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科技!顛覆者!區塊鏈,再不關注就晚了
2008年,區塊鏈(Blockchain)的概念浮出水面。該技術將數據分區塊存儲,每一塊包含一部分內容,每一個區塊都會記錄著前一區塊的id,按時間順序形成一個鏈狀結構,并以密碼學方式保證數據不可篡改,因而稱為區塊鏈技術。
根據研究機構BIS Research的一項新報告指出,區塊鏈技術的應用每年可為KYC(Know Your Customer)/AML(Anti-Money Laundering)部門節省約60至80億美元的成本,為貿易融資節省約300至400億美元,為資本市場節省約500至600億美元。
BIS Research在近期的報告重點在于關注金融機構和區塊鏈技術供貨商可以利用的各種機會甚至由此產生的成本效益和價值。它強調了區塊鏈應用的關鍵驅動力和阻力以及主要市場參與者在該產業的角色。
在驅動力上,包括解決現在既有技術效率不彰所產生的需求,消費者在2008年之后的經濟衰退期間對金融服務市場愈來愈不信任的情況帶來的需求,以及潛在帶來多種利益,例如削減成本,消除中介,以及提高透明度和安全性等。
此外,來自金融巨頭聯合政府和中央銀行大力支持的財務推力,進而推動區塊鏈技術的發展。在以往,金融機構在采用先進技術上一直是跑在前面的先鋒,因為唯有不斷提高效率才能夠在強烈競爭的環境下生存。
一個區塊鏈系統的運行主要分為5步:
1. 交易定義
發送方創建一個交易并發送到網絡,每一筆交易信息
包括:發送方、接收方、接受方地址、交易的價值、加密數字簽名
2. 交易認證
網絡中的節點(計算機/用戶)通過解密數字簽名接收消息并認證消息的有效性, 認證過的交易放置在待處理交易“池”中。
3. 區塊創建
系統會在固定的時間把這段時間待處理的交易形成一個區塊,例如比特幣的區塊產生時間間隔被設定為10分鐘。形成區塊后會廣播給全網絡節點進行認證。
4. 區塊驗證
這一步是需要網絡中的所有節點用一套共識機制對新加入的區塊進行驗證。不同的區塊鏈系統采用不同的共識機制,例如比特幣采用“工作量證明”,Ripple 采用“證據證明”。共識機制是為了確保每個交易都是有效的,并且防止欺詐。
5、加入區塊鏈
如果所有交易都被驗證,則新的區塊將鏈接到上一個區塊,形成塊鏈。同時,系統將分布式賬本更新后的狀態廣播到網絡,整個過程在3-10秒內完成。
技術變革下的新業態
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副所長狄剛向記者介紹,區塊鏈技術是將點對點網絡技術、密碼學和分布式共識協議三者結合應用的成果。分布式賬本是區塊鏈技術最初也是目前應用最廣的領域,通俗地理解,區塊鏈是一種全網共享賬本。分布式是區塊鏈的典型特征之一,無須中介參與亦能在互不信任或弱信任的參與者之間維系一套不可篡改的賬本記錄技術。
全網共享賬本,在典型的區塊鏈網絡中,每一個節點都能存儲全網發生的歷史交易記錄,程序執行的每一步驟都會經過全網同步、認證和確認,確保每位參與者得到統一確定的結果。以小超市賒賬業務為例,每一筆賒賬交易都告知全體用戶,建立全體用戶共同記賬機制,可以有效避免糾紛,這就是區塊鏈技術的雛形。
同時,就像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一樣,區塊鏈技術并不是單一信息技術,而是依托于現有技術,加以獨創性地組合及創新,從而實現以前未實現的功能。
區塊鏈技術是一種伴隨比特幣等加密數字貨幣逐漸興起的一種全新的去中心化基礎架構與分布式計算范式,以塊鏈結構存儲數據,使用密碼學原理保證傳輸和訪問的安全性,數據存儲受到互聯網多方用戶共同維護和監督,具有去中心化、透明公開、數據不可修改等顯著優點。共享經濟是借助互聯網技術高效利用閑置資源的新興商業模式,具有自動計算和匹配供需關系、社交化經濟關系、開放式信用評價體系的特征。基于區塊鏈技術建立的網絡化信用框架具有契合共享經濟運行特性的先天優勢,有望支撐實現共享交通、共享教育、共享住房、共享能源等多個共享經濟場景。
圖1:區塊鏈技術支撐實現的共享經濟應用場景
區塊鏈技術現在還不是很成熟,但是整體的方向就是解決這個世界信任的問題。一旦這個問題被解決,那么很多商業模式的改變也是必然的。過去到現在我們都在談論互聯網+什么什么,也是一直在踐行。現在我們可以想象區塊鏈+什么什么的場景,比如區塊鏈+金融、區塊鏈+互聯網管理、比如互聯網+能源、區塊鏈+政府、區塊鏈+其他等等。有沒有覺得很美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