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祛眼袋,海淀求嫩膚:中外科技老哥都在偷偷卷顏值
程序員的「35歲焦慮」……原來不分國界,環球同此涼熱。
就在最近,一則來自加州和硅谷的醫美爆料,揭開了這層不為人知的焦慮。
加州整形外科醫生爆料:過去五年,來做醫美的科技圈男性多了足足五倍!
而且重點是人群中大比例的是大廠中年男性程序員。
為啥?
只為了讓自己看起來年輕有活力一點。
硅谷最新爆料
加州整形外科醫生本·塔萊博士透露,過去五年,來自科技行業的求美者數量翻了五倍。
更出人意料的是,不止輕醫美,科技老哥們對「拉皮」這類需要開刀的項目竟然也趨之若鶩。
具體而言,科技行業男性要求進行面部拉皮的人數上漲約25%,眼瞼提升術則更夸張,飆升了50%。
不僅如此,舊金山整形外科醫生蒂莫西·馬滕博士發現,拉皮手術的受眾正在年輕化:
過去,男士往往要等到六七十歲才會考慮拉皮,如今,四五十歲的客戶就已經主動上門。
眼瞼提升術也很受歡迎——俗稱「去眼袋」,醫生通過切口去除部分皮膚、脂肪或肌肉,能讓眼部看起來更有精神。
相比拉皮,眼瞼提升術的創傷更小、恢復更快,而且效果同樣顯著,因此相當受青睞。
大多數來自科技行業的男性客戶都會做眼瞼手術。
舊金山灣區外科醫生阿曼·塞雷布拉基安博士如此說道。
說實話,剛看到這些數據時還有點納悶兒,但看完老哥們術后的返圖瞬間就理解了,這效果確實是立竿見影啊……

咱就是說,誰能看出下圖右邊是60多歲的人的狀態?妥妥一夜回春。

其實吧,硅谷的容貌焦慮不是一天兩天了。
早在2014年,就有整形醫生發現:前來就診的科技從業者越來越多,而且年齡越來越小,甚至有二十幾歲的客戶。
十年過去,這股風不但沒停,反而越刮越猛。
舊金山精神分析學家斯蒂芬·薩賓博士指出,他的男性科技從業者客戶普遍擔憂「衰老」。
而且老哥們的項目也越做越硬核:就連肉毒注射、超聲刀、激光治療都過時了,要動刀或者過程中需要局/全麻的「下頜線拉皮、頸部拉皮、局部吸脂」才是新潮流。
有一點得聲明一下——
大多數老哥做醫美不是為了變帥,而是……不想被人當作「老登」。
是的你沒有聽錯,許多科技老哥在做醫美時,都會忍不住向醫生吐苦水:
同事們不把自己當回事;管理層嫌自己年紀大了,跟不上時代。
美國知名科技人才招聘網站Dice的調查也印證了這種焦慮:在46到49歲的科技從業者中,有80%擔心年齡會影響職業發展。
這并不是空穴來風,硅谷的年齡歧視早就根深蒂固,受害者一抓就是一大把。
2019年,兩百多名40歲以上的求職者,把谷歌告上了法庭。
他們控訴谷歌面試過程中常用「你不夠谷歌范兒」「你可能融不進公司文化」這類話術,暗示他們太老了。
更離譜的是,就算拿到了offer,這種言語間的貶低也不會好轉。
最終,法院判決谷歌向這兩百多名40歲以上的求職者賠付了1100萬美元的和解金。
在另一樁訴訟中,有員工指控谷歌管理層在私下稱40歲以上的同事為「老家伙」。
關鍵這還不是什么不成文的潛規則,硅谷巨頭們從一開始就定好了基調——扎克伯格在2007年斯坦福大學的一次演講中說了下面這段話:
年輕人就是更聰明。
所以,在美國尤其是硅谷,「35歲焦慮」并不是像國內那樣和「被優化」「找不到工作」強綁定的社會話題。
這里面更多地是存在一種隱性的中年焦慮:
- 35歲后,你面對的競爭對手不僅僅有天才的年輕人,還有那些同樣資深但在某些領域更有名氣、更有論文、更有開源項目影響力的工程師。
- 此外,硅谷公司文化偏年輕、快節奏、拼創意,很多35歲+工程師會感覺文化脫節。
那到了35歲,老哥們能怎么辦?
身份證上的年齡肯定是改不了了。但如果能看起來年輕一點,應該也多多少少能讓自己心理上好受點。
在此背景下,科技老哥們開始排著隊去醫美機構求助。
有醫生打趣說,每到周五,醫院就擠滿了程序員,活像一場「硅谷聯誼會」。
至于為什么是周五,原因也很簡單——周五開完刀,周末兩天剛好躺在家里恢復。
這樣,周一進公司就能顯得年輕了好幾歲,當同事問起來,還能把變化歸功于「去夏威夷度了次假」。
不過說來也挺心酸的,好不容易能有個周末不用加班,結果還得躺上冰冷的手術臺……
全球皆「35歲」門檻
國內總有人調侃,互聯網行業里「35歲是道坎」。
但這事可不只是中國特產。在舊金山,知名整形外科醫生拉里·范的觀察同樣印證了這一點:
如果你看看 Facebook、蘋果、谷歌……員工的平均年齡基本都在30歲左右。
不知從何時起,這似乎成了全球科技圈的默認共識——工齡一旦越過某個閾值,便會被公司視作「降本增效」的第一批候選人。
放在任何行業里,這都顯得反常。
一般來說,資歷越深的員工掌握的隱性知識越多,很多業務甚至離不開他們,他們理應更受尊重。
但在硅谷,這套邏輯似乎并不成立。
科技行業屬于創新密集型領域,技術更迭極快,公司要么主動顛覆自己,要么等著被別人顛覆。在這樣的環境里,過去的經驗和積累往往很快就失去價值。
這種情況下,老員工非但沒有優勢,反而要花更多時間去補新知識——學習成本高、最后還不一定能有好效果。
與此同時,員工的薪資往往會隨著工齡上漲,這更讓企業堅定了出售這批「閑置資產」的決心。
進入AI時代,這場史無前例的技術革命對知識迭代頻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將老員工置于了更不利的境地。
除此之外,隨著華爾街熱錢不斷出爐,再加上AI模糊了行業邊界,幾乎所有領域的頂尖人才都在涌向這條賽道。
可以說,如今這個行業最不缺的就是勞動力,業務能力強的人可以說是一抓一大把。
隨著競爭愈演愈烈,科技公司在考量候選人時,自然不再只看專業能力。年齡、外貌、甚至MBTI,通通成了HR翻閱簡歷時微妙的篩選條件。
更現實的是,就算各方面條件都過硬,身體也未必扛得住。
AI時代的科技行業甚至脫離了996的范疇,002正在成為新的行業共識。
如果你「不幸」處于這個賽道,很抱歉,這意味著每周七天時刻待命待命,從睜眼一直干到閉眼,只有周末可以休息兩小時。
根據《華爾街日報》,在硅谷幾家最大的AI實驗室中,頂尖研究員和高管的平均工時高達每周80到100小時。
事實上,一些AI公司甚至在招聘啟事里直接寫明:
如果你沒有做好每周工作70小時的準備,請勿申請。
老員工自己撐不住這種變態節奏也就罷了,雪上加霜的是,圣地亞哥州立大學的一項研究指出——Z世代普遍還更愿意加班。

太卷了,太卷了……
在這樣的環境下,工齡不再是象征著資歷的勛章,反而成了科技從業者的阿喀琉斯之踵。
既然大廠待不下去,去初創公司打工總可以吧——這也是不少被裁老員工過去的選擇。
可惜,現在這條路也越來越難走了。
有目共睹的是,AI的普及大幅降低了創業門檻,市面上20歲出頭的創始人比比皆是。
出于文化契合度的考慮,這些年輕的創業團隊往往也更愿意招同齡人。
如今,科技公司就像一座巨大的熔爐——外層,不斷有管理層通過「資源重組」投進的新員工;爐心,則是那些被長時間的高溫與壓力反復鍛造、最終化作鐵水流出的老員工。
One More Thing
硅谷的科技老哥們已經開始在顏值上「內卷」了,不知道國內大廠的老哥小哥們是個什么情況?
為了搞清楚這個問題,量子位也在幾家北京科技互聯網大廠附近跑了一圈——
從萬柳到知春路,再到西二旗,周邊都有那么四五家醫美機構。
結果發現,醫生們的反饋與硅谷的趨勢基本一致,近幾年做醫美的男性客戶確實越來越多。
也基本都是為周邊大廠而設的。
在萬柳一家醫美機構,前臺的工作人員沒有遲疑:
我們這兒好多男性客戶都是XX的(宇宙廠)!一般都是老婆帶著一起來的。
西二旗的一位整形醫生也補充道:
IT行業做醫美的男生特別多,尤其是XX(鐵廠)。
不過目前多數男性顧客的醫美需求仍以輕醫美為主。
其中最受歡迎的項目當屬 「光子嫩膚」。
不用動刀,不用麻藥,只使用強脈沖光照射皮膚,達到提亮膚色、收縮毛孔一類的作用。
醫生介紹,這種療法幾乎是「萬金油」,對多種皮膚問題都有改善作用。
整個治療過程大約只需要半小時,無創、恢復快、并且效果立竿見影,因此頗受男性客戶青睞。
在我們詢問的這幾個區域內,光子嫩膚的價格一般為1680元/次,或5999元/6次療程。
除此之外,肉毒桿菌注射也很流行。
這個是破皮注入肌肉,使其暫時放松,從而達到除皺、瘦臉、瘦肩、瘦小腿等效果。
以常見的「去抬頭紋」為例,一般需注射約50個單位,價格在600元左右。
當被問到有沒有四五十歲的互聯網從業者來做拉皮手術時,醫生們幾乎都露出了驚訝的表情,紛紛表示這個年紀還用不著做這么激進的項目。
看來,雖然國內大廠常被吐槽「35歲門檻」,但年齡焦慮還遠沒到硅谷那種全民緊繃的程度。
那為什么這幾年,國內科技老哥們的醫美需求也突然飆升?
在與多位整形醫生交流后,量子位大概找到了答案——
讓自己看起來年輕點…..這樣,更容易找到對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