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整個AI投資邏輯都錯了!微軟CEO首次承認:成排的H100正在積灰,插不上電
真正的瓶頸早已不是芯片,而是電力。
Satya剛剛透露:整個AI行業的投資邏輯都錯了,市場根本沒有對相關公司進行重新定價。
微軟有機架成排的H100正在積灰,原因不是不想用,而是不能用——根本沒有相應的電力基礎設施來支持它們運行。
這意味著,所有那些根據芯片采購量和GPU數量為這些公司定價的分析師模型,從根本上就是錯的。你正在為錯誤的約束條件估值。 瓶頸早已轉移,而市場仍在像2023年那樣交易。
重寫資本支出方程
這完全改寫了資本支出的等式。
當微軟斥資500億美元購買英偉達GPU時,華爾街將其譽為AI投資,并推高了兩家公司的股價。但如果其中一半的芯片在貨架上閑置18個月,那么投資回報的時間線就崩潰了。
GPU在黑暗的機架中每多待一個季度,就意味著這個季度它不僅沒有產生任何收入,同時相對于英偉達下一代產品的性能還在貶值。你等于在用零回報抵消數據中心建設成本和芯片折舊費。
真正的贏家
在這場競賽中,真正能獲勝的,是那些在3-4年前就鎖定了電力采購協議的玩家,那時根本沒人考慮到AI推理集群需要上百兆瓦的電力。
那些及早與電力公司建立合作關系,或自建發電能力的超大規模云廠商,擁有了在任何合理時間范圍內都無法被復制的結構性優勢。
你可以在6個月內訂購10萬塊GPU并收到貨。但你無法在6個月內訂購500兆瓦的電力并讓它上線。這需要數年的審批、建設、并網和監管批準。
被忽視的第二重打擊:加速的折舊
Satya關于不想過度購買某一代GPU的觀點,是所有人忽視的第二個關鍵洞見。
英偉達的發布周期已經從兩年多壓縮到幾乎一年一次。這意味著今天購買的GPU,可能只有12到18個月的性能領先期,然后就會過時。
如果你不能立即部署它,你買到的就是一塊在產生任何收益之前,就已經在相對未來產品貶值的資產。在摩爾定律還比較慢的時代,采購和部署之間的時間差成本并沒有這么高昂。
刷新周期的壓縮還意味著,誰能最快部署,誰就能不成比例地捕獲巨大價值。
如果你能在6個月內為新容量通電,而對手需要24個月,你就多出了18個月的時間來享受推理服務的定價,直到競爭對手趕上。
部署速度現在直接成為芯片采購投資回報率的倍增器。這意味著擁有自有電力和地產的垂直整合玩家,能夠比任何依賴第三方數據中心或公共電網連接的對手行動得更快。
護城河已經改變
這徹底改變了競爭護城河的結構。舊的護城河是模型質量和算法改進。新的護城河是物理基礎設施和能源準入。
你可以在6個月內訓練出一個更好的模型,但你無法在6個月內建成一個通電的數據中心。這種約束會持續數年,并將在贏家和輸家之間創造出持久的差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