被別人瓜分了,更要命的是,阿里的業務增速就快觸及這些老牌 IT 巨頭的處理極限了。
不破不立,不塞不流。兩年后,王堅主導成立了阿里云,他把 IT 資源類比工業時代的電,認為這個平臺將承載支撐阿里巴巴未來的重要基礎設施。但在當時,很多大佬并不看好云計算。李彥宏說,云計算是新瓶裝舊酒;馬化騰認為,云計算將變成水電一樣的基礎設施,但實現至少還要幾百年,現在為時過早;只有馬云斬釘截鐵地說:「如果我們不做云計算,將來會死掉?!故聦嵶C明,他們賭對了。
2012 年「雙十一」,阿里的日交易額是 191 億元,到六年后的 2018 年,這個數字已經變成 2135 億元。去年,阿里云在「雙十一」期間的實時計算處理能力高達 17.18 億條/秒,阿里云新增調用的彈性計算能力累計超過 1000 萬核,相當于 10 座大型數據中心,創造了脈沖計算的新紀錄。
如果不能合理做到利用,這些資源在非峰值期將形成巨大浪費,但好在有阿里云。2011 年 7 月,馬云認為時機已經成熟,阿里云開始對外售賣云服務,用云計算的兩大核心——海量存儲和海量計算——為中小企業提供信息化服務。
隨著阿里云的不斷壯大,云計算在國內也開始蓬勃發展。
全球云市場概覽
云服務市場有高技術、高投入、回報周期較長的特點,它本身也是重要的基礎設施。根據 Gartner 的數據,到 2025 年,80%(目前為 10%)的企業會關掉自己的傳統數據中心,轉向云服務提供商??梢哉f,拿下云服務就相當于拿下了進入物聯網和人工智能的門票。
據調研機構 Canalys 數據,2018 年,全球云計算市場規模已經突破 800 億美元,同比大幅增長 46.5%;而這個數字在 2020 年有望超過 1550 億美元。但為了支撐全球各地搭建數據中心的新建和運轉,云服務提供商每年付出的成本也高達 100 億美元。鑒于這樣持續、龐大的資金技術注入,能夠覬覦這塊蛋糕的,只有為數不多的頭部玩家。

來源:Canalys Cloud Channels Analysis
而根據報告呈現的全球市場份額前十排名,云計算服務提供商中的頭部玩家分別是:AWS、Azure、谷歌云、阿里云、IBM 云、Salesforce、Oracle、NTT 通信、騰訊云和 OVH。
這之中:
- AWS 仍以 31.7% 的市場份額占據前列,去年其云計算營收規模達到了 254 億美元;
- 第二名是市場份額 16.8% 的 Azure,去年它的全年營收規模為 135 億美元;
- Google Cloud Platform(GCP)是前五大云計算服務提供商中增長最快的,市場規模約占 8.5%,2018 年營收規模幾乎翻番;
- 阿里云則以 31 億美元營收、4% 的市場份額位列第四。
- IBM 雖然營收規模增加了,但它的市場份額卻從 4.7% 下降到了 3.8%。
中國市場:兵家必爭之地
根據賽迪顧問預計,未來云計算市場規模仍將保持 20% 以上的增長速度,到 2019 年,中國云計算市場規模將達到 5706.4 億元。結合工業和信息化部提出的企業上云工作目標,到 2020 年,云計算將在企業生產、經營、管理中的應用廣泛普及,全國上云企業將新增 100 萬家。
云計算服務市場的巨大藍海背后是曠日持久的企業競爭。
國內企業群雄并起:去年,知名咨詢機構 IDC 發布了新一期《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跟蹤報告》,披露了上半年中國公有云 IaaS 領先廠商的市場份額。
如下圖所示,阿里云雖然繼續保持領軍位置,市場份額高達 43%,但受限于增速下滑,它的市場份額同比下降了 2.5%。騰訊云排名第二,市場份額約為 11%。之后分列三、四、五位的則是中國電信、亞馬遜和金山云。

來源:IDC 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跟蹤報告
阿里巴巴
2018 年Q1,阿里巴巴云業務營收增長超過了一倍,達到 6.99 億美元。截至目前,阿里云已經在全球 18 個地域開放了 45 個可用區,為全球數十億用戶提供可靠的計算支持。
阿里云的覆蓋場景包括交通出行、醫療、金融、智能制造等。其中,最為行業稱道的是其智慧城市項目,阿里云正用云計算「武裝」杭州,把它從「人間天堂」轉變為一個搭建在云上的城市:
- 杭州市 59 個政府部門的 368.32 億條信息匯聚在基于阿里云打造的政務服務平臺上,市民憑證明身份的證件一證通能辦 296 項事務;
- 杭州市屬 11 家醫院統一使用在云端運行的「智慧醫療」APP,與市民卡綁定,集納了 800 余萬份居民電子健康檔案,讓近 7000 萬人次的看病時間平均縮短 2 小時以上;
- 杭州過去最擁堵的路段之一——中河-上塘高架橋,因為云計算的支持,人均通過時間節省了 4.6 分鐘;
超強臺風「燦鴻」逼近浙江時,500 萬人通過云計算支撐的客戶端查詢到了臺風的路徑信息。
此外,阿里云從成立之初就致力于構建的客戶共享、數據共享、技術服務、全球服務四大生態體系,也正迎來碩果豐收。
華為
提到華為,這里不得不先介紹一個背景。如果說公有云考驗的是海量服務器運營能力和可擴展性,屬于是資本密集型產業,那么私有云就是云服務提供商為客戶建設專屬云服務設施,從而保證客戶數據的安全性和使用的穩定性的一種云服務。
中國正是全球十分具有潛力的私有云市場。
華為作為傳統 IT 設備廠商的代表,其早在 2010 年就提出了云計算策略??芍敝?2017 年,軟硬件能力俱佳的華為才開始發力,大舉進入云計算市場。目前,華為已上線 16 大類超過 120 款云服務,60 余個解決方案。僅 2018 年上半年,華為云市場新增上架的應用就高達 872 個。

來源:IDC 2017 中國政務云市場廠商評估
結合私有云領域的優勢,華為瞄準了中國云市場的一塊大蛋糕——政企客戶上云。根據 IDC《MarketScape:中國政務云市場廠商評估,2017》報告,截至 2017 年,華為已為國內超過 16 個國家部委級、15 個省/直轄市級、200 多個市/縣級的政府客戶提供政務云方案支撐。在海外,華為也正服務于 80 多個國家的 100 多個政府客戶。
憑借過硬的綜合實力和前瞻性的戰略布局,華為云政務解決方案在現有能力、戰略和市場表現三大維度均拔得頭籌,風頭無兩。
騰訊
去年 11 月,騰訊云披露財務數據。報告顯示,截至 2018 年 9 月 30 日,騰訊云前三季的收入近 60 億人民幣,第三季度云服務收入同比增長逾一倍,環比增長逾兩位數百分比,付費客戶數則實現了三位數百分比增長。
在國內,騰訊云是僅次于阿里云的第二大云服務提供商。雖然起步比阿里云晚三年,但依托騰訊在社交和游戲領域的優勢,它還是在短時間內迅速建立起優勢。2018 年下半年,國家收緊游戲審批,對騰訊的游戲業務造成不小打擊,結合財報表現,許多分析師一致認為,未來騰訊云或成公司財報的新亮點。
目前,騰訊云在游戲、視頻直播與 O2O 等領域的云市場份額領先于競爭對手,并已將圖像識別等人工智能技術通過云服務對外提供。為了繼續貫徹后來居上,騰訊云正在積極向旅游、公共安全、城市規劃、生命科學和金融等重點行業拓展。
百度
2018 年,百度云在國內的市場份額連前十都沒擠進,這樣的成績對于這個以技術聞名的老牌互聯網巨頭來說,著實有些面上無光。結合近年來「災難式」下跌的口碑,百度是否已經在這場云計算之戰中提前出局了?答案是否定的。
翻看百度云歷史,它的服務開放于 2015 年,早在 2016 年就確定了「云計算 + 大數據 + 人工智能」三位一體的發展戰略。因此實際上,它和其他廠商在服務和產品上進行著差異化競爭。最典型的,百度云最鮮明的標簽是 AI,它的后臺引擎是百度大腦,結合集成 Apollo、DuerOS 平臺解決方案能力,對于百度來說,云端的海量數據給 AI 提供了土壤,而云計算的升級同樣也可以由 AI 賦能。這有助于解決云計算市場的用戶痛點,在短期內形成市場突破。
目前百度云在基礎設施、技術研發創新、開發者服務、行業落地等方面日臻完善,在短短兩年內便以營收和市場占有率增速十分快速。百度云戰略發力銀行、保險行業,并且在智能車聯網、工業互聯網(IoT)、智能家居等物聯網領域,增長勢頭依然值得期待。
其他
從 2014 年 9 月開始,金山云就從個人云盤市場撤出,全面轉向企業級用戶。它也是小米創始人雷軍投資的企業——小米不僅兩次注資金山云,自家業務的存儲、計算等也全面交付給了金山云。完成 D 輪系列融資后,金山云估值約 23.73 億美金。除了小米的支持,金山云也在早期抓住了一批網絡游戲企業用戶,這是它實現市場反轉,在國內占據一席之地的重要支撐。
而作為天然擁有豐富的帶寬資源、客戶基礎和運維經驗的電信運營商,中國電信和中國移動在國內云計算市場也名列前茅。根據 IDC 的中國公有云市場報告,中國電信以 8% 的市場份額躋身前三,僅次于阿里云和騰訊云。但運營商并不擅長獨自運作云,為了真正把網絡、IDC 資源及運營服務經驗轉化為市場競爭力,它們正和科技巨頭結盟,補位國內公有云市場。
此外,一開始就定位于企業公有云業務互聯網云平臺的創業公司,如七牛云和 UCloud 也開始謀求轉變。在私有云市場,一些后起之秀近年來也高光頻現,如 EasyStack、才云 Caicloud、靈雀云、DaoCloud 和博云等。
鑒于中國云計算市場起步晚,產業生態有待完善,仍有很大發展空間,因此雖然這些公司目前市場份額有待提升,但未來鹿死誰手,還值得期待。
海外巨頭空降中國:如今中國云計算市場主要分四股勢力:一派是阿里云、騰訊云領頭的一眾互聯網系,一派是華為云這類傳統 IT 系,除了第三派電信運營商系,還有一派正是在房間里沉睡的獅子——外資云系。而在眾多外企中,最積極的要數微軟。
說到微軟,它是目前全球市場上最有望與亞馬遜一較高下的云服務提供商。根據全球云管理服務廠商 RightScale 2018 年發布的年度云狀態報告,去年微軟 Azure 的采用率已經從 45% 上漲到了 53%,而 AWS 的采用率則從 64% 下滑到 61%,兩者全球差距進一步縮小。同時,Azure 也榮膺增長最快公有云這一桂冠。
Azure 的高速增長其實是可以預見的。2014 年,微軟 CEO 薩蒂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在上任之初就確認的「移動為先、云為先」戰略,力推云計算與亞馬遜競爭。作為一家技術供應商,微軟與企業客戶長期以來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系,這幫助其贏得了眾多主流企業的青睞。同時,由于亞馬遜龐大的零售商業務,大量零售巨頭客戶更愿意把上云任務交給非亞馬遜廠商,這就讓微軟搶到了零售這塊大市場。
2014 年,通過加強本土化的合作,微軟云 Azure 牽手世紀互聯。而根據相關數據,2018 年,Azure 在中國已經有超過 11 萬企業客戶及 1400 多家云合作伙伴,其經典產品 Office 365 在華也有超過 180 萬付費企業用戶。

來源:IDC 2018 中國云計算市場份額報告
但水土不服的情況總是存在的。IDC 2018 年的調研數據顯示:AWS、微軟和 IBM 雖然在全球瓜分了超過 60% 市場份額,但它們在中國市場的發展卻舉步維艱,市場份額均只有個位數。IBM 在全球開放了 150 多個面向企業用戶的應用,但落地中國的只有 10 個;與之類似,AWS 在全球開放的應用數有數百個,但其中能在中國落地的也僅有數十個。
造成這種情況的核心在于中國政府的監管政策和中國企業不同于歐美企業的云部署習慣。加之,外資云服務商還在服務資源上受到諸多限制,并需要在經營模式上做出妥協,因此即使找到有資源的合作伙伴,也不一定能順利擴展業務。
2019 年,國內的政策限制將依然存在,起碼短期不會改變。外資云在中國將繼續帶著「鐐銬」跳舞,但換個角度看,它們在國際市場上還在迅速創新,這對國內云服務商大膽「走出去」,仍是不小的挑戰。
國內客戶訴求:成本和穩定
2018 年 11 月,《世界經理人》發布了《中國企業云計算應用現狀及需求》調查報告,調研人群覆蓋 2327 家企業,近七成為 C-LEVEL 決策層。
根據調查,我國上云的態勢呈現東高西低的趨勢:北京、上海、浙江、江蘇、廣東地區的企業上云水平高,而甘肅、云南、新疆、西藏等地區企業上云水平相對較低。經濟發展水平與上云率有一定關系,但不是絕對的正相關。
從規模上看,500 人以上的企業上云的意愿高于其它規模,短期內大型企業還是市場增長的主要來源,但中小企業由于數量龐大,如此巨大的市場也不容忽視??梢酝茢?,短期內我國云計算增長的潛力和增長的價值還有很大的空間。
從業務方式看,一般公有云用戶以成本為首,私有云和混合云用戶更多考慮安全性、穩定性,混合云用戶更強調靈活性、易監管。根據中國電子學會學術交流中心在第十屆中國云計算大會上發布的數據,目前公有云還是國內企業的不錯選擇:在已采用云服務的 30.8% 的企業中,選擇公有云的占 19.8%,私有云占 7.6%,混合云僅占 3.4%。

來源:中國信通院問卷(3900 個有效樣本)
結合以上數據,可知國內企業上云先考慮的還是成本和穩定性。這也是解釋了各廠商為何以降價的方式搶占市場。2017 年,阿里云連續降價 6 次,堪稱中小玩家的噩夢。而對于已上云的企業,它們把管理系統和核心業務系統往云端遷移的比例在逐步增加;而沒上云的企業里,有 30% 會在未來三年內采用云服務。
根據 2018 年 4 月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上云指數報告 2017》,從行業視角看,我國網絡服務市場表現突出,制造業云化趨勢顯現。電力行業企業上云水平明顯高于制造業企業,在制造業中消費品行業企業上云水平領先于原材料行業和裝備行業。電力行業的企業上云指數達到 53.7,較制造業行業企業高出 63.2%(制造業:32.9)。在制造業行業中,各細分行業企業上云水平差異不大,消費品行業上云指數整體水平為 34.0,較原材料和裝備行業分別高出 4.3% 和 5.6%。

來源:中國企業上云指數報告 2017
在云平臺類型選擇方面,我國大型企業更傾向部署私有云平臺,而中小微企業更側重使用公有云平臺。29.7% 的大型企業使用私有云平臺,分別超過中型與小微型企業 77.8% 與 137.6%。
總的來說,目前,中國企業上云仍處于初級階段,中小微企業上云水平仍待提升。
細分場景下的突圍:政務與金融
在行業應用上,當前,我國云計算的應用正從互聯網行業向政府、金融、工業、交通、物流、醫療健康等傳統行業滲透,各大云計算廠商紛紛進軍行業云市場,行業云進入到了群雄爭霸的「戰國時代」。
如今政務行業已經成為各大云廠商競爭最為激烈的領域之一。根據信通院發布的《中國政務云發展白皮書》,目前我國政務云市場規模已接近 300 億元,全國超九成省級行政區和七成地市級行政區均已建成或正在建設政務云平臺,政務云用云量增長迅猛,超過了傳統產業、金融、互聯網等其他行業。

來源:IDC,民生證券研究院
這樣一塊市場自然吸引了互聯網、IT 企業、基礎電信企業這三類云服務提供商,但它們競逐的原動力并不相同:
以阿里云、騰訊云為代表的互聯網系希望從未被『開墾』的政務數據中探索、產生新的商業模式;
以中國電信為代表的基礎電信系希望借助政務云擺脫其工具屬性——數據通道,沉淀出有用的數據價值;
而以華為和浪潮為代表的 IT 企業則是著眼于他們的通信設備,為未來 5G 技術的應用修路鋪橋。
此外,在金融云市場方面,銀行紛紛建立科技公司,興業數金、融聯易云、招銀云創、建信金融、民生科技等銀行科技公司已經開始在銀行云方面發力。云上金融已經成為業內共識,特別是小型金融機構。
對于小型金融機構,它們在起步階段并沒有投資硬件網絡數據中心等建設的能力。一方面,它們沒有資本進行投入;另一方面,它們沒有技術能力搭建平臺。所以金融云對它們來說是一個非??蛇x的必要途徑。
2013 年,阿里巴巴率先推出金融云服務,為金融行業提供完整的數字金融解決方案;2014 年,騰訊云開始幫助微眾銀行搭建基礎架構,提供金融云服務。無論是最早進入的阿里金融云,還是后來發力的騰訊金融云,兩者服務的金融機構迄今均有幾千家。
互聯網系云產品主要以公有云服務為主,但對于某些金融機構來說,它們出于安全性和穩定性,一般不會考慮用公有云。根據監管規定,銀行關鍵核心應用不能放在公有云上,互聯網系云產品一般承接銀行的非核心系統,雖然阿里和騰訊也在積極開拓銀行類客戶,豐富私有云、專有云等產品類型,但仍需要一定時間磨合和改造。
這也就給初創企業及其他廠商的私有金融云解決方案提供了契機。比如 UCloud 一直將自己定位為技術服務商,提供包括但不限于云計算、AI 和大數據在內的技術服務能力,這更加迎合產業互聯網時代對云計算廠商的價值要求。
不只局限于云計算,而是提供綜合技術能力,特別是大數據和 AI 的技術平臺能力,是第三方云計算玩家成長的必經之路。
公有云的問題和挑戰
盡管云計算是企業轉型的重要手段之一,但中國企業對云計算解決方案仍存在種種憂慮。調查發現,超過一半的企業表示堅持原有公有云服務,并未有使用新公有云的意向。但仍有近三成的企業表示有此意向或正在考慮更換新公有云平臺。

來源:中國信通院
總體來看,安全問題、兼容性問題、現有技術不夠成熟以及成本控制問題是企業對于公有云服務最擔心的一些因素。而其中,安全問題無疑是絕對大數企業最關注的,在接受調查的近 4000 個樣本中,有過半企業明確表示了對公有云安全性的擔憂。因此,消除企業用戶疑慮的關鍵是提高安全手段,這是云服務提供商需要首要解決的問題。
此外,穩定性問題是讓企業用戶感到為難的一大困擾。對于云服務提供商而言,提高技術水平是提升企業服務水平的關鍵。除此以外,配套支撐條件仍待完善,企業上云后咨詢、培訓等配套服務仍有待加強。
得開源者得天下
2018 年 10 月,IBM 和 Red Hat(紅帽)共同宣布達成最終協議,IBM 將收購 Red Hat 所有未發行和已發行的普通股,總企業價值約 340 億美元。這是 IBM 迄今規模很大的一筆交易,也是美國科技史上第三大交易,消息一經發布便引起全球科技界的高度關注。
IBM 官方把這場收購形容為「將改變一切」。
IBM 看中紅帽,并不是單純出于產品互補的考慮,它更看重其在開源領域的影響力和開源的發展。
微軟「苦追」GitHub 也是出于相同的目的。同月,微軟以 75 億美元收購開源軟件代碼庫和開發工具服務商 GitHub,震驚科技圈。作為面向開源和私有軟件的代碼托管平臺,目前 GitHub 共服務超過 150 萬家機構,匯集了 2800 多萬名個人開發者,托管了 8500 多萬個代碼庫。
像這樣一個符合開發者「調性」的活躍社區,它的巨大價值就在于它能讓微軟更好地與數千萬開發者接觸。收購消息發布后,微軟 CEO 納德拉轉發 Twitter:Microsoft + GitHub = Empowering Developers(微軟 + GitHub = 賦能開發者)。
IT 生態基本都是圍繞開源展開,從云計算到大數據到區塊鏈到 AI,它們的核心基礎軟件都「長在」開源軟件上。結合過去一年的兩場重量級收購,開源對云計算的價值不言而喻。
2019 云計算趨勢預測
研究公司 Market Research 的預測數據顯示,2020 年,全球云服務市場規模將超過 2700 億美元。而在這承上啟下的 2019 年,我們又該如何重新認識云計算,重新分辨它的方向和價值?
以下是一些可以參考的思路:
一:邊緣計算崛起:據 Gartner 稱,到 2025 年,80% 的企業將關閉其傳統數據中心,而這個數據在 2018 年則為 10%。由各種業務需求驅動的數據處理是這種基礎設施發展的關鍵驅動因素。
由于邊緣計算處于云計算炒作周期的高峰期,在標準得以確定之前,盡管還有很多可能的錯誤出現,但其主流方向基本已經奠定。
由此看來,目前全球云市場仍是一片亟待開發的藍海,巨頭之間的戰爭才剛剛開始。而盡管亞馬遜的優勢仍無可匹敵,但面對眾企業的虎視眈眈,誰會成為將亞馬遜拉下王座的超級云巨頭,目前還無法給出答案。
二:貿易摩擦不影響企業出海:隨著「一帶一路」建設、東南亞市場被激活、國內競爭加劇市場飽和……國內云廠商正被種種因素激勵著走向海外,在各地建立數據中心,這與 AWS、Azure、谷歌云的全球化云戰略是一致的。
此前,阿里云曾傳出暫緩在美國的擴張,但在云棲大會期間,前阿里云總裁胡曉明向媒體證實:阿里云「沒有停止擴張」。新的 2019,騰訊云、華為云、金山云等廠商的出海設點是不可逆的大方向。
三:開發者價值進一步放大:無論是微軟和 IBM 的巨資收購,還是阿里騰訊相繼開源技術博得開發者的喜愛,這一切都在證明開源社區的強大價值。傳統的自建模式已經過時,而開源與共建不僅有助于技術的提升,更有利于產品的售賣,一舉兩得。
四:傳統制造業被重點關注:技術和制造業看似截然不同,但它們正在走向融合。數十年來,IT 和工業投資出現同步上升趨勢:用 IT 技術創新制造業變革,用制造市場反哺云計算的更進一步。
未來 30 年,智能技術將深入到社會的方方面面,推動企業從規模化、標準化轉向個性化、智慧化,徹底重塑傳統制造業。
五:生態決定未來:云計算天生自帶做企業服務的屬性,生態也是其與生俱來的特征。云服務實際上是通過云服務將傳統產業的數據和系統進行升級。資本和技術已經讓云計算巨頭們建立了兩道護城河,而其生態優勢更讓中小企業以及后入場的廠商絕望。生態之戰其實已經打響。
IBM 的業務特征一直是服務大型企業,而且基本都是由自己主導服務,面對復雜而多樣的中小企業客戶需求,IBM 并沒有服務的經驗,也缺乏廣泛的合作伙伴去服務客戶,因此它就不得不退出公有云市場,轉而收購紅帽跟公有云廠商進行合作,布局混合云市場。
相反地,3Q 大戰后,騰訊從低頭做產品中「覺醒」,開始構建與第三方伙伴共同為用戶提供價值的生態,隨著越來越多合作伙伴進入這個生態,建立共同服務用戶的平臺的云服務應運而生。
前英特爾總裁安迪·格魯夫(Andy Grove)在著作《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中就強調了互補企業因素的重要性。公有云服務提供商靠一個或幾個單品去單打獨斗是不行的,要靠整個生態系統大家一起上。
而這種生態耦合,除了在企業內部布局,也一直在朝著以下兩個方向整合:
- 垂直擴展:推出帶有行業特征的通用解決方案,解決客戶需求個性化與云計算服務標準化的矛盾;
- 關聯擴展:當服務的鏈條上涉及到公司的夠多,云計算就能進行關聯服務的整合。
亞馬遜、阿里云,它們都在通過成熟的生態合作計劃,將業務從互聯網行業不斷拓展,逐漸進入政府服務、工業等傳統產業之中。任何一家公司都只是云生態中的一棵樹,參與方各有定位和側重點,既有競爭也有合作。
為了做大生態,平臺主導者需要放低姿態來吸引各類合作伙伴和開發者加入。華為輪值 CEO 郭平曾表示,在云平臺蛋糕中,華為只拿 1%,其他都是盟友的。邏輯很簡單——只有共同將生態做大做強,平臺主導者才有利可圖。不對等的合作關系無法長期深度捆綁服務和應用,雖然生態可以快速擴張,但很難做深做精。
總之,對于企業客戶來說,一旦使用了某家的云計算企業服務,由于數據遷移成本、接口變更成本都十分高昂,它們未來很可能就和這家云平臺深度綁定在一起。正是出于這個目的,阿里云、騰訊云正積極通過服務自己生態體系中的上下游企業,進一步鞏固自己的原有業務生態。
2019 是全球經濟、中國經濟的關鍵一年,對蓬勃發展的云計算而言,這也是市場洗牌的重要一年。
在這一年,云計算將賦能各行各業的傳統企業、互聯網企業度過「寒冬」,為日后崛起打好技術基礎;而對于在中國市場爭斗的各大云計算服務商,龐大的機遇和巨大的風險也始終是并存的。云計算市場離決出勝者的那一刻,正越來越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