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假期,“本地游、周邊游”成為了出行重點,本地打車需求也將隨之迎來高峰。一眾網約車平臺也陸續推出運力保障措施來滿足假日出行需求。
9月26日,T3出行對外宣布,正式進駐“微信-服務-交通出行”板塊。微信在“九宮格”限時給T3出行單開了一級菜單入口,并對南京、成都、武漢等全國96座已開通運營城市的用戶開放。
作為網約車行業“新貴”,T3出行于2021年10月宣布完成77億元的A輪融資,刷新了2018年以來國內網約車行業最大額度的單筆融資紀錄。而在出資企業中,除了一汽、東風、長安等老牌車企外,還有阿里巴巴與騰訊的身影。
有分析稱,在此次合作中,T3出行能獲得如此重要的流量入口,一是因為騰訊本身就在不斷加碼出行領域,T3出行的入駐有益于騰訊出行生態的完善;二是基于騰訊的投資方立場,況且微信也可以借助此次合作實現更多元的用戶轉化。
T3出行攜手騰訊,共贏的選擇
今年以來,網約車行業風波不斷。此次T3出行與騰訊的合作,是新一輪格局變動中值得關注的一個動作。
對騰訊而言,這不是其第一次在微信中接入第三方網約車平臺,也并非第一次與T3出行合作。
微信在2020年時就在“服務”頁面新增了“出行服務”功能,在今年7月進一步推出了聚合打車功能,一次性接入了T3出行、曹操出行、陽光出行在內的數個平臺。而此次在服務頁面一級菜單欄,為T3出行設置限時入口則可視為兩者合作的進一步深化。


圖源@微信截圖
當下,網約車行業有自營和聚合兩種模式。自營模式,顧名思義,即企業自行招募、管理司機和車輛。而所謂聚合模式,指的是本身不從事客運服務,通過搭建平臺接入其他網約車服務商,分發流量,進而為用戶提供打車服務。
可以看到,聚合模式屬于輕資產運營,風險可控,投入可控,通過平臺能力即可發揮流量優勢,聚合多個打車平臺,起步輕松,即使失敗了對主營業務也并無太大影響。
騰訊出行走的就是這條路子。其官方曾公開表示:“不下場做網約車運力,而是基于微信生態,以開放的產品形態接入合規的網約車平臺,幫助行業更高效地連接用戶。”此外,高德打車、百度打車、華為Petal都采用了類似的聚合模式。
就騰訊來說,與T3出行這樣的平臺合作,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完善自身的生態布局,縮減運營方面的支出成本,更好地滿足平臺用戶的日常需求,增強用戶粘性,另一方面,能在一定程度上豐富與打車相關的地圖、導航等服務的使用場景,為這些自有業務提供增益。
就T3出行來說,接入微信相當于平添一個龐大的流量入口,將打車服務覆蓋到更廣大的用戶群體。值得關注的是,就在9月初,T3出行已經與華為Petal出行達成了合作,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T3出行又完成了與騰訊出行的深度生態融合。
這種借力兩大流量巨頭快速擴張的態勢,昭示了其對于網約車市場份額的野心。正如T3出行CEO崔大勇在今年的一封全員信中所宣布的,“未來三年之內,我們的目標希望能夠達到超過30%的市占率”。如今,T3出行距離這個目標無疑更進了幾步。
運力合規性成為競爭核心
有業內專家分析,除了用戶的相互轉化之外,騰訊與T3出行的合作背后,更關鍵的要素在于,運力的合規性已經成為網約車市場競爭中的先決命題。
滴滴出行的前車之鑒猶在眼前:未經審核赴美上市,在相關的網絡安全審查中,因嚴重違法違規收集使用用戶的個人信息等原因被下架,期間經歷了從上市到退市的匆匆之旅,并收到了高達80.26億元的罰單。盡管目前滴滴的市場占有率仍處于龍頭位置,但下架狀態如果持續下去,用戶流失風險會愈加明顯。
而且就在今年8月,交通運輸相關部門對11家網約車平臺進行了提醒式約談。在約談中,首次提出:聚合平臺要確保接入的網約車平臺符合有關規定,督促接入的網約車平臺公司加強車輛和人員管理。出現安全事件時,聚合平臺公司要依法履行先行賠付責任,并和涉事網約車平臺公司共同做好事故處理工作。
監管趨嚴的壓力下,加之用戶對信息安全的日益重視,網約車行業的發展模式已經不能走早年的低門檻接入、無序化擴張的路子,燒錢模式行不通后,市場逐漸轉化為以“安全合規”為導向的經營模式。今年以來,在多次整改和約談后,網約車市場在“合規運營”方面有了明顯改善。
8月相關數據顯示,在訂單量前10名的平臺中,按訂單合規率從高到低排列,位居前三的分別是如祺出行、享道出行、T3出行,訂單合規率分別為94.4%、91.7%,84.6%。

8月份網約車行業運行基本情況截圖@網約車監管信息交互平臺
在8月末舉辦的第八屆中國廣州國際投資年會上,崔大勇在專訪中透露,T3出行專門成立了數據安全管理委員會,他作為首席執行官是第一責任人。如果過不了內部審核,APP新版本就不能上線。
此外,相較于傳統的手機接單模式,T3出行啟用了創新性的車聯網接單系統。“我們每60秒進行一次人臉識別,司機全程不能用手機,接單也是用車聯網接單,駕駛過程中疲勞駕駛、抽煙、接打電話能立刻發現,在安全事件發生時,系統可進行閃燈、鳴笛或限制再次啟動。”
綜上可見,T3出行之所以能先后達成與華為、騰訊兩大平臺的合作,就在于其在數據安全和合規性方面建立了一套自己的運行準則,這對聚合平臺來說就是出行服務生態中不可忽視的合規性運力。
滴滴“退場”后的暗流洶涌
自2021年滴滴下架后,網約車市場的“刀光劍影”不減反增。此前,滴滴的市場占有率可以說一騎絕塵,其他網約車平臺難以望其項背。而“老大”的退場反而激活了“一池春水”,其中美團打車反應最為迅疾。
版本更新記錄停滯于2019年的美團打車App,不僅在短短幾天內重新上架,還開始加速“鋪攤子”——兩個月時間布局近200座城市,同時以加大優惠力度的方式努力實現拉新。
到了今年上半年,受疫情影響,網約車市場訂單總量增速放緩,卻并沒有影響業內對于行業新格局的期待。加之滴滴系App仍舊處于整改下架的窗口期,有更多玩家開始加碼出行市場。在此背景下,騰訊和華為的入場加注就更為引人矚目。兩者不約而同選擇了輕資產形式的聚合打車模式。
騰訊于7月在微信的出行服務中推出聚合打車功能,幾乎在同一時間,華為面向眾測用戶推出了“Petal出行”快應用。由于Petal出行是基于鴻蒙系統推出的打車服務,因此該應用無需下載安裝,可在華為手機上直接調用。目前華為應用市場數據顯示,Petal出行打開次數已超過437萬次。

截圖@華為應用市場
至于華為入場的動機,各方猜測也是眾說紛紜。除了搶占網約車市場份額外,主要集中于以下理由:
其一,和騰訊一樣,為自身的地圖(Petal Maps花瓣地圖)相關業務豐富使用場景,畢竟花瓣地圖是華為志在打造的全場景智慧生活戰略中的基礎設施。
其二,盡管華為一直堅持“不造車”宣言,但和車企合作的共創車型也一直在持續推進,不排除之后自己下場造車的可能。在網約車業務上的提前落子有助于實現在出行領域的更多布局。
其三,做網約車業務自然會有做Robotaxi的考慮。通過Robotaxi業務的落地,可以得到更多自動駕駛路測數據,來加速自身智駕相關的研發和算法迭代,有益于華為智能汽車業務的推進。
一個是社交巨頭,一個是通信巨頭,騰訊和華為的加注讓人對網約車行業的后續發展充滿想象。
據網約車監管信息交互平臺統計,截至2022年8月31日,全國共有282家網約車平臺公司取得網約車平臺經營許可,環比增加3家;各地共發放網約車駕駛員證471.4萬本、車輛運輸證193.9萬本,環比分別增長2.5%、3.0%。網約車監管信息交互平臺8月份共收到訂單信息7.03億單,環比上升1.1%。
由此看來,網約車市場仍有相當大的潛力空間。這江湖熱鬧非常,又帶著變幻莫測的底色。
來自“十一”假期的考驗
今年國慶假期是多方勢力角逐的一個重要節點,運力爭奪漸趨白熱化。
比如,哈嘍出行預計將投入千萬元級別的訂單補貼和防疫補貼等,用以激勵車主接單意愿,保障用戶出行需求;美團打車在上海、北京、廣州、深圳等城市,推出了免傭卡、節日專屬滿單獎、高峰獎勵等一系列專屬激勵活動……
在需求預測方面,哈啰打車的調查數據顯示,今年國慶假日期間網約車單量將迎來年內高峰,發單峰值較剛過去的中秋節有望增長65%。
在市民常態出行及出游客流疊加影響下,“十一”期間可能會出現多個出行需求高峰,其中,9月30日午后將逐漸進入出行需求旺盛期,而10月1日當天可能會產生整個假期中最難打車的時段。交通場站、購物消費、旅行休閑將成為TOP3熱門的出行需求場景。
“十一”期間,往年的“打車難”困境是否會在今年復現?哪些網約車平臺又會異軍突起?約車用戶體驗到底如何?很快就將揭開謎底。
參考鏈接: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5042235274529761??
??http://auto.cztv.com/news/story_338281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