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歲小孩哥當上CEO,22歲造獨角獸!少年幫扎堆輟學,集結硅谷創(chuàng)業(yè)
一群20歲出頭的年輕人,在硅谷掀起了一波AI創(chuàng)業(yè)風暴。
他們拋下名校光環(huán),甚至直接輟學,帶著夢想和激情殺入了如今的爆火AI賽道。

NYT一篇深度長文中以獨特視角,將那些與AI一起成長的年輕CEO們推到聚光燈下。
其中,有的人從MIT、斯坦福大學、喬治城大學選擇了輟學,有的人直接放棄學位。
在他們看來,「AI從不等人,晚一步可能就錯過了風口」。

00后輟學自創(chuàng)業(yè),不想錯過AI
2023年,喬治城大學二年級剛結束,Brendan Foody果斷輟學,沖到舊金山搞起了AI創(chuàng)業(yè)。
同年,就讀于MIT的Karun Kaushik,在宿舍開發(fā)出一款AI工具后,直接退學搬到了加州繼續(xù)追夢。
另一位放棄大學的Jaspar Carmichael-Jack,高中畢業(yè)后環(huán)球旅行,2022年靈光一閃也決定投身于AI。

從左至右依次為:Mercor首席執(zhí)行官Brendan Foody;Delve首席執(zhí)行官Karun Kaushik;Artisan首席執(zhí)行官Jaspar Carmichael-Jack
如今,22歲Foody、21歲Kaushik和23歲Carmichael-Jack,這三位「后浪們」都在舊金山經營著自己的AI創(chuàng)業(yè)公司,彼此辦公室的距離步行半小時就能串門。
他們不僅拉來了數百萬美金的融資,還招募了幾十號員工,懷揣著一鳴驚人的夢想。
這三位00后CEO們,都創(chuàng)辦了一家什么公司?
年入5000萬,AI面試官入駐OpenAI
2023年,22歲Foody與兩位高中好友Surya Midha、Adarsh Hiremath三人一同創(chuàng)辦了Mercor。
這是一家提供簡歷自動篩選,以及AI面試服務的業(yè)務。其商業(yè)模式是,向雇傭其候選人的AI公司收取中介費用。
一般來說,求職者在20分鐘完成一個AI面試后,平臺會自主評估其技能并創(chuàng)建個人資料。
隨后,Mercor會將他們與相關的全職、兼職或按小時計酬的職位進行匹配。

今年2月,他們成功拿到了1億美元融資,總融資金額超過1.32億美元,投資方有General Catalyst和Benchmark。
如今,公司估值達到20億美元,一個AI獨角獸就這樣誕生了。
目前,Mercor在舊金山和印度一共雇傭了150位員工,發(fā)展非常迅速。

其年化收入已達到5000萬美元,且月增長率保持在40%。據一位人士透露,OpenAI就是Mercor最大的客戶之一。
隨著公司規(guī)模擴大,Mercor正計劃搬進更大的辦公室。
另一位聯創(chuàng)Midha表示,自己身邊同齡人中彌漫著一種「極度的緊迫感」和「生存焦慮感」,因此大家一致認為現在就是創(chuàng)辦AI公司的最佳時機。
無獨有偶,Mercor的成功催生了更多的年輕創(chuàng)業(yè)者。
22歲的Rithika Kacham主修計算機和產品設計,在2024年從斯坦福大學大四輟學后,便加入了Mercor擔任Foody的行政助理。
僅僅幾個月后,她于今年5月創(chuàng)辦了自己的公司Verita AI,并聘請了專業(yè)人士,訓練AI模型更準確識別圖像。
Kacham回憶道,「這感覺就像一個AI的拐點。在斯坦福,幾乎我認識的每個人都在輟學創(chuàng)業(yè)」。
AI取代人類廣告,一夜成名
或許你沒聽說過Artisan這家公司,但一定看過這則廣告。
去年,舊金山隨處可見的宣傳牌上貼滿了「停止雇傭人類,雇傭AI銷售智能體Ava」的一則廣告,在全網掀起了熱議。

這家公司,便是由沒上大學的23歲Carmichael-Jack創(chuàng)辦。
一次成功的營銷,讓這家公司一夜成名。
Carmichael-Jack表示,大家對其感到震驚,是因為這句話深刻刺激了人們對AI取代人類的恐懼。
當ChatGPT問世時,我非常清楚這絕對是一場范式大轉變,我知道自己必須參與其中。
與此同時,Artisan成功吸引到了風投大佬的關注。如今,其AI銷售助手已幫公司籌集了超3500萬美元資金。

一個課外項目,拿到千萬融資
還有一個更為傳奇的創(chuàng)業(yè)故事。
2023年,兩位21歲MIT人工智能專業(yè)的學生Kaushik和Selin Kocalar,開發(fā)了一款AI工具——Delve。
最初,他們只是將其作為課外項目開發(fā),根本沒有創(chuàng)業(yè)的打算。

但是,一次舊金山之行,徹底改變了他們的計劃,兩人果斷輟學,創(chuàng)辦了Delve。
這是一家專為處理敏感數據的公司,提供自動化合規(guī)服務的初創(chuàng)。
如今,Delve目前擁有20位員工,融資金額達3530萬美元。
最近,Kaushik和已首席運營官Kocalar在舊金山SoMa社區(qū),為創(chuàng)業(yè)者們共同舉辦了一場活動。
Kocalar表示,我不考慮年齡。在今天這個時代,有AI的幫助,入行的門檻已經非常低了。
13歲小孩哥當CEO,年齡不設限
如果說00后創(chuàng)業(yè)還不夠震撼,那10后呢?
近來,風險投資公司Founders為高中生和大學生們舉辦了一場暑期項目,培育他們的創(chuàng)業(yè)想法。
18歲Mizan Rupan-Tompkins,便是其中的一員。他在圣何塞州立大學即將升讀二年級,主修計算機科學。
不過,他同樣計劃明年休學,開發(fā)一款AI驅動的設備,幫助無人值守的空中交通管制塔安全引導飛機著陸。
他個人創(chuàng)辦的Stratus AI,剛剛獲得了 Founders投資,金額大概在10萬-25萬美金之間。
Rupan-Tompkins激動表示,「技術發(fā)展太快了,我不能等到2028年畢業(yè)再創(chuàng)業(yè)。早點開始總比晚點好,以免錯過這波浪潮」。
前段時間,一位13歲的「小孩哥」下場創(chuàng)業(yè)被全網瘋轉。
在同齡人還在想著怎么玩的年紀,來自多倫多的Michael Goldstein,已經成了AI智能體初創(chuàng)公司FloweAI的創(chuàng)始人。

他手底下,還招募了頂尖大學生團隊,比如慕尼黑工業(yè)大學Vincent Adler等。
更令人震驚的是,他還為自己設定了一個小目標——每月創(chuàng)造1萬美元營收。
FloweAI成立的初衷,設計一款通用AI智能體,人們僅通過自然語言,即可完成各種任務。
今年6月,FloweAI正式上線,吸引了不少業(yè)內人士的關注。

今年2月,BBC一篇報道中,解鎖了另一位來自英國倫敦的創(chuàng)業(yè)神童。
年僅16歲Toby Brown放棄了GCSE考試,直奔硅谷全身心投入自己的開發(fā)AI平臺Beem。

如今,這家初創(chuàng)公司已經拿到了100萬美元的投資。
在內部,Beem被稱為「AI原生計算機」,能處理所有繁瑣事務,比如查找文件、管理日歷或郵件、還能聯網操作等。
它基于「主動情境感知」構建,意味著AI能學習個人的行為習慣和偏好,并適時提醒完成特定事項。
Toby表示,Beem的創(chuàng)意靈感源自ChatGPT,但它的獨特之處在于,通過持續(xù)學習進行個性化的輔助。

值得一提的是,Toby從小就對物理世界充滿了好奇,經常拆解手機、相機探索其內部結構。
他從7歲開始學習編程,并制作了一款乘法表數學游戲;10歲時,他組裝了人生第一臺電腦;13歲,他便加入了全球青少年客社區(qū)「Hack Club」,成為組織中最年輕的成員。
13歲、16歲、18歲這三位少年,他們都用實際行動都證明了一點:
在創(chuàng)造AI的下一個未來時,年齡從來都不是限制。
Z世代CEO殺瘋了
AI創(chuàng)業(yè)成了00后青春片場
如果說過去十年,AI賽道是巨頭的戰(zhàn)爭——OpenAI、谷歌、Meta等輪番登場。那現在,它正悄悄變成一場年輕人的豪賭。
IOI三金天才,正把代碼變成公司
早在高中時期,Scott Wu連獲三屆IOI金牌,是那種一眼看懂算法題的超級學霸。
他本科就讀于哈佛大學,畢業(yè)后短暫加入Quora,后在硅谷創(chuàng)辦了Lunchclub,憑借強大的匹配算法風靡一時。

2023年,Scott Wu決定再次創(chuàng)業(yè),他創(chuàng)立了Cognition AI,并且在一年后推出號稱「全球首位AI工程師」的產品Devin。

他不是在「做工具」,而是在重新定義「誰才算程序員」。
24歲,做出AI爆火編程神器
Michael Truell是那種典型的「YC速成派」。
從布朗大學畢業(yè)后,他很快進入Y Combinator孵化營,和朋友們一起做出了AI編程工具Cursor。
這款產品看起來像是VS Code,卻內置了能協同寫代碼的AI智能體,支持代碼生成、錯誤定位、自動補全、重構建議,甚至能讀懂工程上下文,直接修改多個文件。

在Copilot等大廠產品還在beta內測時,Cursor已經先一步鋪向了真正的工程實踐場景—Truell的策略很清晰:不是等技術成熟,而是用速度搶下用戶心智。
靠著這款產品,Cursor在短時間內完成兩輪融資,吸引了包括Index Ventures、YC、以及GitHub前CEO Nat Friedman等明星投資人。

對Michael Truell來說,寫代碼早就不是重點,把AI當成產品,才是游戲的開始。
21歲,哥大輟學全職造「作弊AI」
Roy Lee是這批創(chuàng)業(yè)少年里最「狠」的那種人——他連大學都沒讀完,就直接跳進了AI創(chuàng)業(yè)的深水區(qū)。
他創(chuàng)辦的Cluely,是一家專注于AI軟件工具的初創(chuàng),其核心指向「AI驅動的工作自動化」。

有人說他是「迷你版的Alexandr Wang」,也有人把他看作Y Combinator內部最激進的builder型選手。
Roy不喜歡社交媒體,更不喜歡講愿景。
他的pitch deck簡潔到幾乎只有代碼截圖和執(zhí)行計劃,卻依然拿到了第一筆融資。

「年輕不是標簽,而是成本優(yōu)勢」。——這句話在他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從MIT輟學到執(zhí)掌Meta超級智能,他只用了9年
Alexandr Wang出生于1997年,父母是從中國移民到美國的科學家。
他9歲拉小提琴,六年級開始參加全國數學競賽,初中就進了編程圈,是標準的天才履歷。
2016年,他19歲,在MIT學習期間創(chuàng)立了Scale AI,不久后被Y Combinator錄取,并在當年夏天退學,全職創(chuàng)業(yè)。

Scale最初是為自動駕駛標注數據的工具,后來逐步轉向企業(yè)級AI基礎設施服務。
短短幾年,客戶覆蓋了美國國防部、微軟、OpenAI,估值一度突破70億美元。
2025年,Meta以143億美元收購Scale AI近半股權,并邀請Alexandr Wang加入,擔任「超級智能實驗室」首席AI官。
他是Meta押注的核心棋子,也是最年輕的一位。

這群Z世代的CEO,大多來自大學宿舍、Y Combinator孵化器,習慣凌晨三點開會,也習慣邊打乒乓球邊找投資人。
他們把工作當作生活方式,也在用肉眼可見的速度,重塑AI創(chuàng)業(yè)的年齡門檻。
「19歲已經不算早了」。Greylock的投資人Saam Motamedi說。他最近接待的創(chuàng)業(yè)者,正是四位正在搞「秘密項目」的少年。

19歲輟學、組隊搞AI、搬進舊金山、對著投資人講「改變世界」——聽起來是不是很眼熟?
20年前,扎克伯格當年帶著Facebook闖入硅谷;如今,新一代少年CEO正在為AI上演同樣的劇情——
夜里打乒乓、白天跑融資,寫代碼、做產品、講愿景。
他們在同一座城市碰撞、競爭,也彼此加速。這不再是某個天才的孤膽傳奇,而是一整個「少年派」的集體上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