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 云昭
出品 | 51CTO技術棧(微信號:blog51cto)
5歲時入行演員、19歲輟學、押注一項冷門的瀏覽器圖形技術,十多年后,Figma成了全球設計協作的代名詞。有意思的是,這家超級獨角獸的聯合創始人Dylan Field卻爆料說,自己創業的“最壞打算”只是能和偶像共事幾年,沒想到竟闖出了一個改變設計行業的爆品。
近期Dylan接受了YCombinator的對話邀約。在這期對談中,他知無不言。
在這期長對話中,他回顧了創業初期的瘋狂試錯,大家會看到Figma從零到一的曲折路徑:從無人機到 WebGL,從冷郵件敲開第一批用戶的門,一周做完的迷因生成器,到微軟高管建議他們“是不是該開始收費了”,差點錯過最佳時機等等。
還有 Dylan 對 AI 時代設計、產品迭代速度、設計師未來角色、開發和設計的邊界等等思考。Dylan認為,在這個人人都會設計的未來,真正的設計師將變得前所未有的重要。
Dylan在對話中還暢享了自己對于AI原聲應用交互界面的看法。他表示:
“直覺上,我們現在像是AI的MS-DOS時代。十年后,大家會說:‘天哪,我們當時只有個聊天框?’如何向用戶展示模型的全部可能性是個難題。”
他贊賞了Midjourney和Meta AI的交互設計做法,并認為未來的產品會更加富有情境化、融合更多不同的應用,載體也會擴展到眼鏡等更多設備中。
Dyaln還自曝了自家推出產品設計模式:觀察Figma設計中的用戶行為,把它們獨立成新產品,讓Figma設計專注做產品設計工具。并坦承:Figma和Cursor并不是競對,即便兩者都有交叉的領域。
可以說,絕對是一篇AI 時代獨狼開發者、產品開發者的創業、開發和設計生存指南。
話不多說,以下是原汁原味的播客整理,大家可以盡情劃線,自行摘取金句。
主持人: 太棒了!嗯,歡迎Dylan。今天我們會聽到Figma的故事,然后聊聊AI和設計的建議,再從Dylan那里獲取一些關于做創始人的建議。我很興奮,馬上開始!也許先給我們介紹一下Figma現在的概況,然后我們可以回顧一下起點。
Dylan:好的,今天我們公司分布在很多地方,是混合辦公模式,現在有1700名員工,這個數字讓我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我們現在有八款產品。
我們在上次的Config大會上剛將產品數量翻倍。如果你對Figma Makes Sites、Straw、Buzz等產品有任何反饋,我很想聽聽。現在是非常激動人心的時刻,我們在探索各種能幫助我們用戶的事情。
19歲,和偶像隊友一起押注WebGL
主持人: 現在帶我們回到19歲的Dylan,最初萌芽出Figma這個想法的時候,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講講早期的情況,你和Evan是如何開始的?
Dylan:好的,Figma早期的故事,在我和Evan一起吃東西之前,我們在布朗大學認識。他是我的助教。
我們當時問自己:現在怎么樣,為什么?世界在發生什么變化?我們得出兩個深信不疑的答案:一是無人機和四軸飛行器,二是WebGL。
后來大概一個月后,我們說:“無人機就算了”,因為各種原因。我當時更傾向于無人機,但WebGL顯然更靠譜。于是我們選了WebGL。
大家可能都知道,WebGL是利用電腦GPU在瀏覽器中運行的技術,WebGPU是它的后續版本。我們開始深入研究能用它做什么,比如籃球游戲或工具。很快我們決定不做游戲。
我們轉向工具,進行了很多技術上的探索和曲折。真正開始認真做是在2012年8月,討論是從2011年12月開始的。
到2013年6、7月,我們才完全確定要做現在的Figma。即使那時,產品形態也經歷了一段逐漸聚焦的過程。
主持人: 你們剛開始時,是把這當作一家初創公司來規劃,還是更像和朋友一起做的項目?
Dylan:不,絕對是希望做一家可規模化的初創公司。我的最壞打算就是能和Evan一起工作,我當時和現在都認為他是我的英雄。
他是我認識的最聰明的人。如果你有疑問,去看看他的GitHub。他是個了不起的天才。我想,最壞的情況是我能和Evan一起工作幾年,學到很多,然后回學校。
最好的情況是我們能建一家很酷的公司。我們思考的問題都非常有趣,所以我沒覺得有什么風險。
而且我有Thiel Fellowship,兩年內有10萬美元資助。這在當時價值不小,通貨膨脹后可能聽起來沒那么多了。但這筆錢不僅提供了資金,還給了我們時間。
如果我們在六個月后就放棄,Figma就不會存在。所以如果你是創始人或想創業,給自己足夠的時間非常重要。
一周關掉大火的項目
主持人: 是的,你們花了幾年時間嘗試各種方向,最終形成了現在的Figma。是什么讓你堅持下去?很多創始人會陷入不停切換想法的“ pivot”死亡螺旋,動力逐漸下降。你是如何保持動力,覺得自己走在正確軌道上的?
Dylan:首先,和Evan一起工作真的很有趣。我們通過構建來思考想法,每周都感覺像在某種程度上創造未來。
有一次我認為迷因(meme)會大火,2012年時我說服Evan:“我們來做個迷因生成器吧!”我們確實做了一個很棒的迷因生成器,絕對是市場上最好的。我的判斷也沒錯,迷因從2012年起呈指數級增長。但做了一周后,我們倆都想放棄了。
我開始問自己:“我為什么從布朗輟學做這個?”那是創業的低谷。但除此之外,持續的自我反思——我們在做什么?大目標是什么?——在尋找方向的階段很常見。如果你有聯合創始人,彼此的高低起伏可以互補,互相激勵,這真的很有幫助。
首批用戶的吸引番外:人脈、郵件、童星魅力
主持人: 很酷。一旦你們有了Figma的想法,首批用戶是怎么來的?
Dylan:首批用戶主要通過冷郵件和人脈網絡。我聯系了之前實習過的公司,比如Flipboard、LinkedIn、O'Reilly Media,他們會推薦其他人給我。
我還會在網上找我覺得很厲害的設計師,覺得他們的工作值得尊重。如果他們回復我的郵件,愿意讓我請他們喝咖啡,對我來說就像是和偶像的私人時刻。很多人真的回復了冷郵件,這挺不可思議的。設計師們給的反饋非常棒,不僅僅是“你的產品很爛”,而是具體指出哪里不好、怎么改進、需要什么才會用。
我持續跟進,反饋讓產品越來越好。有些人花了很久才轉變為用戶。
后來我們拿到了風險投資,投資公司幫我們介紹了其他公司。整個夏天我每周至少見五六家公司,有時候一天見好幾家,展示產品,問他們會不會用、為什么不用。轉化率很低,整個夏天可能只有兩家公司開始用Figma,比如Notion和后來的Coda(當時叫Krypton)。有趣的是,這兩家都是基于云的文檔工具,理念和我們很像。
但慢慢地,隨著產品改進和用戶反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使用。我們不斷收集反饋,確保團隊理解問題所在。
內部推崇:盡早發布,只允許1-3個月的開發周期
主持人: 有趣的是,大家都說要盡早發布,目的是獲取反饋。從外部看,你們的發布似乎花了很長時間,但實際上你們一直在和用戶、潛在客戶交流,不斷獲取反饋。你是怎么判斷發布時機的?
Dylan:首先,我完全同意盡早發布的觀點。如果要記住什么,那就是別像我一樣拖那么久。盡快發布產品,盡快收費,看看能不能賺錢。除非你有特別天才的消費類產品點子,否則就盡快行動。
反饋很關鍵。我們的反饋很明確:產品還沒準備好,所以我們不敢貿然發布。但回過頭看,我們有資本,應該更快擴大團隊,加速推進。
現在,當Figma的團隊提出一個自認為完美的產品計劃時,我第一個問題總是:怎么簡化?怎么分成小塊,盡早測試?我們內部推崇1-3個月的開發周期。如果有人提出9個月、12個月甚至兩年的計劃,我會說:“你在搞什么?”
主持人: 對,這對小團隊尤其重要。很多人覺得自己要建很多東西,所以得先招一大堆人。但正確的答案通常是:怎么精簡,專注做好少數事情?這是你們的文化嗎?
Dylan:是的,約束其實很有幫助。創業的循環是,作為領導者,你得找出自己做最多的事情,找到幫手分擔。如果你資源不夠,就要想辦法獲取資源。約束能激發創意,帶來有趣的解決方案。
確信自己能成為一家大公司的信號:微軟找上門來反饋:你是想關掉嗎?
主持人: Figma的轉折點是什么時候?是發布后不久?八年后?還是最近幾周,你才開始相信這會成為一家大公司?
Dylan:我覺得我相信這會成大事的時間比用戶晚得多。用戶很早就說:“這太棒了!”還給我12頁的改進建議。那時產品還很差,但我應該意識到有潛力。直到微軟告訴我們:“這東西像野火一樣傳播。”
他們問我們:“我們要不要關掉它?還是繼續?你們都沒收費,也許該收費了。”那一刻我才覺得:“哦,可能真的有搞頭。”那已經是第五年了。所以,別像我這樣!當用戶特別想要你的產品時,聽他們的。
大家都在談產品市場契合(PMF),但“市場主動拉力”(pride market pulls)更重要。當用戶高度參與、癡迷于你的產品、能看到你的愿景時,這就是信號,你得加倍努力。很多人誤以為需要先滿足用戶的所有要求才算契合,其實用戶愿意給反饋就已經是巨大的信號。
主持人: 你早期主動尋求反饋,很多人害怕這樣做,因為不想聽到產品不夠好、不值得付費的評價。你是怎么轉變心態,主動去追求這些反饋的?
Dylan:可能跟我小時候的經歷有關。我小時候是童星,拍過廣告和一些電視劇,經常試鏡,基本上一直在被拒絕。對我來說,拒絕沒什么大不了,我享受這個過程。所以我的心態可能和別人不同。但如果你害怕拒絕,就試著把它看作有趣的數據。你不想知道這些數據嗎?
談OpenAI60億刀天價收購Ive:AI時代,設計本身就是差異化
主持人: 換個話題,聊聊設計。這個月對設計界來說很精彩。
Dylan:感覺確實很瘋狂。
主持人: 是的,Airbnb和Netflix推出了很受歡迎的重新設計,蘋果的液態玻璃UI似乎有點爭議,至少在X上有很多意見。你們在Config大會上也發布了一些很棒的產品。你們呼吁更多設計師成為創始人。還有OpenAI以超60億美元收購Johnny Ive的公司,太震撼了。你覺得為什么現在設計這么受關注?
Dylan:一方面是新的,另一方面也不是。過去十年,設計的重要性呈指數級增長。在Figma,我們每天都能看到。
設計師招聘越來越多,設計從“最后涂脂抹粉”變成了貫穿整個流程的深入思考。現在AI時代,如果開發軟件變得更簡單、更快,你的差異化是什么?是設計、工藝、細節和觀點。Airbnb就說他們的差異化是設計。
關于OpenAI的60億美元收購,有人覺得是蠢事,有人覺得是天才之舉。我的看法是,有些人做事你一開始不理解,但時間長了你會發現自己錯了。回過頭看,我當年對他們的反應是錯的。所以現在我會假設自己可能漏掉了什么,試著去學習。
主持人: 你們在Config大會上推出了很酷的AI相關產品,反響很好。能多講講這些產品和你們的動機嗎?
Dylan:我們推出產品的模式是,觀察Figma設計中的用戶行為,把它們獨立成新產品,讓Figma設計專注做產品設計工具。比如FigJam是白板和頭腦風暴工具,Slides是因為我們看到5%的Figma文件是用來做幻燈片的。
Config上推出的產品也類似。Draw是為矢量任務設計的獨立模式,讓用戶更深入表達。Buzz是為了幫助品牌團隊創建模板,賦能營銷團隊批量生成資產。Sites是因為用戶在Figma設計網站后,還得去別處建站,我們想讓他們直接發布。
Figma Make讓我們很興奮,它能從提示詞快速生成原型,大大加快了我們內部的原型設計和試錯速度。我們對它的未來還有很多探索,敬請期待!
設計和開發的界限在模糊
主持人: 你提到設計和開發的界限在模糊,過去它們是產品開發中截然不同的階段,現在幾乎合為一體。你怎么看這個問題?Figma的開發流程有何變化?
Dylan:對Figma來說,核心是迭代速度和測試想法。像Make這樣的工具能快速原型,降低試錯成本。我們還在開發一些不能透露的工具,對開發流程變化影響很大。
設計、開發甚至研究都在融合。AI在增強通才行為。現在的模型更擅長早期開發階段,比如原型設計,而不是維護成熟代碼庫。所以AI在從0到1時更有效,從1到100還有差距,但這可能會很快改變。
現在是AI的MS-DOS時刻:全面暴露模型能力是關鍵,未來的交互界面會成倍增加
主持人: 未來幾年用戶界面會怎么變化?聊天框似乎成了主流界面范式,但感覺會有更好的東西出現。
Dylan:直覺上,我們現在像是AI的MS-DOS時代。十年后,大家會說:“天哪,我們當時只有個聊天框?”如何向用戶展示模型的全部可能性是個難題。
像MidJourney在Discord上讓用戶看到別人的創作,激發靈感。Meta的AI應用也有類似效果,盡管隱私問題引發爭議。如何暴露模型能力還有很多未解問題,未來界面會更情境化,融入不同應用,會有很多新交互方式。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層面需要思考。
此外,我們還將擁有許多新的交互界面。未來的界面不僅僅是你的手機、筆記本電腦和平板電腦,而是會擴展到眼鏡等設備。我們會看到更多不同類型的顯示設備融入生活中,交互界面會成倍增加。AI將融入所有這些情境,這對設計來說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挑戰:如何協調所有這些,保持一致性,并能滿足用戶在廣泛場景中的期望。
設計師思維對研究開發大有幫助
主持人: 哇,觀眾中有很多人是研究者。我知道你們在Figma內部也做過研究,開發自己的模型。設計在研究中扮演什么角色?你們做過的研究工作中,設計如何讓模型更好、更高效?
Dylan:我認為,很多研究者在學術環境中受訓,習慣于將問題抽象化,思考非常通用的解決方案。如果是純數學研究,這種方法絕對沒問題。但如果做的是應用研究,比如AI,我認為像設計師一樣思考,或者與設計師合作會很有幫助。我們發現,將設計師嵌入研究團隊非常關鍵,因為我們致力于開發更好的AI設計工具。
研究者需要了解設計師的直覺,沒有密切合作是行不通的。你可能會說:“這很好,但你們是為設計師開發的。”我的回應是,設計師的思維方式是面向用戶的,可能是廣泛用戶,也可能是特定用戶。這些用戶有問題需要解決,這種思維方式在研究中非常有用。
此外,定性研究需要與深入的AI研究結合。你通過定性方法越能挖掘用戶實際想做的事、他們的感知和思維,你就越能取得進展。
所以,我對有研究背景的人的建議是:走出去,和用戶交流,你會學到很多,這會讓你更快前進。設計師學到的一些方法和工具可能對你也很有用。
未來:人人都會參與設計,設計師將擔任更重要的角色
主持人: 就像Steve Jobs那句名言:設計不僅是外觀,更是功能。當你在開發模型和做研究時,你在定義“它如何工作”,這是設計師的核心職能,但外界可能不太理解。你認為未來十年設計師的角色會如何變化?設計和開發似乎越來越接近,研究中也有設計的參與,你覺得這個角色會怎樣演變?
Dylan:我對這點很興奮。我認為未來設計師的影響力會更大,設計的價值會持續上升。你提到對設計師創始人的號召,體現了這一點。你說設計師需要成為創始人,站出來創立公司。
回顧過去,有Brian Chesky、Linear的Ki等很多成功的創始人。現在設計師創始人的數量會成倍增加,擔任重要領導角色(比如產品經理)的設計師也會越來越多。
總體來說,公司會將設計師視為專家,就像現在公司里最好的作家或編輯。每個人都有文字處理器可以寫作,但設計師可能是解決問題的專家,擅長探索“想法迷宮”,找到方向并構建系統。不過,公司里幾乎每個人都會參與設計過程,所以需要很多策劃和領導,設計師必須站出來。
主持人: 我很好奇你們在Figma內部如何使用AI?有什么特別有趣的方式?
Dylan:我不能透露全部,因為有些是即將發布的產品。但有一點可以說,在研究中嵌入設計師非常重要,尤其是在模型評估(evals)方面。當你開發模型或研究想法時,好的評估至關重要。通常是研究者負責評估,但我認為這對我們來說不是最佳模式。設計師和產品人員應該參與評估,因為他們比工程師和研究者更了解終端用戶。所以在設計模型時,評估變得越來越重要。
AI男友、女友會對社會有害
主持人: 如果你現在20多歲,你會專注于哪些技能或工具來在這個新的AI世界中取得成功?
Dylan:這個問題假設你需要做和過去不同的事情,這可能沒錯。但我想說,過去那些幫助你深入思考、解決問題、廣泛學習并建立思維連接的方法仍然很重要。深入探索你好奇的領域,體驗世界,與人建立聯系,這些都是核心。如果你只和AI模型交流整天,可能會給你一種社交連接感,但我強烈建議不要這樣做。我甚至認為,AI“男友”或“女友”如果被開發出來并廣泛存在,會對社會有害。這是個需要廣泛討論的社會問題。
有趣的是,如何做對的事情?
主持人: 在開放提問前,我想問,在Figma的發展歷史中,哪個時期對你來說最有趣?
Dylan:可能大家期待的答案,但確實是現在。我們有無數可能性,身邊是最聰明的人。我愛我的團隊,愛我們面對的問題。有些公司發展到一定階段就沒新想法了,但我們現在想法越來越多,用戶對我們的期望也越來越多。關鍵是如何做對的事情,這是個有趣又好玩的位置。
Cursor不是Figma的競對
觀眾1:我是創始人、產品工程師、獨狼工程師,最近開始用Cursor處理編碼和設計,甚至到像素級細節。你覺得Cursor會成為Figma的競爭對手嗎?另外,我最近發現一個叫Penpot的工具,通過開源和自托管給開發者更多控制。你覺得Figma應該更開放、更對開發者友好,以跟上工程師轉型為產品工程師以及獨狼創業者用Cursor創建產品的趨勢嗎?
Dylan:好問題。我剛在后臺見到了Michael,很高興。關于AI生成,生成后的問題是如何讓它更好。有人喜歡通過寫代碼、在瀏覽器中調整,結構化思考;有人更喜歡自由形式。我們用Make試圖支持視覺優先的方式,你仍然可以拿到代碼。我不認為Cursor是競爭對手。
我們剛推出MCP服務器,就是為了讓設計更快導入Cursor、Windsurf和其他VS Code工具。所以會有新的工作流程。設計是差異化因素,第一次生成可能不是最好的結果,所以要再往前想一步。關于開源,我們今天宣布收購了開源項目Payload CMS,我很期待我們能如何支持開源。
為什么畢業后放棄了游戲設計,生命在于探索、學習和分享
觀眾2:嗨,Dylan,我是Charlie Fearborn,舊金山一家初創公司的游戲設計師,去年從南加州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游戲設計專業畢業。聽到Figma的游戲根源很酷。你和Evan放棄了游戲,但Evan也很深入游戲設計。這是個艱難的行業。你有什么個人感悟?生命的意義是什么?
Dylan:游戲行業很難,但你做這個很棒。生命的意義?我覺得是探索意識,盡可能多學習,與他人分享愛,確保自己和周圍的人感到充實和快樂。可以在小范圍內做,比如社區,也可以在大范圍內做。只要忠于內心價值觀,你就過著充實的生活。
讓簡單的事保持簡單,讓復雜的事變可能
觀眾3: 嗨,Dylan,作為設計師,你有哪些特別喜歡并使用的設計原則,覺得其他公司或開發者常搞錯或忽視的?
Dylan:我在Figma常重復的一條原則是:讓簡單的事情保持簡單,讓復雜的事情成為可能。你想支持廣泛的功能,但如果犧牲了產品的易用性和直觀性,就搞砸了。得先從簡單的事情做起。
如何向天使投資人展示產品
觀眾4: 我是Michael,在哥倫比亞大學學HCI和計算機科學。假設你很尊敬一個創始人,終于拿到了企業合同,項目有一定進展。如何最禮貌地展示產品并請求他們做天使投資?
Dylan:我會通過郵件發送一個Loom視頻,這樣是異步的,方便他們抽空看。如果想引起興趣,共同聯系人會有幫助。但正如我之前說的,冷郵件也有效。期待你的郵件!
如何科學觀察用戶
觀眾5: 嗨,Dylan,你的鞋很好看!你提到通過觀察用戶行為來決定產品化。我之前用Figma做課堂幻燈片,后來Slides讓這更簡單;用鎖層做社交媒體圖形,Buzz又讓這更方便。你如何觀察用戶怎樣重新利用工具的?有什么結構來處理這些新興用例?
Dylan:需要結合多種信號:查看支持請求、定性訪談、觀察用戶工作、數據科學分析、社交媒體上的討論等。消化這些信號,建立直覺,測試假設。這是個藝術與科學的結合。
早期如何定義目標用戶:縮減野心,清晰定位
觀眾6: 感謝你的演講。你現在服務于各行各業的設計師。早期冷郵件時,你們如何定義目標用戶?是像今天這么廣泛,還是聚焦于某個行業?
Dylan:我們最初聚焦于數字產品的產品設計,尤其是關心設計的人群。說實話,比起廣泛市場,這更容易推廣。需要縮減野心,清晰定位。團隊的反饋讓我們聚焦,后來才擴展。
AI融入設計的倫理挑戰
觀眾7: 我的背景是計算機科學和傳統藝術,AI在后者還不那么流行。Figma如何應對AI和設計的倫理挑戰,如何將AI融入產品?
Dylan:倫理挑戰很多,比如推理過程是否耗能過高、模型是否會復現已有內容等。得明確要解決的問題。目前我們多用第三方模型,控制較少。未來做內部模型時,這些問題會更重要,需要認真面對。
未來交互:人們會把意識投射到AI上
觀眾8: 我是HCI研究員和設計創始人。思考AI交互界面時,我們常把AI擬人化,但它們是概率性的,不像傳統硬件能明確設計。你認為AI與人的交互是工具,還是有其他心智模型?
Dylan:要考慮現狀和未來趨勢。有些人持唯物主義觀點,認為意識來自物質;有些人持宗教觀點,認為意識來自靈魂。這兩種觀點沖突。我預測,越來越多的人會把意識投射到AI上,無論對錯。這會帶來復雜問題。對于HCI,這是個未充分探索的領域,我很期待你的研究。
主持人: 時間到了。感謝大家參加,祝你們在各自的道路上好運!謝謝,Dylan。
好了,文章到這里結束了。大家對于Figma有怎樣使用體驗呢?又是如何看待設計和開發之間的界限呢?留給評論區的大佬er們拍磚了。
輕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