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波動”下的DeepSeek:東南亞機遇顯現,但觀望心態未解

幾個月前,當DeepSeek橫空出世、席卷全球時,曾引發行業歡呼雀躍。但數月過去,“DeepSeek熱潮已過”的聲音在國內外蔓延。關注其近期表現,或許能讓我們深入理解中國大語言模型(LLM)存在的機遇和挑戰。
月初,Semianalysis發布研究報告顯示,DeepSeek R1推出后,平臺流量份額曾達7.5%的峰值,此后一路下滑至3%;與2月相比,其官網流量下跌29%,而同期ChatGPT流量增長40.6%。
不過,在流量數據的表面波動背后另有一層圖景。據QuestMobile數據,截至5月,DeepSeek移動端月活躍用戶仍達1.69億(3月為1.94億),雖減少2500萬,但仍是用戶量最多的AI工具平臺,領先于字節跳動豆包、騰訊元寶等產品。
更關鍵的是,360集團創始人周鴻祎指出,DeepSeek官網流量下滑源于其未在C端流量上投入精力,創始人梁文鋒將精力始終放在AGI(通用人工智能)和底層大模型研發上,而非追求日活、融資等短期指標。
周鴻祎進一步解釋稱,DeepSeek的真正影響力體現在第三方生態中:在火山云、阿里云、騰訊云及英偉達云等平臺上,其大模型的使用流量持續高企。眾多國內企業(包括360的智能體基座模型)均基于DeepSeek改造,它更像“武器裝備供應商”,而非單純的C端產品,因此不能僅以官網流量評判其價值。
東南亞市場的機遇與挑戰
作為中國LLM出海的重要陣地,東南亞對DeepSeek的態度頗具代表性。
新加坡數碼發展及新聞部部長楊莉明(Josephine Teo)明確表示,新加坡歡迎像DeepSeek這樣的低成本模型,因為目前一些較小的國家和企業都在探尋如何從人工智能中獲益,同時又要避開高昂的費用。她說:“從降低成本的角度來看,像DeepSeek這樣的創新是非常受歡迎的。”
這一態度與DeepSeek的技術特性密切相關。今年早些時候,DeepSeek曾引發美國金融市場萬億美元拋售潮,它證明了性能與尖端模型相當、訓練資源大幅減少的可能性,即便美國科技巨頭已從波動中復蘇,微軟、亞馬遜等仍在重新評估數據中心支出。對資源有限的東南亞而言,高性價比模型無疑具有吸引力。
楊莉明澄清,新加坡并未在本國人工智能發展計劃中使用DeepSeek技術,但她指出,新技術順應全球需求是一種更廣泛的趨勢,而DeepSeek正是趨勢的一部分。
楊莉明還強調:“那些主要基于西方語料庫、或許主要以英語訓練的大型語言模型,在東南亞語境下使用會遇到困難。”畢竟,僅以英語訓練的人工智能無法滿足新加坡以及周邊國家的需求,要知道東南亞地區有著數百種不同語言。
在楊莉明看來,中國為人工智能的應用提供了范例。她表示:“我們注意到,中國的產業基礎廣泛且深厚,其人工智能的應用值得關注和借鑒。”
融資暴跌下的殘酷現實
無論如何,DeepSeek在東南亞的發展始終受限于當地AI市場整體環境的制約,這既是DeepSeek全球困局的縮影,也是中國AI大模型出海所面臨的共同問題。
美國CNBC援引Tracxn數據顯示,2022至2024年間,流入東南亞科技公司的風險投資驟降79%,行業前景被看淡。AC風投管理合伙人Helen Wong雖說已見復蘇跡象,優秀公司仍能融資,但行業討論中有很濃的危機感。他認為,從全球角度看東南亞AI發展明顯滯后,亟需追趕成熟市場。
在嚴寒大環境下,投資者態度更顯謹慎:
Ryze Labs管理合伙人Matthew Graham認為,高度差異化的構想有機會成長為十億美元企業,但當地LLM需擺脫“跟風模仿”的局限;
Granite Asia高級管理合伙人符績勛指出,東南亞對新技術接納滯后,但DeepSeek為當地開發更多AI應用提供了可能,不過其投資仍需等待人才與市場接受度的交匯點;他同時警示,傳統企業正被自身模式拖累,面臨原生AI企業的顛覆風險,面對AI,傳統企業正變得越來越傳統;
淡馬錫孫仁勇則強調,技術成本下降后,投資應聚焦“瓶頸問題”(如智能體所需的容器化、持久內存等基礎能力),解決這類獨特瓶頸的企業才是投資重點。
雖然投資人的觀點只是一家之見,但對于想進入東南亞的中國AI及其他科技企業而言,值得參考。
中國LLM出海的集體探索
盡管有政策歡迎和技術潛力,到目前為止,DeepSeek在東南亞的滲透仍然有限。只有馬來西亞完成DeepSeek全國性部署(基于華為昇騰的主權AI生態),其他國家的市場仍然緊閉。分析師早在2月就指出,DeepSeek服務不成熟、安全與法律顧慮未解決,到了今天,這些問題仍在制約DeepSeek發展。
從競爭格局看,ChatGPT、谷歌Gemini等大模型才是東南亞市場主導者。2025年6月數據顯示,ChatGPT在生成式AI領域全球流量份額達78.9%,而DeepSeek在東南亞僅占27%。
中國其他LLM的出海也處于“試水”階段:豆包未推出東南亞專屬版本,但支持印尼語、馬來語等主要語言;Kimi未大規模投放本地化產品,僅以語言能力支持當地營銷活動。
此外,DeepSeek在國內的熱度回落也折射出共性問題:同類產品過多、同質化嚴重,熱潮后回歸常態符合。這一現象啟示所有企業,中國LLM出海不能僅靠“新鮮感”,需在本地化、場景深耕上形成差異化優勢。
總結來看,DeepSeek的流量波動與其說是“熱潮褪去”,不如說是從“爆發期”進入“沉淀期”,它的價值更多體現在底層技術輸出,而非C端流量數字。同時雖然DeepSeek熱度回落,但它仍是中國AI市場的重要力量,至于未來DeepSeek能在國際市場(包括“家門口”的東南亞市場)走多遠,可能還需仰賴國家整體軟硬實力的提升。(小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