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計算:你有多大膽,我有多大產
“云計算”一詞正在變身一只超大容量的筐,SOA、虛擬化、SaaS、網絡服務、網格都能往里裝。而對計算本身而言,“云”模式讓網絡成為一個界面,一個標準交流插座,而這正是新一輪技術創新的動力。
云計算(Cloud Computing)正在成為技術界的行話甚至暗語。不僅Google、IBM、微軟和雅虎等大公司是云計算的擁躉,規模較小的公司也在逐漸向其靠攏。CRM軟件在線服務提供商Salesforce.com開始稱自己為云計算應用,而在此前它的定位是“取代傳統軟件交付”的SaaS(軟件即服務)模式;Facebook干脆宣稱自身是云計算平臺,開發人員可以在平臺上開發應用并在這個平臺上分發這些應用。
“真的,我們沒有創造存儲、數據庫、計算機或數據庫功能,只是提供一種較為經濟的數據處理途徑。”亞馬遜網絡服務資深副總裁安迪·杰西說。他的部門創建于2006年,是云計算基礎架構服務提供者里的先行者,《紐約時報》利用這項名為“彈性計算云”(Elastic Compute Cloud)的服務在互聯網上提供1851年到1922年間的該報版本。
簡單說來,云計算意味著計算資源的獲得、處理、存儲,信息傳遞和數據庫都來自公司本身的四堵墻之外,而用戶只需為自己使用的那部分資源埋單。在過去數年,這種計算模式也被叫做網格(Grid Net)或效用計算(Utility Computing)—在需要的時候接入它,就像使用電力網絡或者自來水一樣,并且只為使用的那一部分付費。同時,它的應用邊際成功擴張到SOA、虛擬化、SaaS、網絡服務等等領域。
就像MP3播放器殺死CD碟片,云計算的產生必然會打破舊有的計算模式,并引發在此基礎上“無所不能”的熱切狂想:有了高速互聯網接入、近乎無限的存儲空間,集結的處理能力,還有什么不能做?
【編輯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