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總 “健忘”?Dify 記憶工程架構實踐:讓 AI 真正記住該記的事 原創 精華
大家好,我是玄姐。
當你用 AI 助手寫 API 文檔時,是否遇到過這樣的窘境:明明開頭明確了需求,聊到測試部署細節后,它卻漸漸忘了 “寫文檔” 的初衷,最終輸出完全跑偏?
這不是 AI “故意劃水”,而是大模型的先天缺陷,Transformer 架構決定了它是 “無狀態化(Stateless)” 的:每次調用都像 “重新認識世界”,沒有長期記憶,上下文越長越容易被冗余信息稀釋注意力,最終導致 “健忘”“跑題”“性能拉胯”。
為解決這個核心痛點,“記憶工程”(Memory Engineering)應運而生。作為 AI 應用開發平臺的 Dify,近期在記憶工程上的探索頗具代表性,他們沒有依賴模型層的復雜改造,而是通過 “應用層編排” 的思路,讓 AI 既能自主篩選記憶,又把 “什么該記” 的決定權還給了用戶。

今天我們就來拆解 Dify 的記憶架構設計,看看如何讓大模型真正 “記住該記的事”。
一、大模型 “健忘” 的根源:無記憶的三大致命問題
在聊解決方案前,我們得先搞懂:大模型為什么會 “忘事”?本質上,這源于 “無狀態化模型” 對 “上下文窗口” 的誤解,很多人把它當成 “容量容器”,但實際上它更像一個有性能瓶頸的 “工作記憶”,強行塞太多信息只會導致三個核心問題:
1. 上下文稀釋:重要信息被噪音淹沒
工具調用返回的結果里,有用信息往往不到 10%,但 80% 的上下文都被鏈接、圖片地址、冗余描述占據。比如你讓 AI 分析一份 PDF 報告,它會把 PDF 里的格式代碼、無關注釋全塞進上下文,真正的核心結論反而被 “埋” 了。
2. 注意力退化:模型抓不住重點
Transformer 的注意力機制是有限的,上下文越長,模型越難聚焦關鍵信息。就像你在 100 頁文檔里找一句話,比在 10 頁里找難得多,AI 的 “注意力” 也會被冗余信息分散,最終答非所問。
3. 性能懸崖:上下文越長,成本越高、速度越慢
無狀態模型的響應速度和 Token 成本,會隨上下文長度呈線性上升。比如處理 12.5K Token 的請求,耗時可能超過 20 秒;如果上下文再翻倍,不僅等待時間變長,API 調用成本也會直接翻倍,這對生產環境來說完全不現實。
更棘手的是 “目標偏移” 問題。文檔里有個典型案例:用戶一開始讓 AI 寫 API 文檔,后續追問測試部署細節后,AI 就圍繞新話題展開,逐漸忘了最初的 “寫文檔” 任務,最終輸出的內容完全偏離原意,這就是無記憶模型的致命傷:它沒有 “任務記憶”,只會被動跟隨當前對話,不會主動錨定核心目標。

二、工業界的兩條路徑:應用層 “文本記憶” vs 模型層 “張量記憶”
要解決大模型的記憶問題,目前工業界主要有兩條技術路線,各有優劣,也決定了不同的產品落地思路:
對比維度 | 應用層工程化(文本記憶) | 模型層內化(張量記憶) |
核心原理 | 把 LLM 當 “無狀態處理單元”,外部建記憶系統 | 改造 Transformer 架構,內置 “記憶池” |
記憶形式 | 人類可讀的文本(如對話摘要、用戶畫像) | 高維壓縮的張量(數學表示,不可讀) |
關鍵優勢 | 可審計、可編輯、可移植(GPT-5 的記憶能給 Claude 用) | 效率高、與模型原生表示兼容 |
核心痛點 | 依賴檢索精度,可能漏記關鍵信息 | 不透明、難調試、綁定特定模型(不可移植) |
現狀 | 工業界主流(易落地) | 學術研究前沿(難產品化) |
簡單來說:文本記憶是 “外掛式” 解決方案,比如:Mem0、Zep 這些框架,本質是給 AI 加個 “智能記事本”,把關鍵信息提煉成文本存到向量庫或圖數據庫里,需要時再檢索出來;張量記憶是 “內置式” 解決方案,比如:MemoryLLM,在模型里加 10 億參數的 “記憶池”,把信息壓縮成張量存進去,但人類完全看不懂,也沒法手動修改,如果存錯了,只能重新訓練。

但這兩條路徑都有個共同的通病:試圖用 “封閉域規則” 解決 “開放域問題”。比如 Mem0 用固定算法判斷 “什么重要”,Zep 靠圖譜關系篩選信息,但現實中 “重要性” 是高度主觀的,對 A 用戶重要的 “產品需求”,對 B 用戶可能只是 “冗余細節”,讓模型或算法自己判斷,必然會偏離用戶真實需求。
三、Dify 的破局思路:Memory Orchestration 把記憶的選擇權還給用戶
正是看到了現有方案的局限,Dify 提出了 “Memory Orchestration”(記憶編排)的解決方案:不讓模型自己決定 “記什么、忘什么”,而是讓開發者定義規則、用戶掌控邊界,模型只負責執行 “記憶操作”。

核心落地載體是 Dify 的 “LLM 節點編排” 功能,其中設計了四種記憶類型,覆蓋從簡單對話到復雜 Agent 的全場景需求,而 “Memory Block”(記憶塊)是整個架構的核心。
1. 四種記憶類型:從 “無狀態” 到 “可控記憶” 的全覆蓋
Dify 沒有搞 “一刀切”,而是給不同場景提供了適配的記憶方案:
記憶類型 | 核心邏輯 | 適用場景 |
Disabled | 無記憶,僅支持單輪對話 | 一次性任務(翻譯、算賬)、隱私敏感場景 |
Linear | 滑動窗口記憶(FIFO),滿了刪最舊的 | 輕量多輪(頭腦風暴、短對話)、原型驗證 |
Memory Block | 結構化記憶塊,可編輯、可回退、多版本管理 | 復雜場景(用戶畫像、任務跟蹤、插件生成) |
Auto | Agent 自主決定記憶(基于 ReAct/Function Call) | 需動態調整的場景(如自適應訪談) |
其中,Memory Block 是 Dify 記憶架構的 “重頭戲”,它解決了傳統文本記憶 “不可控、無版本” 的痛點,核心特點可以總結為三點:
(1)記憶 “可見、可改、可回退”:用戶能直接掌控記憶內容
在 Dify 的終端界面里,Memory Block 會以 “側欄” 形式實時展示,用戶能看到 AI 當前記住的關鍵信息(比如 “用戶是 8 年經驗的全棧開發者,關注邊緣場景”),還能手動編輯、回退到歷史版本。
比如在 “采訪 Agent” 場景中,隨著對話深入,AI 會逐步完善 “用戶畫像記憶塊”,如果發現 AI 記錯了 “用戶職業”,用戶可以直接修改記憶塊內容,AI 后續的提問會立刻基于修正后的信息展開,避免了 “錯記到底” 的問題。
(2)記憶 “結構化、可編排”:開發者能定義記憶規則
Dify 把 Memory Block 設計成 “一等公民變量”,開發者可以像定義數據庫表結構一樣,設定記憶的 Schema(比如:用戶畫像的??<name>``<age>``<language>??字段),再通過提示詞定義 “更新規則”(比如 “當用戶提供新信息時,自動更新此模板”)。
舉個例子:開發一個 “插件生成 Agent” 時,開發者可以定義 “Plugin PRD 記憶塊”,規則是 “每次用戶提出新功能需求,就更新 PRD 的對應模塊”。隨著對話推進,記憶塊會持續完善 PRD 內容,最終 AI 能基于完整的 PRD 一鍵生成插件代碼,這就是文檔里提到的 “FyGen 插件自動化生成系統”,核心就是讓 “模型先記住對的事,再生成對的代碼”。
(3)記憶 “可控制生命周期”:靈活定義 “記多久、給誰用”
Memory Block 設計了 “作用域(Span)” 和 “生命周期(Term)” 兩個維度,組合出四種記憶邏輯,滿足不同場景需求:
- 作用域Node 級(單個 LLM 節點交互后更新)、App 級(整個 App 對話結束后更新);
- 生命周期Session 級(新建會話就清空)、Persist 級(永久保留,跨會話可用)。
比如 “用戶畫像” 適合設置為 “App 級 + Persist 級”,用戶在任何會話里更新畫像,所有依賴該畫像的 Agent 都能復用;而 “臨時任務清單” 適合 “Node 級 + Session 級”,任務完成后,新建會話就清空,避免占用上下文。
2. 記憶更新機制:平衡 “實時性” 與 “性能成本”
為了避免記憶更新太頻繁導致性能下降,Dify 設計了兩種更新觸發方式:
- Auto 模式Agent 根據上下文和指令,通過 ReAct 或 Function Call 自動觸發更新(適合動態場景);
- Every N turns 模式每 N 輪對話更新一次(N 可設 3-200,默認 20),保證完整語義的同時,控制更新頻率。
比如在 “Coding Agent” 場景中,AI 會維護一個 “Todo List 記憶塊”,每完成 5 輪代碼討論就更新一次清單(標記已完成項、添加新任務),既不會因為頻繁更新拖慢速度,也不會因為太久不更新導致任務遺漏。
四、未來:記憶層會成為 AI 時代的 “數據庫” 嗎?
Dify 的實踐,本質上是把 “記憶工程” 從 “模型層的技術難題”,轉化為 “應用層的產品能力”,這背后其實預示著一個更大的趨勢:記憶層將成為 AI Agent 技術棧的核心基礎設施,就像傳統軟件中的數據庫一樣。
為什么這么說?因為模型廠商要下場做記憶服務,面臨三大繞不開的挑戰:
- 隱私與數據主權用戶的記憶(如個人偏好、企業數據)是高度敏感的資產,企業不愿把這些數據存在第三方服務器上;
- 成本與復雜性為全球用戶提供有狀態 API,需要龐大的基礎設施投入,遠不如無狀態服務劃算;
- 標準化缺失不同廠商的張量記憶格式不兼容,會導致 “廠商鎖定”,開發者不愿冒這個風險。
這就給應用層開發者留下了 3-5 年的黃金機遇期,誰能先構建起 “靈活、可控、可移植” 的記憶系統,誰就能為 AI Agent 打造核心護城河。就像現在的數據庫市場有 MySQL、MongoDB 等玩家,未來的 “記憶層市場” 也會分化出兩種模式:

- 記憶即特性(Memory-as-a-Feature)如 LangGraph,把記憶集成到 SDK 中,作為框架的一部分;
- 記憶即服務(Memory-as-a-Service)如 Zep、Mem0,提供獨立的記憶服務,可被任何 Agent 框架集成。
而 Dify 的定位更偏向 “開發者友好的記憶編排平臺”,它不直接提供記憶服務,而是給開發者提供 “工具”,讓他們能根據自己的場景,快速搭建符合需求的記憶系統。這種 “授人以漁” 的思路,或許能在未來的記憶層競爭中占據獨特位置。
五、結語:讓 AI “記住”,才能讓 AI “有用”
大模型的 “記憶能力”,決定了它能走多遠,從單輪問答到多輪協作,從通用助手到垂直 Agent,核心都是 “能否記住關鍵信息、錨定核心目標”。
Dify 的記憶工程實踐,最值得借鑒的不是某個具體技術,而是它的核心理念:不追求讓模型 “自主判斷”,而是把 “記憶的控制權” 還給用戶和開發者。畢竟,只有人類才知道 “什么重要”,AI 要做的,是高效執行 “記憶指令”,而不是越俎代庖。
你在使用 AI 時,遇到過哪些 “健忘” 的坑?如果讓你設計 AI 的記憶系統,你最想加入什么功能?歡迎在評論區聊聊你的想法~
好了,這就是我今天想分享的內容。
本文轉載自??玄姐聊AGI?? 作者:玄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