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大語言模型LLM
提到大語言模型(LLM),你可能聽過各種零散說法:“它是預測下一個詞的模型”,“靠自注意力機制工作”,“要用無監督學習訓練”…… 這些碎片化信息總讓人一頭霧水。今天,我們就把這些知識點串聯起來,用通俗的語言拆解 LLM 的核心邏輯,從架構原理到訓練部署,幫你搭建完整的知識框架。
1. 大語言模型到底是什么?
在開始復雜的技術拆解前,我們先用 “三層視角” 理解 LLM 的本質 —— 它不只是一個 “會聊天的程序”,而是一套精密的技術體系。
1.1 從產品角度看:你看到的只是 “冰山一角”
打開豆包、DeepSeek 等應用時,你接觸到的聊天界面、API 接口,只是 LLM 產品的 “用戶可見層”。完整的產品結構其實分為三層:
- 上層:用戶交互層:網頁 / App、API 接口等,負責隱藏技術復雜性,提供直觀體驗。比如調用 DeepSeek API 時,只需傳入 “角色 + 問題” 的 JSON 格式,就能得到像相聲捧哏一樣的生動回復。
- 中層:技術框架層:承擔 “幕后管家” 角色,負責并行計算、模型分片、任務調度和緩存優化。沒有這一層,千億參數的模型根本無法高效運行。
- 底層:核心模型層:由海量參數構成的矩陣(本質是浮點數集合),存儲著語言規律、世界知識和人類表達習慣,是 LLM 的 “大腦”。
1.2 從技術本質看:它是 “會算向量的預測機”
LLM 的核心工作流程,其實是一場 “數字轉換游戲”:
- 輸入轉向量:把文本拆成 “詞元(Token)”—— 比如 “被門夾過的核桃” 會拆成 “被”“門”“夾”“過”“的”“核桃”,再將每個 Token 映射成高維向量(類似給每個詞編一個數字密碼)。
- 矩陣做運算:用線性代數(矩陣乘法、激活函數等)處理向量,讓模型 “理解” 上下文關聯 —— 比如看到 “核桃”,會自動關聯 “補腦”“堅果” 等相關概念。
- 向量轉文本:把運算結果轉回概率分布,挑選概率最高的 Token 依次輸出,形成我們看到的回答。
2. 核心突破:Transformer 架構為何能顛覆 AI?
2017 年 Google 發表的《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提出了 Transformer 架構,直接奠定了現代 LLM 的基礎。它解決了傳統模型(RNN、CNN)的兩大痛點:長文本處理能力弱、計算效率低。

我們從 “輸入 - 處理 - 輸出” 三步,拆解 Transformer 的工作邏輯:
2.1 第一步:輸入層 —— 給文字 “編數字密碼”
- Token 拆分:這是 LLM 處理文本的 “最小單位”,中文 1 個 Token 約等于 0.5 個漢字,英文 1 個 Token 約等于 0.75 個單詞。比如 “我比他更水” 會拆成 “我”→“比”→“他”→“更”→“水”,且嚴格保留順序。
- 詞嵌入(Embedding):把每個 Token 變成高維向量,語義越近的詞,向量距離越近。比如在二維空間中,“摸魚”(7,8)和 “劃水”(7.3,8.3)的向量幾乎重疊,而 “打工人”(9,9.6)會離它們稍遠。
- 位置編碼:為了讓模型知道 “誰在前誰在后”,會給每個 Token 的向量加上位置信息 —— 早期用固定的正弦 / 余弦函數,現在更多用 “可學習的位置嵌入”,讓模型自己優化位置理解。
2.2 第二步:處理層 —— 自注意力機制是 “靈魂”
這一步是 Transformer 的核心,讓模型能像人類一樣 “抓重點”,比如處理 “我比他更水” 時,會優先關注 “我” 和 “水” 的關聯,而非 “他”。
2.2.1 自注意力:讓每個詞 “互相打招呼”
模型會給每個 Token 計算三個向量:
- Query(Q):“我想找什么信息?”(比如 “水” 的 Q 向量是 “尋找形容對象”)
- Key(K):“我能提供什么信息?”(比如 “我” 的 K 向量是 “可被形容的主體”)
- Value(V):“我實際是什么內容?”(比如 “我” 的 V 向量是 “第一人稱代詞,指代說話者”)
通過計算 Q 和 K 的相似度,給相關 Token 更高權重,再用 V 向量加權求和,就能得到每個 Token 的 “上下文理解結果”—— 這就是 “自注意力機制” 的核心邏輯。
2.2.2 多頭注意力:讓模型 “多角度看問題”
為了避免模型 “鉆牛角尖”,Transformer 會把注意力拆成多個 “并行頭”(比如 64 個),每個頭關注不同維度的關聯:
- 有的頭關注 “主謂賓” 語法結構,
- 有的頭關注 “褒貶義” 情感傾向,
- 有的頭關注 “因果關系” 邏輯關聯。
最后把所有頭的結果拼接起來,讓模型對文本的理解更全面。比如處理 “蘋果發布新款手機” 時,有的頭關注 “蘋果(公司)” 和 “手機(產品)” 的關聯,有的頭關注 “發布(動作)” 的時態。
2.2.3 前饋神經網絡(FFN):“調用知識庫” 的關鍵
注意力機制解決了 “關注誰”,FFN 則負責 “怎么回答”。它會對每個 Token 的向量做非線性變換,相當于從模型的 “知識庫” 里調取相關信息:
- 比如看到 “水” 作為形容詞時,FFN 會調取 “水可形容能力弱”“屬于貶義詞” 等知識;
- 處理 “核桃補腦” 時,會關聯 “核桃含不飽和脂肪酸”“傳統認知中與大腦健康相關” 等信息。
通常 FFN 會先把向量維度提升 4 倍(比如從 12288 維升到 49152 維),容納更多信息后再降回原維度,確保復雜知識能被充分調用。
2.3 第三步:輸出層 —— 從 “概率” 到 “回答”
經過多層 Transformer(比如 GPT-3 有 96 層)處理后,模型會得到每個位置的 “候選 Token 分數”,再通過兩步得到最終回答:
- 線性變換:把高維向量映射到 “所有可能 Token 的集合”(比如包含 10 萬個常用詞);
- Softmax 歸一化:把分數轉換成 0-1 之間的概率,挑選概率最高的 Token 依次輸出 —— 這就是 “LLM 預測下一個詞” 的本質。
3. 訓練流程:如何讓模型 “從不會到會”?
訓練 LLM 的核心目標,是找到 Transformer 中所有矩陣的 “最優數值”(即參數)。主流流程分為三步,像培養一個 “通才” 再到 “專才”:
3.1 預訓練:讓模型 “讀遍天下書”
- 方法:用自監督學習,讓模型在海量未標注文本(比如全網書籍、網頁、代碼)中學習 —— 比如給 “床前明月光,疑是__ __霜” 填空,讓模型預測缺失的 “地”“上”。
- 目標:掌握通用語言規律(語法、語義)和世界知識(比如 “地球是圓的”“李白是詩人”),成為一個 “什么都懂一點” 的通才。
- 特點:數據量極大(通常以 TB 為單位),計算成本高 —— 訓練 GPT-3 需要數百張 A100 顯卡,耗時數周。
3.2 指令微調:教模型 “按要求做事”
預訓練后的模型可能 “答非所問”,比如你問 “如何煮咖啡”,它可能給你講咖啡的歷史。這時候就需要 “指令微調”:
- 方法:用人工標注的 “指令 - 回答” 數據訓練 —— 比如 “指令:寫一首關于春天的詩;回答:春風拂過柳梢頭,桃花朵朵滿枝頭……”
- 目標:讓模型理解人類指令,輸出符合預期的格式,比如問答、摘要、翻譯等。
- 小技巧:現在用 LoRA 技術,只需調整部分參數,就能把微調成本降低 90%,個人也能在普通 GPU 上完成。
3.3 RLHF:讓模型 “符合人類偏好”
即使經過指令微調,模型的回答可能 “正確但不好用”—— 比如問 “推薦一部電影”,它列出 100 部但不說明理由。這時候需要 “人類反饋強化學習(RLHF)”:
- 步驟 1:讓模型對同一個問題生成多個回答,由人類標注 “哪個最好”;
- 步驟 2:用標注數據訓練 “獎勵模型”,讓它學會判斷回答的好壞;
- 步驟 3:用強化學習算法,讓原模型根據獎勵模型的評分優化回答,比如更簡潔、更友好。
此外,還有 “蒸餾學習” 技術:讓小模型模仿大模型的行為(比如用 10 億參數模型模仿 1750 億參數的 GPT-3),在手機、電腦等普通設備上高效運行 —— 很多 “輕量版 LLM” 就是這么來的。
4. 這些知識點別搞錯
學習 LLM 時,很容易被一些概念誤導,這里澄清 3 個常見誤區:
4.1 不是 “參數越大越好”
很多人覺得 “參數越多,模型越強”,但實際并非如此:
- 1750 億參數的 GPT-3,在醫療問答中可能被 70 億參數的 BioGPT(專注醫療領域)擊敗;
- 關鍵是 “參數規模” 與 “場景需求” 匹配 —— 做日常聊天,100 億參數足夠;做復雜代碼生成,可能需要千億參數。
4.2 輸入長度不是 “無限的”
LLM 的 “上下文窗口” 有上限(比如 GPT-4 支持 128K Token,約等于 10 萬字),超出部分會被直接丟棄,而不是 “循環記憶”:
- 比如輸入一篇 20 萬字的小說,模型只會處理前 10 萬字,后面的內容完全看不到;
- 解決辦法:用 “RAG(檢索增強生成)” 技術,給模型外接知識庫,需要時實時查詢,不用把所有內容塞進輸入。
4.3 思維鏈(CoT)不是 “架構升級”
思維鏈是讓模型 “分步解題” 的能力(比如算數學題時,先列公式再計算),它不是 Transformer 的架構改進,而是一種 “能力訓練方式”:
- 不需要修改模型結構,只需用 “帶步驟的示例” 訓練,或在提示詞中引導(比如 “請分步解答”);
- 效果很明顯:在數學、邏輯題中,用思維鏈能讓準確率提升 30% 以上。
5. 未來方向:多模態與智能體
現在的 LLM 已經不局限于文本 —— 多模態和智能體是兩大熱門方向:
- 多模態:讓模型同時處理文本、圖像、音頻、視頻,比如輸入一張 “貓的照片”,輸出 “這是一只橘貓,正趴在沙發上睡覺”;
- 智能體(AI Agent):讓模型代替人類完成具體任務,比如自動預訂機票酒店、搭建網站、創作并發布自媒體內容 —— 它會把大模型當作 “執行大腦”,調用工具(API、數據庫等)完成復雜流程。
6. 總結
大語言模型看似復雜,但核心邏輯其實很清晰:以 Transformer 為架構,用向量處理語言,靠 “預訓練 + 微調” 掌握能力,最終實現 “理解與生成文本” 的目標。
隨著技術的發展,LLM 的門檻會越來越低 —— 現在個人用普通 GPU 就能微調模型,用 API 就能搭建自己的應用。或許未來,AI 的使用極限,真的只取決于我們的想象力。
筆者能力有限,歡迎批評指正參考:
- ??https://blog.csdn.net/m0_57081622/article/details/154531005?? 收藏!從零開始學大模型:LLM基礎原理到GPU集群訓練全解析(小白友好版)
- ??https://blog.csdn.net/Z987421/article/details/151610210?? 【強烈收藏】15000字干貨:從零開始掌握大模型的50個核心概念
- ??https://blog.csdn.net/Everly_/article/details/146199962?? 從零看懂大模型:一篇讓你徹底理解AI核心的“通關秘籍”
- ??https://mp.weixin.qq.com/s/P-4JkTgqxUgr7wJys9iSbw?? 從零理解大語言模型(LLM)核心原理
本文轉載自???鴻煊的學習筆記???,作者:乘風破浪jx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