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靈測試過時了!奧特曼與量子計算之父提出的2.0來了
在過去的一年里,如果你還在用圖靈測試來評判一款大模型是否聰明,那可能已經有點跟不上節奏了。
從GPT-4、Claude 2、Gemini、LLaMA 3開始的這些模型,已經可以輕輕松松在圖靈測試中拿到通行證。
有研究者甚至表示:圖靈測試已經過時了。
只要模型在網上混得久一點、見多識廣一點,就能騙過絕大多數人類評審。
問題是:一臺會說話的機器,真的代表它理解你說的話嗎?
在最近的Axel Springer頒獎典禮上,奧特曼和量子物理學家David Deutsch正面交鋒,提出了一個新標準。

他們的對話中,一個大膽的提議浮出水面——圖靈測試2.0。
圖靈測試
1950年,圖靈在那篇著名論文《計算機器與智能》(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中設想:如果一臺機器能通過文字交流騙過人類評審,讓人以為它是另一個人,那么它就具備了智能。

這個標準在七十年前或許非常超前,但在今天的模型面前,已經有些不堪一擊。
2023年底,UCSD的一項研究找來500名受訪者與大模型對話,結果發現GPT-4在偽裝成人類時勝率超過50%,而人類本身在這個測試中的識別率也不過如此。
Claude 2、LLaMA 3也都在類似實驗中表現出色,順利蒙混過關。
也就是說,按照圖靈的標準,它們已經可以被認為是「有智能」的了。但這真的夠了嗎?
圖靈測試2.0:解出量子引力,再講給我們聽
在Axel Springer的頒獎典禮上,主持人提到奧特曼最喜歡的一本書是《無窮的開始:世界進步的本源》,于是主辦方搞了個「驚喜連線」——作者David Deutsch出現在大屏幕上。
于是,一場關于AI是否真的「懂得思考」的對談開始了。
Deutsch的核心觀點是:真正的智能,應該能夠創造新知識、提出新假設、解決新問題,甚至推翻舊認知。
奧特曼接話拋出了一個假設:
如果某個模型哪天解出了量子引力的問題,并且能清楚地告訴我們它是怎么想的、為啥這么選,那這是不是就能算是真正的智能?
Deutsch回答:是的。
奧特曼點頭:「那我也同意用這個標準。」
一拍即合。奧特曼和Deutsch版圖靈測試2.0誕生了。
David Deutsch簡介
David Deutsch是個很特別的人。

他是量子計算理論的早期提出者之一,1985年就發表了關于「量子圖靈機」的論文(Quantum theory, the Church-Turing principle and the universal quantum computer),為之后的量子計算模型打下基礎。

但他更出圈的身份,是一位科學哲學布道者。
在《無窮的開始:世界進步的本源》里,他提出一個觀點:人類文明的進步,來自于不斷創造好解釋(good explanations)。

而「好解釋」的產生,正是智能的核心。
所以他在那場對談中,不斷強調「解釋力」——不僅要得到答案,還要能說清楚它為什么成立。否則只能算是黑箱,不算是真正的理解。
為什么我們需要圖靈測試2.0
從一開始,圖靈測試就是個偽裝游戲。考驗的不是AI是否聰明,而是它能不能騙過人類。
但今天的模型越來越會騙了,有時連自己是不是AI都不太確定。
這讓圖靈測試在某種程度上失去了它的參考價值。
而Deutsch和Altman所設想的版本,更像是一種「創造力測試」——模型是否具備科學研究的能力,是否能提出新理論,是否能自洽地解釋自己的推理。
這個標準很高,甚至高到今天所有AI都達不到。
但它至少指向了一個方向:我們真正關心的,不僅僅是機器能不能說得像人,而更重要的是它有沒有可能在理解世界這件事上,成為我們的伙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