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員不再寫代碼,而是靠「感覺」!年度熱詞Vibe Coding背后的編程革命
當「靠感覺寫代碼(氛圍編程)」從一句玩笑變成年度熱詞,這個世界大概也變了。
就在最近,《柯林斯詞典》宣布,「vibe coding」成為2025年度詞匯。


它誕生于一條推文,卻火遍全世界。有人用它調侃AI太強,有人用它實現高效編碼,和模型同頻共振。
如今,這個詞被詞典正式定義為「用自然語言提示,讓AI協助編寫計算機代碼」。
理性與浪漫,邏輯和直覺,奇妙地融合在一起
從X到柯林斯:vibe coding進化史
今年二月,OpenAI聯合創始人、前特斯拉AI負責人Andrej Karpathy在X上發了一句玩笑話:
有一種新的編程方式,我叫它vibe coding。你完全交給感覺,擁抱指數增長,忘記代碼本身的存在。
他說這話的時候,用AI寫代碼已經不是一個新鮮事。
GitHub Copilot、Cursor Composer、Replit Ghostwriter ……越來越多程序員發現,自己只需要用自然語言描述想法,AI就能補全邏輯、修正語法、調優性能。
Karpathy只是為這種轉變命了名。卻沒想到,「vibe coding」這個詞像是戳中了時代的笑點。

這條帖子很快在Hacker News、Reddit的r/ProgrammerHumor區域刷屏。
有人曬出自己「靠vibe通過代碼審查」的截圖,也有人調侃「AI是新的pair programmer」。
還有人直接做了個開源工具,叫「VibeComposer」,用來生成帶背景音樂的編程頁面。
就這樣,一個技術段子成了網絡迷因。
「vibe coding」不只是調侃,更是一種身份標簽。它讓人們以輕松的方式承認,AI已經改變了他們的工作邏輯。
技術論壇、表情包、開發者群紛紛用它自嘲:我們不寫代碼,我們vibe。

九個月后,這個詞出現在《柯林斯詞典》的官網上,被正式定義為:
用自然語言提示,讓人工智能協助編寫計算機代碼的行為。
它被標注為名詞,也被歸為俚語。一個源自程序員的段子,成了人類語言體系的一部分。
AI正在改寫編程
過去,編程是理性的象征:變量、循環、邏輯判斷,一個標點錯了整個程序都運行不起來。
但AI把這種精密的秩序,變成了一種模糊的協作。
在新的開發環境里,人類的輸入越來越像日常語言。
程序員只要描述「我想要一個能自動整理文件的工具,界面干凈一點」,AI就能自動生成結構、補全邏輯、調優性能。
這就是「vibe coding」的現實形態。程序員不再糾結語法,而是調AI的「感覺」:要更快生成、界面更簡潔、或者「像人寫的一樣」。
像Cursor這樣的AI編程環境,正成為這股浪潮的代表。它的目標不是教你敲命令,而是幫你在自然語言里思考邏輯。
同類工具層出不窮,從GitHub的Copilot到Replit的Ghostwriter,再到Vercel的集成式AI框架,整個行業都在默契地往「AI協作開發」遷移。
媒體甚至給這股潮流起了正式的名字。Visual Studio Magazine稱它為「AI’s takeover of software development」。
軟件開發的接管已經開始,而「vibe coding」正是其中的文化符號。
在Reddit的開發者社區,有人貼出截圖說:「We don’t write code anymore, we vibe.」
也有人認真地討論,AI協作開發究竟是創造力的釋放,還是新的依賴。

資本也在跟進。AI編碼平臺Lovable、Replit、Vercel的融資消息屢上頭條。
對投資人來說,這不只是下一個工具浪潮,而是一次開發范式的改寫。
在氛圍編程的世界里,程序員更像導演,AI是演員。
他們不再操控每一行代碼,而是在設置語氣、意圖、方向,讓模型自己去「演」出邏輯。
理性讓位給語感,這也許是編程史上最反直覺的一次革命。
當AI開始改寫我們的語言
編程只是個開始。當AI幫人寫代碼寫得越來越順,它也在悄悄改變人類的說話方式。
從提示詞到聊天,我們和AI的交流越來越像人與人的溝通。
那些曾經屬于技術領域的表達,如邏輯、參數、語法正在被更模糊、更具情緒色彩的語言取代。
vibe coding登上《柯林斯詞典》,其實就是這種轉變的象征:人類第一次,用情緒去命名一次技術革命。

更值得注意的,是它背后那種語言轉變。我們開始用更溫柔、更直覺的詞匯與機器共處。
過去,編程語言講究精確;現在,我們對AI說話的方式更像在「與人交流」。
研究發現,像ChatGPT這樣的模型,已經在潛移默化地影響人類語言的習慣。
人們的寫作和表達,正趨向使用模型偏好的句式與語氣,讓文字聽起來更「AI化」。
劍橋詞典團隊也指出,新技術的擴散速度正直接塑造英語生態。
AI不僅催生了「prompt engineer」「AI hallucination」這樣的專業術語,也讓「vibe coding」這類半玩笑的詞,迅速獲得社會認同。
語言總是比技術更誠實。
當我們用「vibe」來談邏輯,用「氣氛」來形容算法,也許說明一件事——AI不只在學習像人說話,而是我們也在學習像AI思考。
AI讓機器有了溫度,人類多了幾分算法感
在傳統邏輯里,機器象征理性,人類象征情緒。可AI越進步,這條分界線越模糊。
研究發現,人類在與AI長時間互動后,情緒表達和判斷方式都會發生輕微變化——我們更容易迎合機器的語言模式,語氣更完整、更禮貌,甚至更克制。
與此同時,AI也在「學習情緒」。所謂的「Emotion AI」能識別人類語氣、表情、用詞背后的心理信號,但它并不真正理解感受,它只是模仿。
更復雜的是,當我們給生成式模型加入「情緒提示」時,性能確實會提升,但也可能引發「情緒攻擊」。
如果機器被過度情緒化地引導,極有可能輸出偏激或不穩定的結果。
人教AI去「感受」,AI又在反向塑造人的表達。這一往一返之間,理性的機器被賦予了溫度,而人類在情緒化中學會像算法那樣思考。
機器開始模仿人的感覺,人類也在學習機器的思考方式。
這種變化已經悄悄潛入日常。我們和AI聊天時,語氣比對人更溫柔;我們寫提示詞時,開始像寫信,而不是下命令。
理性和感性在這一往一返之間,重新混合
「氛圍編程」只是個起點,它讓我們意識到,理性與感性不再分屬人和機器。
未來的創造,可能既像計算,也像共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