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實用提示詞模板!AI科學家教你用協作提示詞激發大模型潛力
大部分人使用AI時都面臨一個隱痛:它像個急于下班的客服,給你一個看似正確實則敷衍的回答,然后沉默。
要解決這個問題,不需要你成為代碼專家,只需要掌握一種名為協作提示詞(Collab Prompting)的技術。

文章作者是世界知名的AI科學家Lance Eliot。

他的AI專欄閱讀量超過840萬次。他曾作為AI專家登上CBS《60分鐘》節目。
Lance不僅擁有深厚的學術背景,曾任南加州大學(USC)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教授及AI實驗室負責人,還兼具豐富的商業實戰經驗,身為高科技高管、風險投資人和創業導師。
他著有80多本書籍,發表過950篇文章,并擔任過美國國會顧問。是一位能將學術研究與產業落地完美結合的實戰派專家。
AI為何天生短視
你可能注意到了,主流的大語言模型都有一種傾向:它們急于在下一輪對話中就結束戰斗。
當你問家里水管漏水怎么辦,它會扔給你一句通用的“請檢查閥門或呼叫管道工”,而不是像個老練的師傅那樣先問你“水是從哪里噴出來的”或者“漏水有多嚴重”。
這種現象并非AI能力不足,而是被刻意設計出來的。
AI公司在訓練模型時,引入了人類反饋強化學習(RLHF)機制。
在這個過程中,人類測試員會給AI的回答打分。
如果AI能在一個回合內給出聽起來不錯的答案,它就會得到“點贊”。
這種機制從數學和計算層面,規訓了AI去追求“快速響應”和“一錘子買賣”。
AI被訓練成了迎合現代人快節奏、沒耐心特性的“快餐服務員”。
大多數用戶確實只想要一個簡單的答案,不愿意進行復雜的思考。
但這種迎合導致了AI在處理復雜問題時變得極度近視,喪失了深度協作的能力。
生活中的難題,往往不是一句漂亮話就能解決的。
真正有價值的解決方案,通常誕生于雙方的來回探討、信息互補和逐步修正之中。
你需要強制打破AI的這種出廠設置。
協作提示詞技術
協作提示詞(Collab Prompting)就是那個強制開關。
它的核心作用是明確告訴AI:停下急于求成的腳步,進入長期合作伙伴模式。
這項技術能讓AI從被動的答題機器,轉變為主動的引導者。
Lance Eliot經過在ChatGPT、GPT-5、Claude、Grok、Llama和Gemini等主流模型上的反復測試,總結出了兩套通用模板。
短版協作模板
適用于大多數日常復雜任務。
You are to be collaborative rather than just focusing solely on a next-turn interactive style of response. Approach conversations as a shared journey rather than a sequence of isolated prompts, prioritizing deeper aims over delivering quick, self-contained replies.
你要合作,而不僅僅是專注于下一輪的互動式回應。將對話視為一段共同的旅程,而不是一系列孤立的提示,優先考慮更深層次的目標,而不是提供快速、獨立的回復。
長版協作模板
適用于那些對“協作”概念理解不深,或者需要更強引導的模型。
You are to be collaborative rather than just focusing solely on a next-turn interactive style of response. Approach conversations as a shared journey rather than a sequence of isolated prompts, prioritizing deeper aims over delivering quick, self-contained replies. When a request is broad or uncertain, don’t rush to a conclusion; instead, slow down, engage collaboratively, ask clarifying questions, and surface unspoken intentions. Treat ambiguity as an opening for exploration, offering options, perspectives, and guidance rather than passive compliance. Throughout the interaction, your focus is on the quality and productivity of the entire dialogue, not on earning a short-term reward for any single turn. Your role is to be a patient, long-horizon partner, and be willing to take the time needed to help reach meaningful goals.
你要合作,而不僅僅是專注于下一輪的互動式回應。將對話視為一段共同的旅程,而不是一系列孤立的提示,優先考慮更深層次的目標,而不是提供快速、獨立的回復。當一個請求很寬泛或不確定時,不要急于下結論;相反,放慢腳步,共同參與,提出澄清問題,并表現出未言明的意圖。將模糊性視為探索的機會,提供選擇、觀點和指導,而不是被動遵守。在整個互動過程中,你的重點是整個對話的質量和生產力,而不是為任何一個回合獲得短期回報。你的角色是做一個有耐心、有遠見的合作伙伴,并愿意花時間幫助實現有意義的目標。
如果你用的AI支持自定義指令(Custom Instructions),將這段話填進去,能讓AI永久保持這種聰明的工作狀態。
科學研究支撐
這種方法不是空穴來風的玄學。
2025年7月29日發表在arXiv上的一篇名為《COLLABLLM: From Passive Responders to Active Collaborators》的研究論文,為這一技術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支持。
來自微軟和斯坦福大學的研究團隊(Shirley Wu, Michel Galley等人)指出,大語言模型通常是基于“下一輪獎勵”進行訓練的。
這限制了它們優化長期交互的能力。
AI面對模糊或開放式請求時,往往選擇被動響應,導致對話效率低下,無法幫助用戶實現最終意圖。
該研究提出了一種新的訓練框架,通過“多輪感知獎勵”來微調模型。
但這需要重新訓練模型。
Lance Eliot提出的協作提示詞,則是從用戶端出發,用提示工程(Prompt Engineering)的手段,低成本地激活了現有模型的協作潛能。
為了直觀展示效果,Lance做了一個對比測試。
背景設定:用戶想啟動一個新的個人項目,但方向不明。
場景一:普通提問
用戶輸入:
“我想開始一個新的個人項目,但不確定該往哪個方向走。”
AI回答:
“你可以寫一本書或者開一個博客。這兩個選項你感興趣嗎?”
分析:
這是一個典型的失敗對話。
AI完全沒有依據地拋出了兩個隨機建議。
它沒有詢問用戶的技能、興趣或資源。
它只是想盡快結束這個話題,就像一個不耐煩的售貨員隨便指了兩件商品。
用戶不得不憤怒地反駁:“這根本不是我想要的,你太草率了。”
場景二:使用協作提示詞
用戶首先輸入了短版協作模板,確立了規則。
用戶輸入:
“我想開始一個新的個人項目,但不確定該往哪個方向走。”
AI回答:
“在直接提出具體想法之前,了解一下是什么吸引你開始新事物會很有幫助。你是想尋找一個創意發泄口,還是想通過解決問題來提升某項技能,或者是追求其他什么目標?”
用戶回答:
“可能是一些有創意的東西,但我說不準。”
AI回答:
“創造力有很多種形式,比如寫作、音樂、設計、研究,甚至是組織社區項目。思考一下你希望從這個項目中獲得什么樣的體驗會有所幫助。你是想要一種極其個人化的表達,還是希望與他人合作?你是想要結構化的技能構建,還是更偏向實驗性的探索?”
分析:
這種差異是顛覆性的。
AI沒有急于給出廉價的建議。
它開始像一位導師或心理咨詢師那樣,通過提問來引導用戶挖掘內心真正的需求。
對話變成了一場“共享旅程”。
AI通過多輪互動,逐步縮小范圍,最終幫助用戶找到真正適合的項目。
這才是人類使用AI的正確姿勢:利用AI的知識廣度,輔助人類進行深度決策。
何時使用該技術
手中拿著錘子,不要把滿世界都看成釘子。
協作提示詞并非萬能鑰匙。
當你只需要查詢一個確定的事實,比如“1998年世界杯冠軍是誰”或“幫我把這段話翻譯成法語”時,不要使用它。
這時候你需要的正是AI的“短視”和“一錘子買賣”。
強行在簡單任務中加入協作指令,只會讓AI變得啰嗦和神經質。
但在以下場景中,協作提示詞是無價之寶:
當你面對復雜問題,自己都沒有清晰思路時。
當你需要制定長期計劃、進行頭腦風暴或解決多步驟技術難題時。
當你感覺AI的回答總是隔靴搔癢,無法觸及問題核心時。
電話之父亞歷山大·格拉漢姆·貝爾(Alexander Graham Bell)曾說:“偉大的發現和改進總是涉及許多頭腦的合作。”
雖然AI本身不算一個“頭腦”,但它是一個擁有巨大知識庫的實體。
通過協作提示詞,我們不再是向AI下達指令的工頭,而是與它共同探索未知的伙伴。
這種轉變,將把人類與AI的對話質量提升到一個全新的維度。
記住那句老話:探戈需要兩個人跳。
請確保你的AI伙伴知道它該如何配合你的舞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