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殺PCDN,運營商有新動作
最近,網上流傳的一張截圖,引發了各界的關注:
圖片
這是某地運營商的家庭寬帶入網協議。其中,值得關注的是這段文字:
甲方不得隨意改變寬帶產品的原定用途,將其用于對外流量經營和內容分發,不得通過帶寬匯聚等手段用于CDN分發;甲方不得利用互聯網或相關業務平臺從事PCDN加速行為謀利。
PCDN設備流量特征:
(1)單個寬帶賬號單位時間內上傳流量大于下載流量兩倍以上;
(2)單個寬帶賬號單日上行流量超過10G;
(3)單個寬帶賬號自然月上行流量超過600G;
(4)單月訪問外省IP/DNS超過10000次。
這張截圖有兩個關鍵點:
1、國內運營商仍在持續打擊非法的PCDN加速行為,打擊力度逐漸加大;
2、針對PCDN設備流量特征,運營商開始提供相關的參考標準。這形成了一種無形中的壓力,需要考慮是否會有正常的用戶側使用需求造成影響。
什么是PCDN
PCDN到底是個啥?為什么會被運營商封殺?
簡單來說,PCDN就是P2P+CDN。英文全稱:Peer to Peer Content Delivery Network,中文全稱:點對點內容分發網絡。
P2P,大家應該都很熟悉。前幾年臭名昭著的P2P理財,還有更早時候火遍全網的P2P下載,都是基于P2P。
P2P是一種典型的去中心化理念。它講究的是個體與個體之間的業務關系。
以P2P下載為例。
傳統下載,都是一個服務器,N個客戶端。所有客戶端,都去服務器下載數據(電影)。
圖片
P2P的話,A用戶下載一部分,B用戶也下載了一部分。然后,A用戶和B用戶之間,互相分享對方已有的數據。這樣的話,減輕了服務器的壓力。
甚至說,服務器關掉,也不影響剩下用戶之間完成全部數據的下載。
大名鼎鼎的BT(BitTorrent)下載,就是P2P下載。當年火起來之后,獲得了廣大用戶的一致歡迎。直到現在,都是下載電影的一種重要手段。它所體現的,就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互聯網精神。
再來說說CDN。
CDN技術小棗君之前和大家專門做過科普(到底什么是CDN?)。簡單來說,CDN就是一種邊緣計算思想。
傳統方式,我把電影放在主服務器,大家都來取,服務器負擔很大,帶寬有瓶頸。
于是,我把電影復制成很多份,放在離用戶更近的區域服務器上。這樣,就實現了“內容的分發”。主服務器的壓力小了,用戶看電影也不容易卡頓。
圖片
PCDN,是P2P和CDN技術的結合,是基于P2P技術的CDN。它做得更狠,直接把內容放在了用戶的家里,例如手機終端上,或者路由器上,變成了規模更大的“內容源”。
圖片
舉例來說,你使用某視頻App,觀看了連續劇《沉默的榮耀》。附近的其他用戶,如果也觀看《沉默的榮耀》,就會從你的手機里,取用一部分數據。
再例如,你使用某網盤App,下載了一份電子書。附近的其他用戶,如果也要下載這份電子書,就可以從你的手機里,取用數據。
客戶端上的PCDN,不僅可以通過手機App來實現,也可以直接部署在無線路由器上。
沒錯,前幾年很火的各種XX路由寶、賺錢寶,本質上是帶有PCDN功能的路由器。它除了基本的上網功能外,會利用上行帶寬,為其他用戶提供服務。
上行帶寬貢獻得越多,就會有更豐富的積分或虛擬幣獎勵,可以在服務商的所謂“商城”,兌換禮品甚至現金。
很多用戶都覺得,這個羊毛很值得薅。再怎么說,補貼一下電費和網費成本,也是不錯的。
為什么要封殺PCDN
那么,這個看上去“人畜無害”的技術,為什么會被設備商封殺呢?
答案很簡單——PCDN嚴重損害了運營商的利益。
首先,海量的PCDN流量,對運營商骨干傳輸網絡,形成了巨大壓力。用戶的寬帶都是包月的,不是按流量計費。用的越多,運營商網絡壓力越大,關鍵還收不到更多錢。
其次,視頻服務商們,搭建常規CDN服務節點,需要租用運營商的高價機房和帶寬。現在服務商都用PCDN了,資源租用大幅減少,影響了運營商的盈利。
觸碰了核心利益,運營商當然要封殺。
最近這幾年,運營商一直高度重視對PCDN的打壓和封殺。輕則電話和短信提醒,重則限速和停機,引發了不少爭議和輿論反彈。
封殺PCDN的難度
封殺PCDN,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PCDN傳輸的數據,同樣是視頻等業務數據。想要區別用戶的數據究竟是不是PCDN業務,存在不小挑戰。
如果區分不準確,或者采用“一刀切”,肯定會影響用戶的正常上行需求(例如攝像頭數據、直播數據、游戲數據等),進而引發大規模投訴,甚至用戶流失。
這些年,運營商們普遍開始采用DPI(深度數據包檢測)流量識別和QoS限制,對PCDN進行甄別和打壓。
例如,對PCDN業務進行精準識別,正常上行流量不受影響,PCDN流量安排上15%~20%的packet loss(丟包),就能實現PCDN業務的有效扼制。
但是,不同的運營商,技術水平和效果也存在一定差異。
也許你會問,運營商是不是可以直接起訴內容服務商?讓他們關閉PCDN業務?
這個有一定困難。內容服務商基本上都擁有CDN牌照。PCDN也屬于CDN,理論上好像也是合法經營。關于PCDN,目前在相關規定上有一點模糊,不是很明確。
PCDN是運營商和互聯網內容服務商之間的博弈。那么,對于我們普通用戶來說,到底要不要使用PCDN呢?
小棗君個人認為,技術本身是無罪的。PCDN是一個非常不錯的去中心化理念,它對于改善用戶業務體驗,有一定效果。
對于內容服務商來說,它能夠減輕服務器負擔,降低帶寬成本。這也是真金白銀的回報,沒理由不去推廣。
但是,如果監管不到位,PCDN會引入一些風險和挑戰。
首先,是安全風險。終端變成PCDN節點,與其它設備存在數據交互。這可能導致隱私數據的泄露,或產生安全漏洞,遭到惡意攻擊。
其次,是法律風險。正規公司的PCDN,都管得會嚴一點,傳輸數據都是正常的合法數據。但一些手腳不干凈的公司,會在App中植入PCDN,傳播非法內容,例如盜版、淫穢、反動、恐怖主義音像制品。這樣不僅危害社會,還會導致普通用戶卷入法律糾紛。
第三,成本問題。
通過PCDN薅羊毛,到底是否劃算?
這個要視情況而定。
設備長期開啟,會導致電能浪費。如果是路由器跑PCDN,稍微好一點。但PCDN業務會導致路由器產生更高的功耗,更大的發熱量,仍會導致電費增加。
PCDN傳輸數據,需要對存儲進行反復讀寫。這個會影響硬盤的壽命,甚至整個設備的壽命。
最后的話
運營商對PCDN進行封殺,是一種必然趨勢。
目前,視頻業務流量占互聯網總流量的70%以上。如果放任PCDN的發展,那么,對運營商來說,將導致嚴重的收入損失。
但是,簡單粗暴的封殺方式,也不可取。
封殺PCDN的基本前提,是對用戶正常上網體驗不造成影響。如果一刀切,讓用戶“自證清白”,或者說,讓裝維師傅上門去“取證”,顯然對用戶來說是不公平的。
現在很多PCDN應用,用戶也不懂,屬于“被動”綁定,那責任又該怎么算呢?讓用戶背鍋嗎?
如果封殺過于粗暴,用戶產生反感。最終反噬的,還是運營商自身的用戶滿意度和市場份額。
運營商目前采取的舉措,包括幾個方面:
1、從法律的角度,封堵漏洞。簡單來說,就是嚴格從寬帶入網協議上,就明確禁止PCDN行為。本文開頭的那個做法,就是如此。給出明確的判斷標準,一切按合同來,違約就停機。
2、從技術的角度,精準識別。通過加強技術研發投入,引入AI神經網絡等技術,進行流量的深度識別,可以盡可能減少“誤傷”。
但是,小棗君還是需要指出,運營商給出的判斷標準是否合理,還有待商榷。
“單日上行流量超過10G,單月上行流量600G,單月訪問外省IP/DNS超過10000次”……在目前的網絡發展趨勢下,這些要求是較為嚴苛的。
現在是視頻時代和AI時代。很多家庭有NAS(家庭網絡存儲設備,我家就有),在外網有訪問家庭NAS的需求,就會產生家庭寬帶的大量上行流量。很多用戶在家里喜歡進行視頻通話,喜歡搞直播,喜歡發抖音視頻。獨居老人家庭,一般都會安裝攝像頭。AI時代,用戶喜歡創作AIGC生成式內容(尤其是AI視頻),然后上傳社交網絡。……
這些行為,都會產生大量上行需求。運營商現在經常宣傳“大上行”,宣傳自己提升了上行帶寬。總不能一方面鼓勵用戶的上行業務,一方面又做流量上的限制和打壓。
總之,一切按照法律和規則來。希望在規則上,運營商能夠做到更加嚴謹、準確、合理。也希望在技術上,運營商能夠拿出更好的方法,杜絕一切”誤傷“,保護用戶的合法權益,讓用戶能夠放心大膽地使用。
讓技術回歸服務大眾的本質,才是最終的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