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AI開始“做”數學:GPT-5在量子復雜性理論上的突破
2025年9月29日,一篇發布在預印本網站上的論文,在人工智能和基礎物理學界引發了劇烈反響。論文揭示,OpenAI最新的GPT-5模型,在不到半小時的時間內,成功攻克了一個量子復雜性理論領域的開放性猜想的關鍵步驟。而據該領域的頂尖專家、量子計算理論大牛Scott Aaronson透露,同樣的工作,通常需要人類研究者花費一到兩周的時間。
這一事件標志著,AI的能力邊界正在從解決已有答案的問題,向探索人類知識前沿的未知領域拓展。一個深刻的問題也隨之浮現:AI是否正在成為科學家的“超級外掛”,甚至是能夠獨立進行科學發現的伙伴?
通俗解讀“量子NP難題”
要理解這次突破的意義,首先需要了解GPT-5挑戰的是什么。這個難題被稱為QMA(Quantum Merlin Arthur),可以通俗地理解為經典計算機科學中著名的“NP問題”的量子版本。
我們可以用一個故事來理解它:假設有一個全知全能的魔法師梅林(Merlin),他想向一位只能進行有限計算的國王亞瑟(Arthur)證明一個極其復雜問題的答案是“是”。NP問題探討的是,梅林是否能提供一個足夠簡潔的、能讓亞瑟在有限時間內驗證其正確的“證據”。而QMA問題,則是將這個場景搬到了量子世界:梅林提供的“證據”是一個量子態,而亞瑟則用一臺量子計算機來進行驗證。
GPT-5此次面對的,并非一個有標準答案的考題,而是一個關于QMA問題某個性質的、懸而未決的數學猜想。這需要它在僅有少量參考文獻的有限信息下,進行獨立的邏輯推理和證明構建。
AI加持下的量子計算新范式
GPT-5在此次挑戰中的表現,清晰地展示了其作為“科研伙伴”的巨大潛力。它不僅快速完成了大量的符號運算和邏輯推演,更重要的是,在其中一個關鍵猜想的證明中,提供了一種人類研究者此前未曾想過的新方法。
這標志著,AI的角色,正在從一個簡單的“知識問答機”,進化為一個能夠輔助進行理論推演,甚至啟發創新思路的“研究助理”。
這一趨勢,與當前量子計算領域的主流發展方向——變分量子算法(VQA)不謀而合。在當前這個被稱為NISQ(含噪聲中等規模量子計算)的時代,我們還無法制造出完美的、大規模的容錯量子計算機。因此,VQA這種“量子-經典混合”的算法框架應運而生。
其工作模式是:一個參數化的量子電路負責執行核心的量子計算,而一個經典的計算機則負責根據量子計算的結果,不斷地優化量子電路中的參數,就像一個教練在反復調試運動員的動作一樣。在這個過程中,AI大模型可以在“經典優化器”這個環節發揮巨大作用,通過其強大的學習和優化能力,幫助更快地找到量子電路的最優參數。

開發者如何迎接“量子+AI”時代
GPT-5的這次突破,無疑為所有開發者和技術愛好者,揭開了未來“量子+AI”協同工作圖景的一角。
那么,對于普通開發者而言,現在是否需要立即投身于艱深的量子物理學習中?答案或許是否定的。當前階段,更重要的是理解量子計算與經典計算的根本區別,以及它能解決哪些經典計算難以企及的問題,例如大數分解(對現有密碼體系構成威脅)、新材料模擬和復雜的組合優化等。
GPT-5攻克量子NP難題,是AI賦能基礎科學研究的一個標志性開端。它清晰地表明,我們正處在一個技術交叉融合的偉大時代。未來,“人類科學家提出構想 + AI伙伴進行深度推演”的組合,將成為科學發現的新范式。
AI或許不會很快成為一個獨立的“科學家”,但它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能力,成為人類探索未知宇宙的最強“外掛”。而這,僅僅是一個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