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 Rust 大神開始集體找工作,我突然不敢再相信“熱愛就能當飯吃”了
在開源世界,一門語言能走多遠,很大程度上靠的是一小撮“死磕到底”的核心貢獻者。
他們就像是悄無聲息的地基,平時沒人注意,一旦松動,整棟樓都在抖。
可當一個社區連“讓核心開發者有飯吃”都做不到的時候, 再強大的技術,再輝煌的口碑,脆弱得也就只剩一層濾鏡了。
最近,Rust 社區就發生了一件讓人心里發涼的事:
兩位在 Rust 編譯器領域幾乎是“頂梁柱”級別的大佬——Nicholas Nethercote 和 Micheal Goulet —— 幾乎前后腳公開表示:我在找工作了。
他們不是“寫過幾個 PR 的路人甲”。
而是那種你天天在用 Rust,卻不知道自己有多依賴他們的“隱形守護者”。
這一波“核心開發者集體找下家”,瞬間在社區里炸開鍋。
圖片
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
“這不正是 Rust 基金會該出場的時候嗎?”
更犀利的人直接問:
“那基金會從大廠拿來的贊助,到底都花到哪兒去了? 如果連核心維護者都留不住,那這錢是拿來干嘛的?”
1. 兩個 Rust 傳奇人物,前后腳開始找工作
圖片
今年 7 月 14 日,Rust 編譯器的知名貢獻者 Micheal Goulet 在發 PR 的時候,順嘴在社交媒體上扔了一句話:
“有誰愿意給我一份工作,讓我可以繼續做這些事情?”
聽上去像是半開玩笑, 但代碼行間,那種“笑中帶苦”的味道,懂的人都懂。
過了幾天,7 月 18 日,另一位 Rust 編譯器大佬 Nicholas Nethercote 直接發了一篇博客,題目很直白:
《我是 Rust 編譯器工程師,現在在找新工作》。
相比 Goulet 的“帶一點自嘲”,Nethercote 的語氣更像是被逼到墻角:
“過去 3.75 年,我一直在 Futurewei 的 Rust 團隊工作,幾乎可以全職自由地改進 Rust。 這是我職業生涯里最開心的一段時間。但很不幸,因為預算被砍,團隊要縮編,這份工作很快就要結束了。”
他也沒有拐彎抹角,直接點出了一個殘酷現實:
“AI 把大部分的資金和注意力都吸走了,留給其他技術的空間越來越少。”
他最后那句,讓很多老 Rustacean 看了都有點鼻酸:
“Rust 是一個偉大的項目,它值得有人拿著工資來全職維護。 我真心希望我還能繼續做這件事。”
2. 冷冰冰的數據背后,是熱到發燙的投入
Nethercote 為了證明自己不是“隨便寫寫玩玩”的那種開發者,把自己的“戰績”攤開在桌面上:
- 在 rust-lang/rust 倉庫里,他一共提交了 3375 個 commit
a.其中 2815 個,都是他在 Futurewei 工作這三年多里完成的
- 他在 GitHub 上總共的貢獻數達到了 4013,按排名來看是全球第 16(如果把機器人賬號剔除,是第 15)
- Rust 編譯器的代碼庫超過 70 萬行,分布在 77 個 crate
- 他寫道:幾乎每一個文件他都看過
- 77 個 crate 里,他改過其中 75 個
哪個領域是他不熟的? 他列出自己的熟悉領域,大概是這樣的:
- 編譯器性能優化 & 基準測試
- 詞法分析、語法解析
- AST 和宏展開
- 錯誤信息生成
- 數據流分析
- CGU 拆分(Codegen Units)
翻譯成人話就是:
只要和 Rust 編譯速度、錯誤提示、宏行為、整體質量有關的, 他的影子基本都在那兒。
他還順手丟了個“冷笑話”式的統計:
“我最常用的 commit 前綴是 ‘Remove’。 在 3375 個 commit 里,有 752 個是以 ‘Remove’ 開頭的。”
意思是: 他刪掉了大約 15 萬行代碼。
——要知道,能在這樣一個復雜度爆表的編譯器里,大量刪除代碼,卻讓東西跑得更快、更穩,這本身就是一種頂級能力。
不僅如此,他還:
- 給 rustdoc、clippy、cargo 都貢獻過不少改動
- 維護 Rust 性能手冊
- 長期活躍在 Rust 社區各種討論中
一邊是“性能殺手”,一邊又是“代碼清潔工”。 你說他是 Rust 編譯器的“打工人”? 更多人愿意叫他:Rust 的底層守夜人。
3. 他想要的工作,不是“錢最多”,而是“心里過得去”
圖片
在博客結尾,Nethercote 把自己的求職意向寫得非常坦白,甚至有點“倔”:
他的排序是這樣的——
首選:
有一份拿錢的、全職的工作,可以繼續維護 Rust。
次選:
用 Rust 做一些開源的、有意思的應用項目。
然后他直接畫了幾條粗粗的紅線: 這些方向 一律拒絕:
- 區塊鏈 / 加密貨幣
- 生成式 AI
- 量化交易
- 以及:離開墨爾本
簡單總結一下就是
“我想繼續寫 Rust,但我不想去追那些我不認同的‘風口’。”
同樣,Micheal Goulet 在 LinkedIn 上也明確說過, 自己不會考慮 crypto / blockchain。
這一點,說實話很現實:
在資本瘋狂涌向某些熱點賽道的時候, 你還堅持說“我不做那塊”, 在價值上很帥,但在找工作這件事上——確實會變得更難。
4. 當 AI 成了“資金黑洞”,Rust 卡在最尷尬的位置
很多人問的那個尖銳問題,其實只有一句話:
“既然 Rust 基金會存在,那為什么不出手留住這些核心開發者?”
翻開賬本就會發現,一個更冷的現實:
Rust 基金會 2023 年的總收入, 只有 25 萬美金左右。
這點錢,別說養幾位資深編譯器工程師了, 在硅谷,給一個初級開發者發一年工資都不一定夠。
與此同時, 我們在各種新聞稿里看到的卻是:
- 亞馬遜、谷歌、微軟、Meta…… 都是 Rust 基金會的“白金贊助商”
- 名字看上去非常風光,Logo 排得非常靠前
可這并不意味著:
“他們會替社區發工資,養著那些寫底層的工程師。”
有人一針見血地吐槽:
“這些公司燒上十億美元去玩那些半成品 AI 工具,眼睛都不眨一下。 真要拿幾十萬出來長期支持幾個核心貢獻者,反而各種猶豫。”
老一輩程序員感慨就更直接了:
- 當年搞 C / C++ 的語言設計者,很多是大學研究經費、研究所編制
- 現在搞開源語言的,更多是: 靠公司項目順帶一點 或者,純靠熱愛硬撐
而這一次,Nethercote 那句:
“AI 把大部分資源都吸走了。”
其實戳中了當下整個技術圈的神經。
- 投資人 all in 大模型和 GPU
- 大廠砸錢砸人砸算力,都往生成式 AI 上堆
- 其它基礎技術:語言、編譯器、工具鏈、操作系統…… 都被擠到邊緣地帶
Rust 特別尷尬的地方在于:
它已經不再是“小眾玩具”了。
- 有操作系統用它寫內核
- 有瀏覽器把關鍵模塊改成 Rust
- 有數據庫、云服務把它當成核心語言
但這些龐大系統背后,真正全職維護編譯器、掃地擦桌子、修墻補洞的人, 可能就那么幾位。
Rust 的未來,不可能只靠激情硬撐。
熱愛可以點燃一個項目, 但維持一個生態,靠的是很現實的東西:
- “誰來掏工資?”
- “錢從哪兒來?”
- “是基金會出?大廠出?還是我們需要全新的資助模式?”
這些問題如果不回答清楚, 那今天是 Rust, 明天可能就是你正在用的任意一門語言、任何一個開源項目。
5. 當“飯碗”成了問題,我們到底在失去什么?
這件事最讓人后怕的地方,不只是“兩個大佬找工作”, 而是它背后映射出來的——
“我們默認存在的那些基礎設施,其實一點都不穩。”
你每天:
cargo build的那幾秒- 看到清晰易懂的報錯提示
- 享受到編譯優化帶來的性能
背后可能是某一個人的幾年心血。
當這個人說:
“不好意思,我得先去解決自己的生計問題了。”
你會突然意識到:
我們以為“開源社區會自己運轉”, 其實是建立在少數人的自我犧牲之上。
而當整個世界的資金、關注、話題, 都被“AI”“大模型”“生成式 xx”吸走時,
那些真正支撐一切運行的“底層磚頭”, 反而成了最容易被忽視的那一層。
6. 最后想說的
Rust 不是第一個遇到這個問題的語言, 也不會是最后一個。
但當一個像 Rust 這樣有影響力、有實際落地場景、有龐大用戶群的項目, 都開始出現“核心開發者找不到合適飯碗”的現象,
這已經不只是一個社區的危機, 而是一整個開源生態的報警器在狂響。
也許幾年后,我們會習慣:
- AI 寫文案
- AI 畫圖
- AI 幫你寫一半業務代碼
但別忘了, 這些“聰明的 AI”, 最終還是跑在某種語言、某個編譯器、某個系統上。
如果最底層的人都養不住, 上面再炫的 AI 樓層, 都有可能在某一天,突然失去地基。
至于 Rust, 它當然值得有人拿著一份穩定的工資, 安心去刪那 15 萬行多余的代碼、 繼續為我們所有人提高編譯速度。
只希望等那一天到來之前, 還不會太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