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度使用ChatGPT可導致腦損傷

GoUpSec點評:生成式人工智能已經永久性地污染了人類的在線數字資產,如果說這是一次偉大工業革命的“必要代價”,那么,過于依賴人工智能導致的對人類(尤其是青少年)大腦和認知思辨能力的損傷,則是比“食品安全”、“網絡安全”和“氣候安全”更加嚴重但又鮮為人知的威脅。麻省理工的“吹哨”研究,為我們探索合理發展和應用人工智能技術提供了一個新的風險視角。
在AI狂飆突進的今天,一個根本問題被重新擺上臺面:使用ChatGPT究竟是在“解放生產力”,還是在“摧毀思維力”?
麻省理工媒體實驗室(MIT Media Lab)最近發布了一項引發爭議的研究。他們動用了高密度腦電波EEG技術,對使用ChatGPT寫作的用戶進行了實證追蹤。這是全球首份通過大腦掃描評估大語言模型(LLM)對人類認知影響的公開論文。
結果很不樂觀。
實驗怎么做的?
MIT研究團隊以54名18到39歲的波士頓年輕人為樣本,將其分成三組,要求他們完成多輪SAT風格的英文寫作任務。三組人分別使用:
- ChatGPT
- Google搜索引擎
- 純靠大腦(無任何工具)
每篇寫作時間為20分鐘,腦電圖實時記錄大腦32個區域的活動頻率,包括α、θ、δ等波段,這些波段直接關聯創造力、語義處理和工作記憶等能力。
ChatGPT組的“腦力滑坡”

相比其他兩組,使用ChatGPT的被試展現出顯著的“認知萎縮”跡象:
- EEG數據顯示:神經活動明顯下降,尤其是在控制力(executive control)和注意力激活上;
- 行為層面:很多用戶在第三篇寫作中幾乎放棄思考,直接“全交給ChatGPT”;
- 語言層面:生成內容高度同質化,重復使用相似句式和結構;
- 記憶測試:高達83%的參與者無法回憶起自己寫過的內容。
兩位英語老師在評閱過程中也直言:“這些作文雖然語法通順,但毫無靈魂。”
腦力組和搜索組反而表現更好
相較之下,那些靠大腦獨立完成寫作的參與者展現出最強的腦神經連接密度,尤其是在與語義加工和深層次創造有關的波段。
更有趣的是:搜索組也表現出較高的腦活躍度。說明“通過搜索加工信息”仍然刺激了思維,和“直接讓AI寫出來”是完全不同的認知過程。
AI用法決定是“腦損傷”還是“思維倍增器”
MIT還設置了一個交叉測試:
- 讓ChatGPT組在最后一輪不用AI重寫自己的作文;
- 讓腦力組改用ChatGPT優化他們之前的寫作。
結果一目了然:
- ChatGPT組腦電波更低、內容記憶幾乎消失;
- 腦力組反而在使用AI優化時展現出更高的神經活動。
這表明,AI并非洪水猛獸,只要使用得當,AI不僅不會損傷認知能力,還能成為“思維倍增器”。例如用于“提升已有思考”的過程,可以增強大腦的認知連接。但如果AI被當作“代替思考”的工具,后果將是思維退化。
青少年使用AI風險更高
MIT研究負責人Nataliya Kosmyna明確表示,她之所以不等到論文通過同行評審就提前公布數據,是因為“ChatGPT進校園”這事已箭在弦上。
“我擔心再過六個月,就會有哪位政策制定者宣布搞‘GPT幼兒園’,那簡直是認知災難。”
——Nataliya Kosmyna
她強調:青少年和兒童的大腦仍處于高塑性階段,長期依賴AI生成內容,可能導致神經連接退化,長期損害批判性思維和獨立學習能力。
兒童精神科醫生Zishan Khan也從臨床角度發出警告:
“LLM的過度依賴,正在削弱年輕人大腦中原本可以用于記憶、聯想和抗壓的神經通道。”
這些神經回路一旦長時間未被使用,就會退化,而孩子未來在面臨復雜問題時,或將失去思考和解決的能力。
AI會損傷程序員的大腦嗎?
除了寫作,編碼、藝術創作領域的生成式AI工具對人腦的影響也不樂觀。MIT團隊正在進行另一項研究:“程序員在AI輔助下的腦神經活動”,目前研究結果比寫作更糟糕。他們發現,大量使用AI輔助編碼,雖短期效率上升,但長期可能導致解決問題能力和代碼結構思維能力下降。
這對很多正考慮用AI“替代初級程序員”的企業來說,值得深思。
諷刺一幕:研究發布后被網友用LLM總結……
更諷刺的是:這篇呼吁人類不要過于依賴LLM的研究,被大量網友直接喂給ChatGPT進行總結。Kosmyna早有預料,甚至特意在論文中放了“語言陷阱”——指示模型只看某一張表格,結果大量AI總結失真,甚至臆造了模型版本(GPT-4o),論文中根本沒提。
參考鏈接:
https://www.media.mit.edu/publications/your-brain-on-chatg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