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卓偉:新時代下央企內部雙創平臺之探索與實踐|V課堂第105期
第105期【智造+V課堂】“制造業雙創”主題月第二期,邀請中材科技(蘇州)有限公司技術創新中心主任袁卓偉,袁總從順應創新2.0時代用戶創新、開放創新、協同創新、大眾創新趨勢的“眾創空間”角度深度分享“新時代下央企內部雙創平臺之探索與實踐”。
一、分享嘉賓
嘉賓介紹
- 1980年出生,2006年畢業,河海大學本科,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碩士畢業,同濟大學MBA在讀。
- 2008年-至今就職于中材科技(蘇州)有限公司,任職總經理助理、技術創新中心主任、新材料·智能化眾創空間負責人。
- 曾從事數值模擬仿真分析、產品結構設計、產品認證、質量管理、市場營銷、事業部管理等方面工作,現重點負責公司技術創新、成果孵化及眾創空間孵化平臺創新運營工作。
二、演講主題
《新時代下央企內部雙創平臺之探索與實踐》
三、分享大綱
1. 公司概況。
2. 雙創平臺建設的背景。
3. 眾創空間建設理念。
4. 眾創空間運營模式。
5. 眾創空間發展規劃。
6. 就業狀態下的職業者思考。
四、原文實錄
原文實錄context:
首先,非常榮幸能與大家在制造業“雙創主題月”第二期就雙創話題進行交流,不當之處還請各位前輩、同仁朋友們不吝賜教。今晚與大家分享的主題是“新時代下央企內部雙創平臺之探索與實踐”。眾所周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在2014年夏季達沃斯論壇上率先提出的。那么對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這八個字的認識,每個人都會有不一樣的理解和領悟。理論上講,一般認為,創業是指一個人發現和捕捉機會并由此創造出新產品或服務的過程,主要標志和特征是創建新企業或新的組織。美國管理學家德魯克認為,創新是賦予資源以新的創造財富能力的行為,分為技術創新和社會創新。
我們每個人都屬于“大眾”這個概念中的一個單體,如果按照這個邏輯往下推演的話,是不是號召我們每個人都去創辦一個企業或者一個組織,這顯然不是。而實際上“創業”不僅僅局限于創辦新企業的活動,在現有企業、平臺上的“創新”本質上也是“創業”的一種行為。所以,我們作為“大眾”中的一個個體,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潮下,我們自己應該做點什么,接下來,我將從6個方面包括公司概況、項目背景、建設理念、運營模式、發展規劃、三點個人的思考這六個方面和大家一起分享在我們企業內搭建雙創平臺的探索與實踐。
第一部分,公司簡介
首先簡單介紹一下公司情況,以便大家有個基本概念。中材科技(蘇州)有限公司位于蘇州工業園區長陽街68號,由國資委直屬中央企業中國建材集團旗下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資設立,屬于中國建材集團的四級公司。對于中國建材集團,我想有些朋友還不是太了解,我再做個簡述。中國建材集團有限公司是中國建筑材料集團有限公司與中國中材集團有限公司重組而成的中央企業。集科研、制造、流通為一體,中國最大、世界領先的綜合性建材產業世界五百強企業,擁有15家上市公司,其中海外上市公司2家。2017年銷售收入超過3000億,其中在水泥熟料、商品混凝土、石膏板、玻璃纖維、風電葉片、國際水泥工程均屬于世界第一。科研條件也是實力雄厚,這一組數字“11、18、26、33、9000、38000”分別代表11個國家實驗室和技術中心,18個標委會,26家國家級科研設計院所,33個國家行業質檢中心,9000項專利,38000名科技研發人員;中國建材集團已經開啟了從“卓越”到“偉大”的新時代征程,集團戰略愿景是致力于成為世界一流的綜合性建材產業集團;戰略定位是行業整合的領軍者、產業升級的創新者、國際產能合作的開拓者;業務領域重點打造的6大平臺:基礎建材平臺、國際產能合作平臺、三新產業發展平臺、國家級材料科研平臺、國家級礦山資源平臺、金融投資運營平臺。
?? 
我們的母公司中材科技股份是2001年以南京玻璃纖維研究設計院、北京玻璃鋼研究設計院、蘇州非金屬礦工業設計研究院三個國家級科研院所為基礎改制設立,2006年深交所上市,股票代碼:002080,市值近200億,2017年營業收入超過100億;股份公司在纖維復合材料領域,創造了多個第一,是“中國第一塊玻璃鋼/復合材料誕生地”;“中國萬噸級玻璃纖維池窯拉絲成套技術發源地”;擁有三個國家工程中心、國家標準化委員會、兩個行業質檢中心、聯合國中國非礦發展中心、特種纖維復合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在科研成就方面,自成立以來已獲得1個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多個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 
科研創新發展的同時,成果孵化業績也快速飛升:以南京玻璃纖維研究設計院池窯拉絲技術孵化出的玻璃纖維,目前中國排名第二、全球第五,第二項以南京玻璃纖維研究設計院的技術培育孵化的鋰電池隔膜已進入大規模產業化階段,產能也將步入中國前列;以北京玻璃鋼研究設計院培育孵化的風機葉片中國排名第一,當然除了三大主導產業外,還有很多產業及科研項目正在發展壯大之中,包括汽車復合材料、高壓復合氣瓶等。這些都表明中材科技不僅在技術創新上實力雄厚,在孵化科技成果方面經驗也是非常豐富。
?? 
那么,再回到我們中材科技(蘇州)有限公司,中材科技(蘇州)有限公司是2004年就在蘇州工業園區成立,現注冊資本2.7億元,公司以技術創新、成果孵化為先導,致力于新材料領域基礎性、關鍵性技術研究,建立創新平臺,培育孵化成果,發展信息化智能化技術。公司目前在蘇州、泰安兩地分別建設了兩個不同類型的創新中心、孵化平臺,且有擁有多個控股、參股及基金公司,公司發展愿景:建設成為國內知名的新材料研發中心、產業創新生態系統、信息化智能化運營商。
第二部分,新材料智能化眾創空間背景
?? 
2017年8月開始籌建中材科技新材料·智能化眾創空間項目,11月底完成項目建設工作,項目建設內容包括眾創空間戰略定位、孵化項目方向、運營團隊、激勵機制、資金來源、創業導師、基礎裝修、服務功能與特色優勢、首批入駐項目或公司等,于2017年12月19日在蘇州隆重召開啟動大會。眾創空間地址位于蘇州工業園區長陽街68號,院內面積約100畝,規劃的眾創空間辦公空間面積約2000多平方米,有便捷的交通、停車、用餐、實驗平臺、路演沙龍、會議、培訓、金融等設施與服務一應俱全。
?? 
為何要建設這個項目,我們的思考過程也一并分享一下:
第一點,歷史與現實的交匯。2004年,中材科技(蘇州)有限公司在蘇州工業園區注冊成立;2007年,中材科技(蘇州)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注冊成立;2016年,蘇州公司原氣瓶產業實施戰略轉移;2017年,蘇州公司吸收合并技術研究院資產和業務,正式開啟技術創新、成果孵化新篇章!因此,從歷史的發展可以看出,我們是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后發展的雙創平臺。
第二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母公司在蘇州公司原產業轉移后,對蘇州公司戰略定位調整為與其他三家院所一起致力于構建科研體系,孵化產業公司。與其他兄弟單位相比,傳統方式的科研和孵化,明顯不是我們的優勢,因此,蘇州公司通過幾個月的調研,深度思考、整理,初步確定了公司十三五戰略定位:創新體制機制,搭建孵化平臺,孵化科技成果。
第三點,集團大力支持雙創事業的發展。作為“混合所有制“雙試點”的中國建材集團”,一直在不同層面大力推進雙創工作,不管是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等都在積極探索之中。
?? 
第四點,政策指引,是指《國家科技企業孵化器“十三五”發展規劃》政策指引。a.支持科研院所、大型集團企業、上市公司、境外投資機構投資眾創空間;b.鼓勵國有企業孵化器創新體制機制,探索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推進實施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和職業經理人制;c.支持各類科技企業開展內部創業、衍生創業,鼓勵內生孵化;鼓勵有條件的孵化器成為專業化創業孵化服務提供商,形成集團連鎖孵化;d.加強孵化器與行業龍頭企業的對接,圍繞大企業主營業務方向和產業創新需求,促進在孵企業與大企業不同層面的緊密合作,實現雙方共贏;
第五點,就是蘇州的政策指引,我們地處創新之城非凡園區,創新創業氛圍相當濃厚,政府一直在積極出臺相關鼓勵政策,積極支持、扶持不同性質的企業推進雙創平臺建設,這些細則都在積極的支持、扶持不同性質的企業,推進雙創平臺的建設。這些政策包括《蘇州市關于實施創客天堂行動發展眾創空間的若干政策意見》;《蘇州市眾創空間管理實施細則(試行)》;《蘇州工業園區關于發展眾創空間推動大眾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蘇州工業園區關于發展眾創空間推動大眾創新創業的實施意見》;關于《蘇州工業園區關于發展眾創空間推動大眾創新創業的實施意見》的操作細則(2017年)。
基于以上5個方面的調研和考慮,孵化方向結合“兩化融合戰略”、蘇州園區正在打造的人工智能產業、自身新材料產業背景以及公司擁有的信息化公司等資源,我們確定了新材料+智能化領域的眾創空間平臺建設方向。
第三部分,建設怎樣的眾創空間以及它的突破和創新
首先識別第一個方面的問題,就是當前孵化器存在的八大痛點,直接引用了北師大顏振軍教授的調研分析結果。目前孵化器存在8個方面的痛點,主要是利益機制的缺陷,結構模式單一,過載體化,人力資源缺乏,眾創空間盈利難,服務資源缺乏,行業整合不足,謀化不足,當然這是對孵化器提出了八大痛點,實際上對于眾創空間也確實存在這樣的問題。
?? 
第二方面,我們識別了科技成果向生產力轉化不暢的原因。統計表明,我國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率不足20%,而發達國家則超過70%,歸集于三方面原因,包括信息不對稱、目標導向存異、激勵機制不力。
?? 
- 信息不夠對稱是指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間一般存在 “能研發什么”與“需要研發什么”的普遍脫鉤;
- 目標導向差異是指高校、科研院所一般重在項目完成后發表論文的數量、質量;企業則更關注研發成果能否快速實現產業化;
- 激勵機制不力是指“知識紅利”在市場機制中如何“價值實現”至今沒有形成有效模式。
第三方面,我們對自身也做了SWOT分析,尋找我們的機會。我們的優勢也是比較明顯,央企背景,眾多的產業,品牌的認知,上市公司的資本以及我們地理位置(蘇州工業園區),已有的辦公廠房等物理空間。存在的機會應該是國家在各個層次推進孵化器眾創空間的建設,創新創業的支持,我們中材集團也是央企混改雙試點企業,中材科技對蘇州公司創新孵化的定位也是非常明確。
?? 
劣勢方面有體制機制的束縛,我們作為央企國企,可能體制機制上對運營團隊的激勵不足,新建團隊經驗少,參考的眾創空間模式少。當然也有眾創空間專業化服務是否能吸引優秀的項目入住,眾創空間在蘇州也是非常激烈的。
通過上述三個方面的分析,我們要發揮自身的優勢,避開自身劣勢,尋找差異化,抓住現實的機會,確定了眾創空間基本的運營理念。
?? 
創客、高校、研究院所的技術成果通過眾創空間的孵化形成產業化技術及產品,在集團內或外實現產業化;另一方面,中國建材集團內、外的產業技術升級需求通過互聯網平臺+大數據分析,精準推送、匹配創客、高校、研究院所相對應的團隊或課題組,作為研發輸入引領研發方向。當然互聯網的平臺化功能也能實現技術難題發榜,尋求能揭榜掛帥的人才進行項目合作的功能。
第四部分,新材料智能化的運營模式
?? 
1. 第一點:空間的使命、目標及理念
本著“開放、共享、協同、創新”的宗旨打造中材科技新材料智能化眾創空間,我們的使命是“構建開放式協同創新平臺,創建“孵化器+”資源網絡-大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創客,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持續推進國有孵化器的機制創新,探索可持續發展之路”;我們的目標是“成為中國建材集團內企業自主創新孵化模式的試驗田、新材料及智能化領域的知名眾創空間,促成集團式連鎖孵化產業的發展”;我們的理念是“以集團企業主營業務方向與產業創新需求為導向、以“互聯網+”手段快速匹配需求與資源,以新材料·智能化眾創空間為載體促進技術成果轉化,實現各方價值最大化”。
?? 
2. 第二點:經營模式是依托公司經營目標
眾創空間的運營模式主要核心是創新機制、強調服務、突出孵化成果。經過識別了上述那些眾創空間(孵化器)存在的一些缺點或者劣勢,我們主要采用經營模式是獨立經營模式,
- 經營方式上,經營權與所有權模擬分離:聘請職業經理人獨立經營、核算;蘇州有限提供眾創空間辦公場地、裝修等硬性條件,提供300萬作為啟動資金。
- 獨立經營的授權范圍:授權范圍包括團隊架構搭建、人員招聘、任免等;創業導師聘任、續聘、解聘等;孵化項目招商、評估診斷、入孵等;入孵合同簽訂、技術成果評估、交易等;預算管理、活動經費支出、創業導師津貼等的發放等;
- 獨立經營的目標:經營性利潤基本保平;2020年往后每年能孵化出1-2個可產業化項目或公司;眾創空間孵化模式創新,形成集團連鎖
3. 第三點:營銷模式采用線上推廣、線下宣傳結合精準對接模式
線上推廣是指定期在成果轉化平臺及公眾號平臺對入孵項目及成果進行推廣;入孵項目及成果在行業協會網絡平臺(復合材料協會、復合材料學會、硅酸鹽學會等)進行專項推廣;線下宣傳是指每年在行業協會年會及國際性會議上進行推介,優秀項目在大會上進行演示推廣;定期開展創新項目評選,按一定比例配套研發資金資助;精準對接是指定期組織新材料領域、集團、學會、協會、相關產業企業高管、高校研究院所及投資人等在蘇州舉辦成果發布、學術成果交流會,對接孵化成果并挖局技術需求,為入孵企業成果推廣及找準研發方向提供高效的交流合作平臺。
?? 
4. 第四點:盈利模式介紹
初期的運營模式主要收入來源是政府與集團、中材科技的資助、公共實驗平臺檢測服務費,協助入孵企業參加各類型的創新創業大賽、領軍人才申報、項目申報等中介服務費這樣一個收入來源。眾創空間后期的盈利模式收入來源與前期不太一樣,后期的盈利模式主要是在技術成果轉移轉化交易費,入孵企業與眾創空間簽訂的股權協議,以及投資人投資入孵企業的服務費或者說由蘇州公司直接投資入孵企業的股權收益,這種長期收益才是眾創間持續發展的這樣一個收入來源。
5. 第五點:投融資模式
眾創空間投融資模式上,我們是對外開放,種子基金是由我們參股基金公司在負責投資管理。
6. 第六點:服務模式介紹
除了眾創空間基礎的服務,比如說培訓、輔導、成果展示、沙龍、咨詢活動之外,我們有自己的特色服務。我們建立了公共實驗平臺,同時我們有幾萬平米的中試基地,同時我們著重于成果轉移轉化這個項目。對接市場,為入孵企業、入孵項目對接市場,同時對接研發需求。下一步努力利用互聯網平臺模式,整合集團內的實驗檢測方面的資源,為眾創空間孵化項目共享檢測資源。
?? 
根據眾創空間的項目方向,眾創空間聘請了五位專家作為創業導師,其中行業專家有兩名,技術專家一名,創業企業家一名,企業高管一名,給入孵企業在整個行業發展,技術發展,運營管理,投融資管理和商業模式等方面可以進行全方位的指導,幫助入孵企業或項目快速成長。
?? 
7. 第七點:運營機制介紹
為了推動國有眾創空間運營機制創新,探索經營和所有權分析的模式,為運營團隊制定如下激勵模式:
運營團隊機制:2018年,考慮項目團隊運營初期的壓力和困難,對眾創空間模擬事業部制運行,實行全成本核算,同時定義收入、利潤、入孵項目數量、眾創空間品牌等量化目標,超額完成進行獎勵;2019年模擬公司化運營眾創空間,內部實行股權激勵,按照股權收益分紅激發運營團隊。創業導師機制:為了增加入孵項目與創業導師之間的粘度,激發創業導師更大的熱情和作用,采用非專職導師按次付費,同步推進“入孵企業選擇性與創業導師簽訂輔導協議”的方式,實現共贏。
第五部分,眾創空間未來發展規劃
?? 
三年發展規劃是指2018-2020年, 2018年重點目標是獲得稱號(蘇州工園區眾創空間稱號),按照事業部制運營眾創空間,完成網絡平臺的策劃方案,10個相關項目或者企業能夠入駐;2019年是申報專業型的眾創空間,采用模擬股權分紅機制正式實施,完成資源對接的網絡平臺搭建,新增不少于10家企業新的入駐;2020年的目標是成為知名的專業性眾創空間,再建設幾家連鎖型的眾創空間孵化,每年以不低于十家企業入駐,至少孵化成功一個產業化公司。
第六部分,送給就業狀態下的你的幾點建議
第一點建議就是如果你覺得你的創業豪情一直在內心激蕩,你的肩膀可以承受失敗的挫傷,你有良好的職業積淀做基礎,你可以放棄現在的一份穩定或不菲的收入,你具備了從專才到整合者的角色轉變,
第二點建議,那些光鮮靚麗的創業成功者背后有著幾何級數的失敗者是社會公眾不太能看得到的;在很多職業者在上有老、下有小的狀態下,脫身去創辦企業,不一定是事業、生活平衡最恰當的選擇。在企業內部平臺下創業,不失為一種風險與保障兼顧的好策略!
?? 
最后一點建議就是職業者需要把自己的就業思維轉化到“就業下的創業”思維中去,就業的本質沒有改變,但創新的智慧、思潮卻能更加被激發、釋放出來,請用就業下的創業心態持續創新。這樣的狀態非常有利于打開自己職業發展的上升通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