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千億模型到萬億市場:AI醫療的最后一公里如何打通?
“醫療是AI最難啃下的硬骨頭。”這似乎已經成為行業共識。其實這并不是技術本身不夠先進,而是源于醫療行業與生俱來的、極為嚴苛的特性。這些特性共同構筑了極高的準入門檻,使得AI在短期內難以實現成熟、廣泛且深度的落地應用。
如何跨過AI醫療這座大山,已然成為行業、企業研究的重要課題。
雙重因素驅動下,AI醫療賽道升溫
行業天花板高,意味著前景廣闊。
國金證券指出,大模型技術的突破提升了市場對醫療AI的接受度,CDSS(臨床決策支持系統)等在輔助診斷、治療方案規劃與醫囑生成等環節的應用不斷深化,有望提升診療準確性與效率,為行業轉型升級提供核心動力。
據公開數據顯示,2019年至2023年,AI醫療市場規模從27億元增至107億元,占AI行業比重由6.4%提升至8.6%;預計到2028年將達976億元,占比升至15.4%,滲透率持續提升。
在技術突破與政策紅利的雙重驅動下,AI醫療賽道顯著升溫。從AI制藥到影像診斷,再到專病輔助決策,技術迭代層出不窮。
國家層面,國務院印發的《關于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明確提出實施“人工智能+”民生福祉行動,有序推動人工智能在輔助診療、健康管理等場景的應用,為AI醫療產業發展搭建合規框架。
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等五部門聯合發布《關于促進和規范“人工智能+醫療衛生”應用發展的實施意見》,系統規劃了AI在醫療領域的應用場景與發展路徑,特別是在基層輔助診療、慢性病全程管理與區域協同醫療等方面提出明確方向。
政策的持續利好,疊加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巨大供需缺口,讓互聯網巨頭們意識到,20萬億級的大健康市場正迎來數字化變革的關鍵期,AI醫療很可能成為最具潛力的賽道之一。
巨頭競逐:戰略布局與路徑分野
在這一背景下,巨頭們以不同姿態涌入賽場。
百川智能是其中最為激進的玩家。今年4月,王小川在內部全員信中宣稱:“為生命建模型、為人類造醫生,是百川的使命。這是第一天就立下的志向。”隨后便裁掉了原商業化支柱的金融、教育等ToB項目,全面投入AI醫療賽道。
但AI醫療僅靠模型和技術上的先發優勢遠遠不夠。由于缺乏真實醫療場景的閉環驗證,百川智能至今在這方面仍未取得亮眼成績。
相較于百川智能,螞蟻集團則更有“家底”。其對醫療的布局最早可追溯到11年前。2014年支付寶打造中國第一筆線上掛號繳費服務,2019年推出中國首張電子醫保碼,2024年收購國內最大的線上問診平臺好大夫在線,完成了支付寶醫療8億用戶與28萬好大夫醫生的鏈接。收購完成后,螞蟻推出AI超級醫生助理,為醫生提供病歷管理、科普創作等工具,實現“技術+醫療資源”的優勢互補。
今年11月7日,螞蟻集團宣布原“螞蟻數字醫療健康事業部”正式升級為“螞蟻健康事業群”,加速醫療健康業務成為螞蟻的新戰略支柱板塊。
調整后的螞蟻集團形成全新的業務矩陣:除螞蟻國際、數字科技、Oceanbase保持獨立公司運營外,支付寶事業群、數字支付事業群、財富保險事業群、信貸事業群與新成立的健康事業群,共同構成螞蟻5大核心業務單元。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上線的AI健康管家AQ,開啟了螞蟻在AI領域的嘗試,也是其AI戰略在垂直領域的一次關鍵落地,標志著螞蟻對新增長曲線的探索。目前AQ表現尤為亮眼,僅上線四個月,便成為中國第五個月活用戶突破千萬的AI原生App。
騰訊則選擇從大模型創新、智能體應用、知識庫建設、基礎設施升級等方面全面發力。在大模型層面,通過健康組學平臺全面上線自研AI模型倉庫,為科研機構提供蛋白質、單細胞、DNA等大模型;在智能體應用層面,發布健康管理助手,以體檢報告、檢驗檢查報告智能解讀為基礎,幫助用戶動態分析健康狀況,發現潛在風險,進而給出針對性的健康管理計劃。
AI落地醫療,知易行難,任重道遠
正如前文所言,在政策紅利和AI技術與醫療領域深度融合的雙重驅動下,AI醫療成為了互聯網巨頭又想分的一塊大蛋糕,但由于行業的特殊性,短時間內仍很難實現。
如何破解醫療數據的安全互聯互通、釋放數據要素價值,是AI能否在醫療行業落地的首要課題。
首先,醫療系統各異,龐雜的難以互聯互通。各大醫療機構的信息化系統來自不同廠商,建設于不同時期,數據標準、格式和接口千差萬別。病歷系統、影像系統、檢驗系統之間就像說著不同語言,導致院內數據整合本身就困難重重,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跨機構的數據匯聚。
其次,數據非結構化,處理成本極高:醫療中存在的數據龐大,且大部分數據是非結構化數據,如醫生手寫的病歷文本、影像圖片、病理切片等。將這些數據提取、清洗、標注成AI算法可“消化”的標準格式,需要投入巨大的專業人力和時間成本,這為AI模型的訓練設立了極高的門檻。
更為重要的是數據隱私和安全問題,由于醫療數據通常包含患者的個人健康信息,涉及高度敏感的隱私問題。如何確保AI在處理醫療數據時的安全性,并防止數據泄露或濫用,也是AI應用于醫療領域的核心挑戰之一。
除了數據問題外,還需要面臨AI診斷的可靠性與可解釋性的問題。目前雖然AI在醫學影像分析和疾病預測方面表現優異,但其決策過程往往缺乏可解釋性。醫生和患者需要理解AI是如何得出診斷結論的,以便提高對AI輔助決策的信任度。
當然,還要考慮醫療從業者對AI技術的接受度,目前仍有部分醫生對對AI的診斷能力存疑,或者缺乏足夠的技術培訓,從而影響AI技術在醫療實踐中的推廣。
再就是,臨床落地與監管合規壓力也不容忽視。AI醫療應用想要真正融入臨床流程,需要一系列嚴格的臨床試驗驗證、相關部門批準等流程。此外AI診斷的責任界定、隱私問題、醫療糾紛處理等法律問題,尚未形成完善的解決方案,這些都為產品的規模化落地增添了難度。
結語
總而言之,由于醫療行業自帶的專業性、嚴肅性和復雜性的屬性,注定了AI在醫療領域的征程是一場“馬拉松”,而非“百米沖刺”。當前我們正處在起步的關鍵階段,需要技術開發者、醫護工作者、監管機構和資本方抱以更多的耐心和智慧,共同協作,一步一個腳印地推動這項變革性技術安全、可靠、有效地服務于人類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