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買機器人做家務的人崩潰了
無聊的話,買個機器人回家闖禍吧。
它可以精準避開所有正確路線,直直朝你擦得锃亮的鏡子撞過去,“哐當”一聲碎的是鏡子,疼的是錢包……

闖禍的案例不止這一個,自主機器人還是太“我行我素”了。
傳奇程序員卡馬克表示:
賣自主家用人形機器人,不如轉而賣遠程家政服務。

卡馬克有這種想法,正是因為1X Technologies最近新推出的一款穿毛衣的人形機器人NEO,賣的就是遠程服務。
它能完成疊衣服、取水等動作,不過并不是自主行動,而是戴著VR頭盔的人遠程操控的。

卡馬克認為遠程家政操作這種方式更實用,可以根據機器人的自主程度靈活調整操作員的工作量,并且這樣可以在真實場景中收集機器人訓練數據,讓機器人慢慢地擁有自主性,也不失為一種提高機器人性能的辦法。
把機器人買回家的人抓狂了
而自主機器人之所以被“狙擊”,是因為它們闖禍也不是一天兩天了。
除了橫沖直撞,要是讓它進廚房,場面更是一言難盡,把菜撒一地不說,它還能在慌亂中一頭撞上櫥柜,把自己腦殼摔得零碎……

最絕的是,把家里折騰得一團糟,完了還對你說“Daddy chill”……這誰能冷靜下來??!

然而把這玩意兒帶回家的小哥回頭發現:我居然花8萬買了個這???

只能說看似是冷靜了,實則是真沒招了。(doge)
當然了,看熱鬧的網友也趕來嘲笑安慰:

不過,也有人表示:我就想要!

吐槽歸吐槽,背后暴露的價格與實用性脫節的問題,也值得關注。
機器人搞起了預售
從目前的技術來看,當前家用機器人的自主性實在是不敢恭維,體驗感比較差。避開障礙物、完成簡單烹飪都做不好,更別說滿足家庭多樣化的實用需求了。
就像卡馬克說的,有人支持推出遠程操控助手,有用的時候讓專人操作,不用的時候就讓機器人隱身減少存在感。
以NEO來說,售價2萬,租的話是每個月500美元,如果把它租回家,讓它和它背后的操控者每天工作8小時,算下來就是請了個價格為2美元一小時的家政保姆……就這還要啥自行車啊。
不過呢,也有人并不買賬,直言:這樣還不如直接使喚真人,機器人的意義就在于完全的自主性。

還有部分企業把家用機器人當成了“圈錢工具”,搞起了預售。
好吧還是NEO,現在就能交錢,但2026年才交付產品。
讓消費者對一個不存在的產品付款,拿消費者的錢來搞開發,最終的效果是否能對得起價格呢?

而對于消費者來說,面對家用機器人這樣的新興科技產品,很多人缺乏清晰的評判標準,很容易被廠商的宣傳誤導。
商家一句“解放雙手”、“智能便捷”讓不少人動了心,結果買回家發現貨不對版,平地都能摔。(doge)

趁著AI時代的熱潮,越來越多的人抱著提升生活品質的期待買下家用機器人,最后卻因為高價低能而抓狂。
那么,家用機器人什么時候才能好用不踩坑呢?自主和遠程操控哪個才更好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