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AI交差,讓同事擦屁股?警惕工作中的“AI垃圾” 原創
在過去的兩年里,生成式AI像一陣龍卷風,席卷了幾乎所有企業的辦公桌。從寫周報、做PPT,到寫代碼、出方案,AI似乎無所不能。公司高管們高呼“擁抱AI”,員工們也紛紛下載各種工具,生怕落后一步。
但奇怪的是——用得越多,回報越少。
麻省理工學院最新研究顯示:95%的組織在AI投資上看不到可衡量的回報。一邊是熱火朝天的AI使用潮,一邊是悄無聲息的價值塌方。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么?
麻省理工學院和斯坦福社交媒體實驗室、BetterUp實驗室合作的一項調研,揭開了一個令人不安的真相:AI正在批量制造“工作垃圾”(Workslop)。
本人目前在工作中遇到過workslop, 對此深有感觸,并且在和其他團隊溝通后發現他們也遇到了令人惱火的workslop
什么是“工作垃圾”
workslop是由兩個英文單詞組成work和slop。work即工作,slop有泥漿,泔水,就是喂豬的剩飯剩菜。workslop簡單理解就是工作垃圾,說白了就是假忙。
- 它多形容看似很忙、實際上沒什么實際產出的工作,比如說大量行政的工作,拉會,催進度;
- 為了讓上級或同事看到“我在干活”而做的任務,比如在領導面前表現加班;
- 過度流程化、官僚化的文檔、會議、匯報等,這個大家都懂;
而在AI火爆的今天,workslop指員工表面上順應了企業的戰略要求,接受了AI技術變革,在工作中用AI提效,但實際上員工用AI生成了低質的內容,看似合格但實質無效的工作內容,這就是workslop。
它不是錯別字,也不是亂碼,而是一種看起來專業、實則空洞的產出:
- 一份結構完整但邏輯混亂的報告;
- 一段語法正確卻答非所問的郵件;
- 一套能跑但沒人敢上線的“AI代碼”;
- 一個排版精美但內容東拼西湊的PPT。
這些內容,表面光鮮,內里空心。它們不是錯誤,而是“似是而非”的半成品——發送者輕松交差,接收者卻要花數倍時間去解讀、修正甚至重做。
麻省理工學院調研了1150名美國全職員工,結果觸目驚心:
- 40%的人在過去一個月收到過“工作垃圾”;
- 平均每次處理這類內容要浪費近2小時;
- 對一家萬人規模的企業,這意味著每年超900萬美元的隱性成本;
- 更可怕的是,**53%的人感到惱火,**38%**感到困惑,**22%甚至感到被冒犯。
AI本應解放人力,卻成了新型職場甩鍋工具——把思考的責任,悄悄轉嫁給下一個同事。
問題根源何在?
問題不在AI,而在使用AI的方式。
無差別指令導致無差別使用
當企業盲目要求全員全場景使用AI,缺乏明確指導時,員工只能盲目地將AI生成內容復制粘貼,不管是否適合當前任務。
流程缺失
公司鼓勵用AI,卻沒設計配套流程。誰來審核?誰來補充背景?誰來判斷質量?這些問題被忽略,導致AI產出直接流入工作流,下游同事被迫成為“AI質檢員”。
更深層的危機
比時間浪費更致命的,是人際關系的侵蝕。
當同事頻繁收到AI生成的敷衍內容,他們會開始質疑:
- 這個人是不是在偷懶?
- 他到底有沒有理解項目?
- 下次還能不能把重要任務交給他?
調研顯示,32%的人表示“不愿再與發送者合作”,37%認為對方“不夠聰明”。AI本應提升效率,卻在無形中制造了職場信任赤字。
尤其在技術行業,這種傷害更為致命。AI生成的“屎山代碼”正在以十倍速度堆積,未來維護成本將呈指數級增長。今天的“捷徑”,就是明天的“技術債炸彈”。
領導者能做什么
要打破“工作垃圾”的惡性循環,不能靠道德說教,而需系統性重構AI使用邏輯:
1. 劃定AI的“責任邊界”
不是所有任務都適合AI。明確哪些環節可用AI輔助(如初稿、格式整理),哪些必須人工主導(如決策、創意、客戶溝通)。
2. 設計“人機協作”流程
把AI納入工作流時,必須配套“審核-反饋-迭代”機制。例如:AI生成初稿 → 人工注入業務背景 → 團隊交叉驗證 → 最終定稿。不讓半成品直接流通。
3. 心態很重要
研究發現,具有高主動性和樂觀心態的員工(“飛行員”)使用AI的頻率比被動型員工(“乘客”)高75%,在工作之外高95%。且使用方式截然不同。“飛行員”用AI增強創造力,“乘客”則用AI逃避工作。
一個悲觀但真實的觀察
盡管有解法,但現實可能更殘酷。
在高壓、內卷、KPI至上的職場環境中,“用AI交差”幾乎是理性選擇。員工想:“反正我交了,審不審是你的事。”管理者想:“只要不出大錯,何必較真?”
于是,“工作垃圾”成了心照不宣的潛規則——大家都看見,卻都沉默。久而久之,企業運轉的基礎,竟建立在一堆看似合理、實則脆弱的AI泡沫之上。
這不禁讓人發問:當工作可以被AI“包裝”得完美無缺,工作的意義還剩下什么?是創造價值?還是表演努力?
總結
AI無疑是強大的工具,但工具需要明智的使用者。將AI定位為協作工具,而非捷徑——這才是關鍵。
領導者需要為團隊設定明確的使用規范和邊界,展現“飛行員”心態,以主動和樂觀的態度使用AI,同時堅持對人機協作成果保持與純人工工作相同的卓越標準。
否則,我們可能在效率的追求中,反而埋葬了真正的效率。
?本文轉載自????AI 博物院???? 作者:longyunfeig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