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上天、馬斯克發射GPU?中國團隊直接建「太空超算」
2025年11月,人類科技史上出現了一個頗具戲劇性的瞬間。
兩大科技巨頭幾乎在同一周「進軍太空」——
- 英偉達首次把H100 GPU送入了太空;
- 谷歌宣布要在2027年發射81顆搭載TPU的衛星。
美國的AI芯片霸主,之所以將角力的戰場轉移到太空,目的只有一個:
讓算力,不再被地面束縛。

在大洋彼岸,來自中國的中科天算,卻已經默默在這條道路上深耕多年。
他們在做的,不僅僅是把GPU送上天,而是計劃在太空部署一個「超算中心」。
聽起來像科幻?
讓我們一步步拆解這場「太空競賽」,看看已經發生了什么,以及未來會對我們的生活帶來多大的影響。
太空競賽白熱化
科技巨頭紛紛下場
2025年11月2日,SpaceX 獵鷹9號火箭(B1091)發射,將美國初創公司 Starcloud 的 首顆試驗衛星送入軌道。
這顆60公斤重的小衛星搭載了英偉達H100 GPU,算力達2000TFLOPS(每秒2000萬億次運算),是國際空間站計算能力的100倍。
谷歌隨后也發布「逐日者計劃」(Project Suncatcher),擬于2027年發射81顆搭載TPU的衛星。
可以看到,美國的AI芯片巨頭正在利用其地面技術生態,向太空迅速進軍。

在這個天基算力聯盟中:
- 英偉達憑借其成熟的GPU產品生態,試圖將AI芯片市場延伸至太空;
- 谷歌通過與Starcloud合作部署特制版Gemini大模型,試圖將AI應用市場延伸至太空;
- 馬斯克的星鏈星座則以2.3萬顆衛星組成的通信網絡,構建起太空數據傳輸的「高速公路」。
這一切都指向一個戰略意圖:
美國正在打造「芯片—算力—應用」的太空生態閉環,試圖復制其在互聯網時代的先發優勢。
算力上天的戰略博弈
軌道資源枯竭倒計時,中美爭奪太空計算「規則」制定權。
為什么科技巨頭們都如此重視天基計算?
說白了,這不是一場「科技公司間的競爭」,而是一場全球性的戰略對抗。
為什么科技巨頭們都在搶占先發位置?
因為有三樣東西非常稀缺:
1. 軌道資源
地球近地軌道僅能容納約6萬至10萬顆衛星。
國際電信聯盟規定,衛星使用的軌道和頻譜資源遵循「先到先得」原則,星座申報后7年內必須發射首顆衛星,14年內要完成全部部署。
美國的「星鏈」申請了4.2萬顆衛星的頻譜,目前在軌衛星超過8000顆,已搶得先機。
星座組網就像一場激烈的搶座位游戲,晚到者可能無座可坐。
2. 標準制定權
誰制定標準,誰掌控產業鏈。
未來太空算力的標準,比如數據格式、算力協議、星間通信協議等,都可能成為「太空秩序的根基」。
3. 數據主權
衛星拍到的地球數據、軌道上運行的模型參數、太空云服務的隱私規范,等等,都會關系到未來國家的安全。
所有這些,可以用一句話進行總結:
太空算力競賽,就是21世紀的「新大航海」。
中國公司啟動「天算計劃」
與此同時,中國的團隊也在行動。
- 之江實驗室主導構建的整軌互聯太空計算星座,計劃建成千星規模的天基智能計算基礎設施,于2025年5月14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了首批12顆計算衛星,標志著我國首個整軌互聯太空計算星座進入組網階段;
-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已成功研制單節點POPS級的星載計算機,首次構建了基于國產高性能大算力芯片上天的技術體系;武漢大學牽頭研制了「東方慧眼」智能遙感星座,采用「光學+雷達+高光譜」協同觀測體系,突破星上智能處理、圖像高效壓縮等核心技術;
- 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與鵬城實驗室合作,推出「空天·靈眸」3.0 版,這是全球首個百億參數級空天一體基礎大模型,可用于多模態遙感數據解譯。
此外,中國的企業在天基計算的賽道上也開始了發力,目前有一家潛心攻關天基計算的先行者——中科天算。
作為中國最早一批從事「天基計算」的團隊,他們不僅人才濟濟,而且相關技術攻關也得到了多位遙感、計算機體系結構、芯片領域的院士和杰青的指導。
- 公司核心成員來自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航天部門、之江實驗室等優勢單位;
- CEO深度參與我國多套衛星互聯網系統設計論證、標準設計,裝備研制等;
- 總工程師曾任多個衛星型號主任設計師、副總師、總師,CTO從事航天電子產品研發近20年,參與過20余顆低軌衛星研制任務。
值得一提的是,中科天算不僅具有「互聯網」和「航天」兩方面的基因,而且既傳承著地面超算的成功經驗,也繼承了航天工程的嚴謹作風。
他們致力于突破「超算上天」、「Al for Space」核心技術,并建立了智能計算軟硬件系統與應用服務生態,是國內領先的高可靠、高性能、低功耗、低成本智能計算軟硬件系統及解決方案提供商。
簡單而言,他們的目標不是把一張顯卡送上軌道,而是「在軌建機房」,「太空云計算」——
在太空建一個超算中心,讓通導遙應用全部「在軌完成」。
聽起來夸張?
實際上,從AI計算剛剛起步的2019年,他們就開始了行動,目前已經完成了太空智能計算的多項關鍵技術突破。
1. AU 1000: 首臺多卡嵌入式星載AI計算機
2019年開始研發,2022年成功上天的這臺設備,有三個關鍵成就:
- 使用國產AI芯片突破32 TOPS
- 解決星上高可靠計算
- 支撐實時遙感分析
它所解決的,是「太空能不能穩定跑AI算力」問題。
2. AU 1000-3:分布式AI算力協同計算機群
2021年開始研發,2023年成功上天的這臺設備,第一次讓衛星之間像地面服務器一樣互相協作。
它所解決的,是三機協同,讓衛星組成「在軌分布式機群」。
3. 研發天基大模型,上注實現在軌部署
團隊24年自研了斷點續傳技術,并通過15圈上注,實現天基大模型在軌部署,讓一個大模型真正做到:
- 星地動態上注
- 在軌部署與更新
- 穩定推理與決策
模型具備圖像解析、語義交互、多模態能力,形成「太空智能決策鏈」:
感知→分析→判定→決策→行動
構建太空超算的三大支柱
能源、算力與通信
上述過硬的研發履歷,給了中科天算的研發團隊信心去完成更大的挑戰。
在公司成立的時候,他們就有一個遠大的目標。
中科天算在接受采訪時表示:
借助于天基寬帶網絡的建設,「超算上天」將大大助力天基特有信息融合產生的價值屬性,推動太空服務邁入「太空AI」時代,提升天基互聯網的應用能力,為商業閉環提供重要支點。
他們把這一目標詳細設計成「天算計劃」:在太陽同步軌道部署模塊化、可擴展的太空超算中心。
這一系統由能源艙、算力艙、通信艙三大模塊構成,通過協同設計突破空間環境約束,實現「超算上天」的藍圖。
具體思路是:
1. 能源艙:太空超算的「綠色心臟」
- 技術突破:采用柔性光伏陣列與模塊化儲能系統,總功率超100MW。光伏板以折疊發射、太空自主展開的方式部署,結合高效能源管理算法,動態調節能源分配,應對太空輻照波動。
- 可持續性設計:借鑒地面綠電算力融合經驗,利用太空太陽能實現零碳供能,顯著降低對地面能源的依賴。儲能裝置采用高循環壽命固態電池,支持超算中心在軌道陰影區持續運行。
2. 算力艙:智能計算的「太空大腦」
- 國產化算力集群:集成萬張高性能計算卡,總算力達10 EOPS(即每秒一千億億次運算),支持模塊化在軌組裝與故障冗余替換。計算卡采用抗輻射加固設計,應對太空高能粒子環境。
- 能效優化:創新液冷與輻射協同散熱技術,解決太空真空環境高密度算力的溫控難題。
3. 通信艙:天基信息網絡的「神經中樞」
- 激光織網架構:由100+臺高功率激光通信器構成星間鏈路,總帶寬10 Tbps,支持星地雙向通信與星間分布式廣播。
- 多協議兼容性:適配國內主流衛星通信標準,實現與地面6G網絡、深空探測器的無縫對接。
2026年,中科天算將實現首個GPU超算節點上天,「天算計劃」將逐步驗證能源艙在軌展開、算力艙卡群熱控、通信艙激光組網等關鍵技術。

太空超算的生存法則
破解輻射與散熱雙難題
除了高昂的發射成本,太空超算中心的建設需直面兩大核心技術挑戰:宇宙輻射殺機與真空散熱困局。
這是中國公司和馬斯克、黃仁勛等美國巨頭們所面臨的共同困難。
1. 輻射防護:芯片的「隱形戰場」
在太空中,高能粒子不僅會引發數據的「瞬態翻轉」(單粒子效應),還會導致芯片的「永久衰變」(總劑量效應)。
對此,「天算計劃」的算力艙通過國產芯片的抗輻射設計+動態模塊備份+糾錯算法,實現了系統級抗輻照能力。
2. 真空散熱:從「風冷失效」到「流體革命」
散熱是地面超算運行的關鍵環節。
太空環境沒有空氣對流,傳統的風冷散熱方式完全失效,散熱問題成為超算上天面臨的另一大挑戰。
GPU等大算力器件的功耗極高,容易造成熱量局部堆積,導致器件故障、老化甚至損壞。
以Starcloud-1中搭載的H100-PCIE為例,其芯片面積約為814 mm2,功耗以350 W計算,熱流密度約43.0 W/cm2。

下表中列出了常見的太空導熱方法,GPU芯片熱流密度遠超常規太空散熱技術極限。

太空超算開啟全域賦能新紀元
太空超算作為人類計算能力的太空延伸,正通過重構數據處理范式、突破能源與散熱桎梏、重塑全球算力格局。
馬斯克表示:「隨著星艦的問世,大規模部署太陽能人工智能衛星的道路終于得以開辟。這也是我所認為的,唯一一條能夠實現每年1太瓦(1TW)人工智能算力部署的路徑。」
如中科天算這樣的中國創業者們也正在沿著「隨著AI上天、超算上天,天數天網天算的有機融合,將成為未來太空經濟發展的重要支點」的目標前行。
在這場「算力殖民」與「數字主權」的博弈中,一個關鍵共識正在形成——太空超算的終極競爭不在于技術參數,而在于能否構建開放、安全、可持續的生態系統。
當算力突破大氣層,人類正站在數字文明的新起點。
這場太空超算競賽的終局,或許將決定未來百年哪個國家能真正掌握「數字命運共同體」的主導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