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分層數外 OSI模型和TCP/IP協議還有何區別?
OSI模型,即開放式通信系統互聯模型,是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提出的一個標準化參考模型,用來描述涉及到網絡通信的不同軟硬件應該如何分工并相互交流。它定義了一個七層的功能組件集合,從***層的物理互聯層(也被稱為物理層,或物理接口層)到第七層的應用層。
TCP/IP協議,即傳輸控制協議/因特網互聯協議,是定義網絡傳輸的兩個基本標準。IP協議定義了計算機如何在一個通過路由互聯的網絡中傳輸數據,TCP協議則定義了應用程序如何在這樣一個網絡中創建可靠地通信渠道。基本上,IP協議定義了尋址和路由,而TCP協議定義了如何保證鏈路通信過程中數據不會錯亂或丟失。TCP/IP協議由美國國防部提出,相對于OSI模型來說,是基于一個比較寬松的分層方法。許多其它的重要網絡協議,如超文本傳輸協議(HTTP)—最基本的Web協議,簡單郵件傳輸協議(SMTP)—電子郵件核心傳輸協議,都是建立在TCP協議之上。用戶數據報協議(UDP)是TCP協議的同類,只是犧牲了TCP協議的可靠性來換取更快的通信保障。
TCP/IP協議并不一一映射到OSI模型中,因為它是在OSI模型之前開發的,其目的在于解決一系列特定的問題,而不是對所有的網絡通信做通用描述。
OSI模型和TCP/IP協議之間的關系和區別:
• IP協議對應OSI模型的第三層—網絡層
• TCP協議對應OSI模型的第四層傳輸層和第五層會話層的部分功能
• TCP/IP協議并不對網絡會話層(OSI模型第五層的一部分)發生的具體事情進行假設,而OSI模型定義了集中多層標準化功能。
• TCP/IP協議并不對IP網絡層下的鏈路層再進行分層協定,而OSI模型指定了兩個分層。
• 當一個應用程序需要的功能在TCP/IP協議中無法找到時,該應用程序可以提供這些功能并調用。OSI模型假設每層的功能已經定義好,一個應用程序永遠不會再調用自帶功能,因為各層之間的接口抽離了許多細節,可能無法實現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