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這篇,你就能讓AI大模型“聽話”:揭秘確定性推理的終極奧義 精華
摘要:為什么你用同樣的指令,大模型卻給出不同回答?這不只是隨機性采樣的問題。本文將揭示看似“玄學”的非確定性背后,一個鮮為人知的技術真相,并提供實操方案,讓你成為真正能馴服AI大模型的少數(shù)人。
為什么你問大模型同一個問題,它卻給出不同答案?
最常見的解釋是“采樣”:大模型不是給出唯一的答案,而是給出一系列概率最高的“備選詞”,然后隨機抽取一個。就像擲骰子一樣,即使某個面朝上的概率最高,每次結果也可能不同。
這很好理解。但更讓人困惑的是,當你把參數(shù)Temperature(溫度)調到0,也就是讓AI每次都貪婪地選擇概率最高的那個詞,理論上應該每次都得到同樣的結果,可現(xiàn)實并非如此。即使是同一個API、同一個模型,甚至在你自己的硬件上用開源推理庫跑,結果依然難以復現(xiàn)。
這種“非確定性”的鍋,通常被甩給了“并發(fā)+浮點數(shù)”的組合拳。這個假說認為:GPU在處理海量并行計算時,浮點數(shù)的加法順序會因為不同的線程執(zhí)行速度而改變,導致微小的舍入誤差,并像多米諾骨牌一樣,最終影響整個輸出。
這個解釋聽起來很有道理,但它只揭示了表象,沒有觸及問題的核心。
因為,如果你在GPU上重復運行同一個矩陣乘法1000次,結果會精確地、位對位地完全一致。這說明,問題不在于浮點數(shù)本身,也不在于GPU的并發(fā)性,而在更深層次的機制上。
這就是今天我們要解開的謎題:大模型非確定性的真正元兇是什么?
大模型非確定性的真正元兇,是“批量大小”
我們先來做個思想實驗。
一個推理服務,可以同時處理多個用戶的請求。你的請求和別人的請求,被打包成一個“批次”(batch),送進GPU一起計算。
從服務的角度看,它處理的是一個固定的輸入(包含你和別人的請求),因此每次運行的結果都是確定的。這也就是為什么在后臺,推理引擎可以說自己是“確定性”的。
但是,從你作為單個用戶的角度看,情況就完全不同了。
你永遠不知道,在你發(fā)出請求的那一刻,服務器正在處理多少其他請求。這個**“負載”是不確定**的。而這個不確定的負載,決定了你請求被打包的 “批量大小”。
這就像你買電影票,你不知道有多少人同時在購票。你當然期望,不管和你一起買票的人有多少,你買到的都是同一張票。
然而,大模型推理的真相是:你的請求的輸出,竟然會受到同一批次中其他請求數(shù)量的影響。
為什么會這樣?
因為大模型推理中的核心運算,如矩陣乘法,雖然是 “運行-運行確定的”(run-to-run deterministic),但在不同批量大小下,它的運算順序會改變。
這是一個反直覺的現(xiàn)象。你可能會覺得,對一個矩陣的每一行進行計算,不應該受到其他行的影響。但在現(xiàn)實中,為了優(yōu)化性能,底層的GPU計算會根據(jù)批量大小來調整并行策略,從而導致浮點數(shù)的累加順序發(fā)生改變,并最終產(chǎn)生微小的數(shù)值差異,這些差異層層累積,足以讓最終的輸出分道揚鑣。
所以,大模型非確定性的核心不在于“并發(fā)+浮點數(shù)”,而在于一個更隱秘的敵人——“批量不變量”。或者說,是“批量大小”這個不確定的變量,與“非批量不變量” 的計算內(nèi)核結合,制造了非確定性的假象。
如何馴服AI?三個步驟實現(xiàn)“確定性”
既然我們知道了問題的根源,解決方案也隨之清晰起來:讓推理服務的核心運算實現(xiàn)“批量不變量”。這聽起來很技術,但你可以這樣理解:不管你的請求和多少個其他請求一起處理,它的計算過程和結果都保持一致。
這需要對大模型推理中的幾個核心操作進行特殊處理。
1. RMSNorm(根均方歸一化)
這是一個常見的歸一化操作,其核心是把一個向量的元素平方求和再開方。在并行處理時,一個簡單策略是讓每個核心處理一個獨立的請求。如果請求數(shù)量足夠多,這個策略很高效,而且由于每個請求的計算都是獨立的,天然是批量不變量的。
但當請求量很少,不足以填滿所有核心時,為了不浪費算力,系統(tǒng)會把一個請求的計算任務“劈開”,讓多個核心并行處理,最后再匯總。這個“劈開再匯總”的過程,改變了計算順序,也就破壞了批量不變量。
解決方案: 犧牲一點小批量下的性能,確保無論批量大小如何,每個請求的歸一化計算都遵循完全相同的并行策略。
2. 矩陣乘法
矩陣乘法是Transformer模型的核心,它也面臨類似問題。底層計算庫會根據(jù)輸入的矩陣大小動態(tài)選擇最優(yōu)的并行策略。當批量大小改變時,矩陣的維度隨之改變,庫會切換到不同的策略,導致計算順序差異。
解決方案: 強制使用一個固定的計算策略,確保不管輸入矩陣的批量維度如何,都使用同一套并行方案。這可能導致某些情況下性能并非最優(yōu),但能保證結果的確定性。
3. 注意力機制(Attention)
注意力是Transformer的靈魂,其計算復雜性更高。尤其在FlashAttention這類高性能實現(xiàn)中,為了提升速度,其反向傳播(Backward)通常會采用一種需要原子加法(Atomic Add)的算法,而原子加法正是非確定性的主要來源。
解決方案: 避免在正向推理中使用任何依賴原子加法的操作,并確保其實現(xiàn)也是批量不變量的。這要求對底層算法有深刻理解和改造。
結論:成為掌握AI的少數(shù)人
總而言之,大模型的“非確定性”并非不可戰(zhàn)勝的玄學。它源于一個核心技術問題:推理服務在處理不同批量大小時,其底層計算策略的動態(tài)切換,導致了微小的數(shù)值差異,并最終改變了輸出。
要獲得可復現(xiàn)的確定性輸出,需要從根本上改造推理引擎,確保其所有核心運算都具備批量不變量的屬性。當然,在某些情況下,為了性能,我們可能需要接受微小的非確定性。
對于普通用戶來說,如果你需要穩(wěn)定、可復現(xiàn)的AI輸出,比如用于自動化報告、代碼生成或關鍵決策輔助,你需要尋找那些明確承諾支持“確定性”的AI服務商。他們通常會在API中提供??seed???(隨機種子)或??deterministic??參數(shù),為你提供一個可信賴的“確定性”保證。
理解了這一點,你將不再被大模型看似隨意的回答所困擾,而是能更有效地利用它,讓它真正為你所用。
原文鏈接:???https://thinkingmachines.ai/blog/defeating-nondeterminism-in-llm-inference/??
本文轉載自??草臺AI??,作者:RangerE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