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和穩,是它給前端最大的溫柔!
最近技術社區和群里又被 MiniMax 的新模型 M2 刷屏了。
MiniMax M2 也很快成為 OpenRouter 上使用量最高的免費模型,太頂了!

這次官方的 Slogan 不只是口號,是真拿出了硬核數據:
?速度與價格:M2 的推理速度是 Claude Sonnet 4.5 的 2 倍,但 API 成本只有后者的 8%。這已經不是背刺,是直接掏心窩子那種。
?強大的 Agentic 能力:M2 能自主規劃并執行復雜的工具鏈,協同調用 Shell、瀏覽器、Python 執行器和各種 MCP 工具,在多任務協作、信息溯源和自我糾錯中表現出色。
?精通編程:M2 具備強大的端到端開發能力,可以處理多代碼文件項目,并完整支持從編碼、運行、調試到測試驗證與自動修復的開發全流程,徹底解放雙手!
Agent 能力與其他主流模型對比
WebDev 能力排行
WebDev 能力排行
值得一提的是,MiniMax-M2 在 WebDev 方面高居開源榜首,總榜第四,是唯一闖入 LMSYS Arena 前五的開源模型!
?架構方面:它采用 MoE(混合專家)結構,總參數 2300 億,但每次只激活 100 億。說白了,這就是它能做到“又快又強”的底氣。
數據確實夠誘人,尤其是這個“2 倍速 + 8% 成本”的組合拳。
但到底好不好用,只有真上手才能知道。
正好我最近在折騰一個桌面小應用,需要做個 Landing Page。
之前用過 v0、GPT-5 和 Claude 4.5,各種試——要么樣式太丑,要么代碼結構像打結。
既然 M2 現在還能免費用(截止 11 月 7 日),不拉出來練練都對不起自己。
準備工作
這次我的計劃是這么玩的:
1.從 0 到 1:讓 M2 獨立生成一個 Landing Page,看它的“創作力”。
2.批判能力:把我用 Claude 4.5 寫的舊代碼丟給它做 Code Review,看它挑刺有多狠。
3.邏輯壓測:讓它寫一個五子棋游戲,看看邏輯細節和邊界處理。
總體思路:
用 Claude Code 的 prompt 工程能力打底,再切換到 MiniMax M2 負責生成。
Claude 擅長腦暴和語言反饋,但慢、且啰嗦;MiniMax M2 主打速度和多代理協作,更適合快速出原型。一動一靜,剛好互補。
配置過程也挺簡單:
- 去 MiniMax 開放平臺注冊賬號,生成 API Key(注意只顯示一次,記得保存好)。
圖片
- 打開 VS Code → 設置 Claude Code → 把模型切到 MiniMax-M2。

- 在 settings.json 里補充環境變量,把剛拿到的 Key 放進 ANTHROPIC_AUTH_TOKEN。
"claudeCode.environmentVariables": [
{
"name": "ANTHROPIC_BASE_URL",
"value": "https://api.minimaxi.com/anthropic"
},
{
"name": "ANTHROPIC_AUTH_TOKEN",
"value": "<MINIMAX_API_KEY>"
},
{
"name": "API_TIMEOUT_MS",
"value": "3000000"
},
{
"name": "CLAUDE_CODE_DISABLE_NONESSENTIAL_TRAFFIC",
"value": "1"
},
{
"name": "ANTHROPIC_MODEL",
"value": "MiniMax-M2"
},
{
"name": "ANTHROPIC_SMALL_FAST_MODEL",
"value": "MiniMax-M2"
},
{
"name": "ANTHROPIC_DEFAULT_SONNET_MODEL",
"value": "MiniMax-M2"
},
{
"name": "ANTHROPIC_DEFAULT_OPUS_MODEL",
"value": "MiniMax-M2"
},
{
"name": "ANTHROPIC_DEFAULT_HAIKU_MODEL",
"value": "MiniMax-M2"
}
],然后重啟 VS Code 就行。
圖片
其他工具的配置方式官網文檔也寫得很清楚:https://platform.minimaxi.com/docs/guides/text-ai-coding-tools
開箱實測:是驚喜,還是驚嚇?
從 0 到 1 生成 Landing Page
我給 M2 的提示詞很直接:
“我做了一個桌面 app,根據我的應用描述,在 landing page 目錄下創建一個 React + TypeScript + Vite 項目,頁面盡可能炫酷、有科技感,帶滾動動畫,并預留圖片展示位。
M2 的響應速度是真的快。
Claude 寫代碼時我還能摸個魚,M2 基本我還沒干啥就生成完了。
它先列了一個 ToDo 清單,然后自動初始化項目、寫配置、輸出完整頁面。
圖片
MiniMax 很快就給出了第一份答卷:

第一次結果已經很不錯,就是風格稍微有點“過嗨”,炫酷得有點亂。
我讓它再調整兩輪,補了一些交互和滾動動效,統一設計風格。

最終效果比 Claude 的版本協調多了,生成速度基本是后者的兩倍以上,整個過程沒出現邏輯錯誤。
順帶一提,我試了同樣的提示詞讓 Claude 4.5 再寫一遍,效果只能說——一言難盡 ??。

Code Review:被 M2 教做人
接下來,我把自己 App 里一個組件交給 M2 做 Code Review。
提示詞如下:
審查 Setting 組件的結構和性能,指出可以優化的地方,并輸出一份 Markdown 報告到項目根目錄。
我本以為它就隨口提幾條建議,結果——它“啪”地一聲給我甩了一份堪稱羞辱級的評審報告。
圖片
報告的內容不止細,甚至像一個資深架構師寫的:
1.直接打分:綜合 4/10,可維護性 3/10,代碼組織 2/10。Ouch。
2.抓核心問題:
?文件太大(1600 行+,還塞了三個功能模塊);
?狀態地獄(20 多個 useState);
3.精準方案:
?給出新的文件結構樹(AppSettingsTab.tsx, AccountSettingsTab.tsx...);
?建議用 useReducer 或 zustand 管理狀態;
?把重復邏輯抽成獨立組件;
?把硬編碼提取成常量。
4附實施計劃:
?階段 1:立即修復(1–2 天);
?階段 2:重構拆分(3–5 天)。
看完我都笑了。它不只是“找茬”,是直接在幫我寫重構計劃。
一句話總結:
它像個冷靜到可怕的架構師,一分鐘 review 完我幾天的工作。
寫個小游戲:五子棋
被震撼之后,我又試了它的邏輯能力——寫個瀏覽器五子棋。
提示詞:
用 React + Vite + TS 寫一個五子棋游戲,要求實現人機對決,自動判斷勝負。
這次我用了 MiniMax 的 Agent 模式。
它先確認需求,再自動規劃任務、寫代碼、測試,最后生成項目。
圖片
很快就跑完了。
圖片
邏輯部分非常扎實:邊界判斷、禁手檢測、狀態重置全都考慮到了。
我還特意試了重復落子、越界點擊這些邊緣情況,處理都很穩。
對比主流模型
硬碰硬環節。體驗一天下來,我拿它和自己最常用的編程模型 Claude 4.5 做了個簡單對比:
?理解力:兩者整體實力接近。但在處理模糊、語義不完整的需求時,MiniMax M2 的“腦補”能力更強,能自己推理出上下文意圖。Claude 有時需要我把需求拆得很細,它才跟得上。
?編碼能力
?Code Review: M2 確實碾壓。如上文 3.2 所示,它不止是找語法問題,而是能做“架構級”的審查。
?代碼生成: M2 勝在“精準”和“速度”,生成的代碼干凈利落,沒有多余內容。Claude 則更“面面俱到”,但有時略顯啰嗦。
?語義連貫:打平。M2 在連續的多輪對話中(例如我調教 Landing Page 那一段)上下文保持得很好,沒有出現“失憶”或邏輯斷層。
?速度:M2 完勝。這點幾乎沒有懸念。Claude 在生成長代碼時的“打字機”式輸出真的讓人焦慮,而 M2 的響應幾乎是秒回,開發體驗拉滿。
結語
站在前端開發者角度,MiniMax M2 最大的兩個優點就是——快和穩。
它不自作主張、不堆字,寫的代碼能直接跑、能直接改。
我之前對國產編程模型的印象一般,但 M2 的表現真讓我改觀了。
不管是生成還是審查,它都已經能和頂級模型掰一掰手腕。
如果你在找一個能高效幫你搞定原型的「副手」,M2 絕對值得一試。
趁著現在還能白嫖,上手感受一下——那種速度和準確感,真挺上頭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