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開源AI模型“大殺四方”,連美國企業也紛紛倒戈

全球人工智能市場正在快速變動,太平洋西岸,投資者對AI的信心受到打擊,“泡沫論”甚囂塵上;我們這邊反而有一些讓人欣喜的好消息。最終哪邊能真正引爆AI,現在成了全球關注和討論的問題。
智譜AI全球業務負責人李子玄日前表示,他們的國際市場品牌Z.ai在海外表現出色,過去兩個月海外用戶數增長10倍;公司旗艦模型GLM-4.6推出之后,智譜AI的API活躍用戶數達到10萬,免費聊天機器人用戶達到300萬。
來自Kilo Code的數據顯示,GLM-4.6是該平臺有史以來被采用速度最快的模型,主要是因為它的成本低于美國同類產品,而且性能足夠出色。正因如此,在短短12天內,GLM-4.6的token使用量增長了94倍。
中國速度在AI上再次得到體現
一年前,如果有人說中國引領AI,可能還會被嘲笑,但今天支持這種觀點的人越來越多。
截至2025年年中,中國發布的開源大型語言模型數量超過全球任何一方,且下載量已經占據榜單主導地位,DeepSeek、通義千問、MiniMax和Kimi不再是小眾名字。
評測機構指出,評分最高的10個開源模型中有8個來自中國,而且未來中國的領先優勢還將擴大。
一份源自The Atom Project的全球模型追蹤數據顯示,2025年10月中國開源模型的下載量攀升至約5.5億次,美國的同類產品則止步于4.75億次。
從另一個方面也可以印證中國AI的發展,分析師預計,今年中國數據中心電力需求將會增長25%。
高盛香港地區高管姜朗霆(Ronald Keung)和趙梓峰(Timothy Zhao)指出,中國的AI目前主要服務于國內客戶,開始轉向自主AI芯片和硬件;一些企業開始獲得訂閱收入,在海外也將獲得增長機會。
樂觀者認為,明年中國互聯網頭部企業在AI領域的投資預計將達700億美元。有消息顯示,中國一家頭部企業在2032年之前準備將數據中心容量擴大10倍。
與美國相比,中國的AI投資并不算多,即使明年投入700億美元,也只相當于美國的15-20%。
今年春節時DeepSeek突然走紅,它成為中國AI發展的轉折點,目前中國已經有多款大語言模型下載超億次。在硬件領域,中國AI產業鏈也在快速完善。不到一年前,中國企業會將大量資本用于采購外國芯片,有時占比甚至超一半,但現在開始轉向,更偏愛國內廠商。
無論是美國還是中國,AI都面臨創收挑戰,中國尤其如此。中國AI約有90-95%的收入來自國內,這意味著維持增長難度更大,也意味著有廣闊的海外市場等待中國企業開拓。
高盛認為,未來中國AI來自海外的收入將持續增長,很快中國將在亞洲、中東、拉美建設數據中心。
由于中國多模態AI模型不斷進化,視頻生成、圖片編輯和物體識別成為中國AI最容易變現的場景。在視頻和圖片編輯領域,中國AI的海外收入已經超過國內。
行業人士指出,2023年行業關注的是規模,2024年開始瞄準推理能力、思維鏈,現在是技術演進的第三階段,主攻混合專家模型(MoE);目前支撐技術前進的主要是混合專家模型(MoE),正是該技術的進步給中國帶來了趕超機會。
中國模型崛起的核心在于“以少勝多”,反觀美國,部分關鍵模型(如Anthropic的Claude)完全拒絕MoE,即使采用,對成本效率的重視也不如中國廠商。現在中國更進一步,開始圍繞MoE進行創新。
“中國將會贏得AI競賽”
對中國AI模型最有信心的可能不是中國人,而是美國人。
英偉達公司CEO黃仁勛近期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中國將贏得AI競賽。”可能是感覺到措辭過于偏向中國,黃仁勛隨后修正說“中國只落后一納秒”。他建議美國奮勇爭先,贏取全球開發者支持,從而占據上風。
美國對中國AI持負面態度,不斷加強管制,損害了英偉達利益,所以我們不應對黃仁勛的“吹捧”過于重視。但黃仁勛認為中國將與美國爭奪開發者,而美國漸漸處于下風,這一擔憂不無道理。
最近幾周,形勢似乎出現了微妙轉變。外界一直擔憂,中國低成本AI開源模型將會吸引全球用戶,誘使他們拋棄美國產品,現在這種現象越發明顯。
風險投資家查馬斯·帕里哈皮蒂亞(Chamath Palihapitiya)最近在播客中表示,與他合作的一家公司已經將許多工作轉向Kimi K2模型。帕里哈皮蒂亞認為,Kimi K2模型比OpenAI和Anthropic的產品便宜很多。
他甚至認為:“中國AI不僅是競爭對手,而且已經開始融入硅谷的代碼之中。”
有許多硅谷專業人士頻頻提及中國模型,間接證明了中國模型的競爭力。OpenAI首席技術官米拉·穆拉蒂(Mira Murati)是Sinking Machines Lab的創建者,他說自己的研究受到了通義千問3相關研究的影響,一些AI初創企業也受到影響。
Cursor是美國知名的編程平臺,公司估值高達100億美元。有人懷疑,Cursor使用了DeepSeek模型,因為當用戶用Cursor解決問題時可能突然跳出中文。
美國AI編程平臺Cognition AI則使用了智譜AI的模型,智譜AI回應稱這是開源貢獻帶來的積極影響,間接證實了Cognition AI對智譜AI模型的調用。
今年以來,在Hugging Face平臺上,通義千問模型累計下載3.85億次,超過Meta開發的Llama,后者只有3.46億次。Hugging Face平臺上約40%的新語言模型都是基于通義千問衍生開發的,而Meta的占比只有15%。
Airbnb是美國知名互聯網企業,照理說,它應該選擇OpenAI產品,但Airbnb的客服機器人最終選擇了阿里巴巴的通義千問。兩周前,Airbnb首席執行官布萊恩·切斯基(Brian Chesky)公開表揚通義千問,說它快速、優質且低價。
彭博社評論稱:“在芯片上,在計算資源上,美國有優勢,但中國的低成本、開源戰略正迅速吸納開發者生態……如果美國想獲得長期勝利,最好反思一下硅谷為何選擇中國模型。”
此外,中國的人形機器人產業也在蓬勃發展。今年上半年,中國人形機器人銷量突破4000臺,相當于去年的5倍,到今年年底有望突破2萬臺。
越來越多的證據證明,無論是機器人還是大模型,中國已經與美國模型處于同一水平,并展現強勁增長態勢。(小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