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四鏈融合”潛能,以數字化引擎驅動地方產業升級
四鏈融合是指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的深度融合,是中國在新時代推動高質量發展、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理論創新。本文先梳理“四鏈融合”發展脈絡論、再提出量知“四鏈融合+數字化系統”融合的整體框架、最后以案例驗證其落地路徑。
一、“四鏈融合”理論政策淵源與發展脈絡
其發展歷程可分為4個階段:
圖片
理論萌芽期(2013—2018):從“兩鏈融合”到“三鏈協同”
2013年9月: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上,習近平首次提出“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標志著“創新鏈+產業鏈”的初步融合思路形成。
2014—2018年:在多次兩院院士大會及地方調研中,進一步強調“圍繞創新鏈完善資金鏈”,并加入人才鏈要素,形成“三鏈協同”雛形。
圖片
概念明確期(2019—2021):“四鏈融合”正式提出
2019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西考察時首次明確要求“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政策鏈、資金鏈深度融合”,首次將五鏈并列,為后續“四鏈融合”奠定基礎。
2021年5月:“科技三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聚焦“創新鏈與產業鏈融合”,并強調資金鏈和人才鏈的支撐作用,推動“四鏈融合”從政策表述上升為國家戰略。
圖片
理論深化期(2022—2023):內涵與框架系統化
2022年10月:黨的二十大報告正式提出“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首次以官方文件形式明確“四鏈融合”概念,標志著其成為指導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核心理論之一。
2023年起:學術界和政策界圍繞“四鏈融合”的機制展開系統研究,被明確定義為動態協同的有機整體,提出“產業鏈為載體、創新鏈為動力、資金鏈和人才鏈為關鍵支撐”的“一載體一動力兩關鍵”模型。
圖片
實踐拓展期(2024年至今):從理論到政策落地
2024—2025年:地方政府(如湖南、浙江、廣東、福建)和高校開始將“四鏈融合”納入區域發展規劃和教育改革
教育領域:職業教育領域提出“四鏈融通”模型(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教育鏈),強調產教融合閉環。
政策工具:建立“產業-科技-人才-金融”協同發展機制,通過“耐心資本”引導資源向創新鏈薄弱環節流動。
二、量知“四鏈融合+數字化系統”建設框架
量知科技是一家專注于產業創新賦能的大數據認知決策服務商,深度聚焦產業治理與創新核心場景。創新性將“四鏈融合”的理論高度融合到數字化系統建設過程中,構建起“數據—知識—決策”閉環賦能體系。具體融合的理論框架如下:
圖片
產業鏈提升方面
核心目標:盤清產業家底。
重要手段:繪制具有地方特色產業鏈圖譜、盤清產業鏈各環節產業要素、明確自身發展的比較優勢和劣勢、確定產業強補固拓環節。
落腳點:為產業招商提供數字化決策支撐,應圍繞強補固拓環節做靶向推薦并給出推薦理由。
核心應用場景:產業招商,為招商主管領導“盤家底 - 做對標 -選賽道 -謀發展”,為招商人員“推情報-選標的-做研判-建聯系”。
創新鏈布局方面
核心目標:挖掘產業環節關鍵核心技術。
重要手段:定義關鍵核心技術、根據定義挖掘關鍵核心技術、對關鍵核心技術進行量化評價、圍繞關鍵核心技術推薦攻關主體。
落腳點:為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提供決策支撐,核心要為“攻什么”“攻的優先級”“給誰攻”提供決策參考。
核心應用場景: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用數字化手段輔助科技主管部門進行科研項 目部署,輔助決策 攻什么”“攻的優先級”“給誰攻”,實現資源的優化配 置。
資金鏈分析方面
核心目標:分析資金供需市場。
重要手段:盤點行業融資事件、挖掘熱門融資賽道、盤點地方重點投資機構、歸集銀行優質信貸產品。
落腳點:推薦熱門融資賽道及項目、推薦合適投資機構和信貸產品。
核心應用場景:甄選熱門賽道,輔助投資機構篩選熱門投資賽道、分析熱門項目的商業模式。輔助資金需求者匹配合適的資金供給方。
人才鏈支撐方面
核心目標:建立全球人才蓄水池
重要手段:建立全球人才基本信息庫、設置人才多維標簽體系、構建人才立體畫像
落腳點:人才的高效推薦和匹配,實現輸入技術需求推薦合適人才并形成詳細的人才畫像
核心應用場景:為科研機構、科技企業匹配合適人才,進行技術難點攻關。
三、地方政府和量知合作共助產業升級實踐
(1)南平市打造“綠色產業創新平臺”,以“四鏈”融合激發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福建省南平市立足綠色生態優勢,深入探索以“四鏈融合”促進綠色發展的有效路徑。
在產業方面:利用產業鏈“強鏈”“補鏈”“固鏈”“拓鏈”智能決策模型對產業圖譜進行全面分析,定位產業鏈條缺失、薄弱環節,從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優化資源配置、鼓勵技術創新等多維度提出解決方案,為本地產業發展精準推薦優質靶向企業,助推產業結構優化和企業發展壯大。
在技術方面:利用行業大數據挖掘出產業發展的關鍵共性技術,有針對性地策劃生成科技創新項目,突破關鍵技術“卡脖子”問題,并針對企業提出的個性化技術需求進行智能評估,并自動推薦相關的單位和專家,高效進行技術攻關。
在人才方面:基于企業實際需求,成功引入福州大學人才團隊進行產學研合作,并通過人才評價模型進行精準匹配,篩選適合企業的人才,為企業精準推薦高端人才資源,解決企業發展中高端人才不足難題。
在資金方面:平臺匯聚產業發展中的資金流向,為政策資金精準投放提供輔助決策,通過線上收集和線下確認企業的資金需求,撮合推薦科技金融產品和科技股權基金,切實提高企業的資金獲得率。
整個平臺以“線下運營+線上服務”模式,目前助推全市招引簽約總投資5000萬元以上項目592個、總投資875.1億元;共挖掘關鍵共性技術101項,形成“急用先行”“重點產業”“前沿技術”技術攻關需求42項;為全市438家企業精準選派科技特派員484人,在重點產業上組建了21家科特派院士(專家)工作站,解決企業發展中高端人才不足難題;累計為367家企業提供“科特貸”等信貸支持15.5億元,幫助企業實現股權融資14.48億元。
(數據來源:2024-07-01政府官網)
圖片
(2)紹興市打造 “紹興 .創譜” ,賦能科技發展
“紹興·創譜”主要圍繞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現代紡織等標志性產業鏈,整合以集聚全域科創資源,構建“一圖總覽、九庫聯動、N表透視、全景畫像”的數字化應用場景。同時,以培育壯大企業為重點,繪制企業創新畫像,編制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小巨人企業→科技領軍企業的成長線路,并為企業精準推送前沿資訊、技術分析等創新服務。
該平臺自2023年5月正式上線,依據平臺畫像,精準推送政策、技術、資金信息,2023 年全市新增高新技術企業 374 家、省科技型中小企業 1340 家,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提高到 64.5%,同比提升近 3 個百分點;平臺促成金融機構與科技企業集中簽約,授信金額近 1500 億元;同步設立 6 家科技銀行,形成“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閉環服務體系;全國首發“四鏈融合指數”,實時監測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協同度,為政府決策和企業投資提供量化依據,相關做法被中組部《組工信息》刊發推廣;平臺集成技術攻關、企業申報、人才引育、成果轉化、金融服務等 30 余項事項,實現從“便捷服務”到“增值服務”的迭代,被列入紹興市 2023 年八大標志性改革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