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該用什么姿態擁抱互聯網+時代
回頭瞅瞅這一年的互聯網圈,其實也挺熱鬧:
互聯網原住民們,一小撮在互相PK,撕的不可開交,一小撮在暗送秋波,互定終身,另一小撮在孤獨的死去,變成了紙上的教訓;傳統企業眼瞅著互聯網公司從曾經瞧不起的,變成了如今高攀不上的,著急忙慌的開始求合作,求轉型;而創業公司一邊在資本的寒冬里凍得瑟瑟發抖,一邊仍在打了雞血般高呼顛覆。我們迎來了一個競、合、變、創交織在一起的年代。
但是熱鬧之余,我們卻缺少了點理性思考,“互聯網+”這個概念從今年初春開始火了起來,然而眼瞅著天氣和資本都寒冬了,關于怎么“+”這個問題,我們卻始終沒有一個靠譜的答案。
對日益復雜的互聯網行業,圈里廝殺的和想擠進圈里的人,該用什么樣的姿態來面對?是碰撞沖突(Collide)、連接(Connect)還是合作(Collaborate)?在這里,小創把最近一直在琢磨得幾個問題提出來,希望和各位探討:
1、互聯網巨頭們的“互聯網+”該怎么玩?
本身就在圈里的互聯網巨頭們,似乎不用操心“互聯網+”的問題,但大佬們告訴你,這是在打造“生態系統”!阿里、騰訊、百度都在布局智能汽車;三大巨頭與傳統家電廠商展開深度合作;農業、醫療等等也有互聯網企業的身影。生態是個什么鬼,互聯網巨頭們的生態打法靠譜嗎?占盡資源優勢的互聯網巨頭該怎樣打好自己的牌?
2、傳統行業該如何面對互聯網的沖擊?政府部門又該怎樣引導?
房產、家電、醫藥、出行、農業等等傳統行業,都在迎來互聯網企業的沖擊。而這其中對抗最激烈的,莫過于互聯網專車與出租車。前段時間出臺的專車新政意見稿引起了廣泛的爭論,北大教授為此開了一場座談會。在面對互聯網企業沖擊的時候,傳統行業該用怎樣的姿態來面對?政府部門又該采用怎樣的態度來引導?維穩?迎新亦或是其他?
3、“互聯網+”時代,創業公司有哪些突破點?
互聯網巨頭們都希望營造自己的商業帝國,為此他們高筑起自己領域的護城河。創業者們想要撬動一角并不容易。然而,“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為創業者們帶來更多的可能。教育、醫療、家政這些傳統行業成為創業者們改造的突破口,然而并不是所有想象中的突破口都能打開一道生門,一份流傳甚廣的O2O企業死亡名單,讓人們看到了創業圈的殘酷。那么在這個時代,究竟哪些才是真正能讓企業突圍的點呢?
2015年,“互聯網+”洶涌澎湃、激蕩人心,傳統行業面臨變革進化,創業新貴希圖加速升級。當下,舊規則正被顛覆,新規則尚未確立。在未來,新生的創業力量是否能主導時代?互聯網巨頭們能否基業長青?歡迎各位網友參與討論,討論內容不限于上述三個問題,只要與“互聯網+”相關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