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urIPS近3萬投稿爆倉,強拒400篇論文!博士瘋狂內卷,AI頂會噩夢來襲
AI頂會,一場「爆倉危機」正在上演。
由于會議場地限制,NeurIPS 2025正通知「高級領域主席」(SAC),拒收已被錄用的論文。

一位SAC爆料,大約400篇論文直接被砍掉,即便是三位審稿人和AC已通過初審。
她吐槽,這太不公平了。若是容量不夠,應該把會議拆分、擴容,而不是隨意拒收這么多論文。

此前ICLR也采取了類似的「戰術」
更荒唐的是,還有人拿著5444的成績,成為了炮灰。


這種「臨時變卦」的做法,一切根源都指向了——爆炸性的投稿總量。
幾個月前,就有人發現NeurIPS投稿ID都已經排到23000了,搞不好最后沖破3萬篇,簡直瘋狂。

ASU教授Subbarao Kambhampati痛批,因「資源限制」而拒掉AI論文,無異于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還有人在那兒打抱不平,「這完全沒有道理啊」!


約400篇論文被拒
NeurIPS爆倉
今年,是NeurIPS第39屆年會。
與往年不同的是,這屆NeurIPS 2025,為了應對會議規模迅速擴張的挑戰,決定首次設立分會場——墨西哥城。

也就是說,NeurIPS 2025是首個雙城會議,分別于:
· 12月2日-7日在圣迭戈會議中心舉辦
· 11月30日-12月5日在墨西哥城舉辦

顯然,組委會分設兩個會場后,依舊不夠所有錄用論文的展示。
突然間,拒收優秀論文,卻成為了他們的「上上策」。


四個月前,Reddit網友發出的疑問,如今一語中的
這場學術鬧劇,讓無數研究者心碎一地,也引發了學術社區的廣泛不滿。
一時間,炸出了一些拿了高分、出現未引用文獻等問題,而被拒收暴怒的原作者。


大佬出招,分設兩賽道
有人建議,干脆把NeurIPS拆成不同的方向辦,如今搞ML、自然語言處理、計算機視覺等,幾乎機器學習領域所有的人,都擠到一個頂會,也太過離譜。

同樣,另一些網友也建議,可以設立一個Findings track來解決問題。

無獨有偶,CS教授Kambhampati指出,要是線下場地真的塞不下了,可以學習下ACL的模式——整兩個賽道:
一個「主會」,一個「Findings」。
既然可以在Poster之上,分出Spotlight和Oral,那么為啥不能在此之下設立一個Findings,專門接收那些審稿評價不錯、純粹因場地不夠而被刷掉的論文?
如今所有論文在投稿前,早已發布在了arXiv上。能被錄用為Findings,可以算作社區認可的「標志」,哪怕是沒有達到Oral級別,總比拒了強。
這個觀點,恰恰迎合了許多人的想法,評論區中引來廣泛的好評。

還有Reddit網友一語道破,對于大多數博士、學者而言,在NeurIPS、CVPR類似頂會發文,就是為了拿到「入場券」。
如今,發頂會已成為學生畢業、找教職、申請基金的「硬通貨」。
有的一流高校,要求博士生必須出一篇頂級三大ML頂會的一作論文,競爭廝殺非常激烈。


AAAI 2.9萬投稿破紀錄
近7成來自中國
無獨有偶,AAAI 2026也收到了破紀錄的近29,000份投稿,投稿作者總人數超過75,000名。
在移除不符合投稿政策的論文(如缺少PDF文件、稿件未匿名、篇幅超長、作者投稿數超限等)后,仍有約23,000篇論文進入評審環節。
這一數量,幾乎是AAAI 2025的2倍之多!
值得一提的是,在約29,000份總投稿中,有近20,000份來自中國。
如果算上其他國家和地區論文中出現的中國姓氏,華人作者的占比應該還會更高。
在研究領域方面,會議投稿量排名前三的研究關鍵詞分別是:
- 計算機視覺(近10,000篇)
- 機器學習(近8,000篇)
- 自然語言處理(超4,000篇)
為了給如此巨量的投稿進行評審,大會招募了超過28,000名程序委員會(PC)成員、高級程序委員會(SPC)成員和領域主席(AC)。
其中,AAAI 2026程序委員會的規模,直接達到了AAAI 2025的近3倍。


除了增加人力之外,AAAI還將采用一系列AI工具來輔助評審,比如用于檢測和反制審稿人合謀行為等。
與此同時,AI給出的審稿意見也會成為一項重要參考。
有眼尖的網友發現,在官方發布的「審稿人指南」中,開頭寫的還是「人類撰寫」(human-written)和「AI生成」(AI-generated );到后來,就變成了「人類生成」(human-generated)。
也不知道在寫這篇通報的過程中,官方是不是也用了AI。



AI頂會崩壞
淪為學術修羅場
不止NeurIPS、AAAI,近年來,各大AI頂會的投稿量如洪水猛獸般涌來。
3萬篇總投稿量,真的算是個例中的個例了。其他頂會收到的總數,平均在1萬左右,但也打破了自身的歷史紀錄。
CVPR 2025公布了共13008份有效投稿,比起2024年(11532篇),多了1500篇左右。
而錄用率卻在逐年遞減,僅22.1%——2023年為25.8%,2024年為23.6%。

ICLR 2025接收11,565份投稿,總量首次突破一萬,比去年多了4000多篇。


還有ICML 2025,今年收到了12107篇有效投稿,其中不包括「桌拒」的論文。
而且,投稿總量同樣創下了新高,2024年有9653篇,提升了28%。


ICCV 2025官方用一個詞——bold,來形容11239篇總投稿量。
作為兩年舉辦一次的計算機視覺頂會,ICCV在2023年共收到了8088篇投稿。

回看這一年已落幕的AI頂會,讓人不禁感慨,如此巨量的投稿,卻成為了一場「噩夢」。過去,AI頂會組織者還以投稿量為榮,但如今后悔不已。
總量爆炸,全員審稿
當前,最棘手的問題是——人手不夠,誰來審稿?合格的審稿人嚴重不足。
眾所周知,各大頂會一般會引入「多層審稿機制」,如審稿人、AC、SAC、PC主席。
甚至,有的頂會,比如ICCV 2025強制「投稿作者」擔任「審稿人」,若是在截止日期前沒有完成,自己的論文也會被拒收。

但更令人擔憂的新趨勢是,即使論文獲得不錯的分數、AC認為值得錄用,也因「貼Poster空間不夠」而被拒絕。
2021年,ICLR也發生了類似的情況。

Kambhampati分享了自己親身經歷:一篇自己推薦接收,還寫了Meta-review和SAC評論的論文,卻被拒收了。
原因是,平均分低于因「資源限制」而設定的錄用分數線。
他表示,如果想要「撈回」這篇論文,就必須額外花功夫向SAC申請破格錄用……
這種做法看似無奈,實則荒謬至極。
那些被拒的論文不會消失,它們往往會轉投下一個頂會。問題是,為這些會議審稿的人,仍是同一批人。
來回倒騰,浪費的所有人的時間和精力,無異于加劇審稿人短缺的惡性循環。

用AI敷衍審稿,吐槽不斷
另一方面,投稿量激增,審稿人不夠,最終導致了審稿質量下降,好像成為一個閉環永遠沒有出口。
不提以往,只今年AI頂會爆料的審稿槽點,足以讓人捧腹大笑。

NeurIPS 2025審稿建議中,竟犯下了「誰是Adam」這樣的低級錯誤,網友直呼離譜。

著名機器學習研究員Dan Roy張口大罵,「NeurIPS評審現如今就是垃圾」!

網友深情感謝,ICCV審稿人用ChatGPT堆砌出言辭華麗、泛泛而談的評論。

再加上,論文作者還學會鉆空子,抓住審稿人用LLM審稿的機會,在文中插入「隱身好評提示」。
這也成為了審稿質量下滑的罪魁禍首之一,也是學術會議亟待解決的問題。

學術,本該是公平的競技場。NeurIPS這場「拒收風波」,失去的不只是400篇論文,而是無數研究者的信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