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ageEngine卓豪的AI征程:深耕中國市場,用產品更新支持本地合規框架
原創在數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企業IT管理已從“支撐系統”逐步演變為“核心競爭力”。作為Zoho集團旗下專注于企業IT管理解決方案的品牌,ManageEngine在這場變革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近日,在上海舉辦的年度用戶大會上,ManageEngine宣布進一步深化本土化戰略,并全面推進AI技術在產品中的應用,尤其強調與中國本土大模型廠商DeepSeek的合作。這一舉措不僅體現了其對中國市場的長期承諾,也展示了其在智能IT管理領域的戰略野心。

AI戰略:從“實驗室”到“實戰場景”的全面落地
最新市場研究報告顯示,中國企業人工智能市場規模將從2024年的45億美元增長至2035年的850億美元,彰顯出中國數字化轉型的加速進程。
在媒體見面會上,ManageEngine中國區首席運營官李飛表示,AI不是一個選項,而是必然。他指出,隨著大語言模型技術的突破,企業IT管理正從“數字化”邁向“數智化”,而AI正是這一轉變的核心引擎。

據介紹,ManageEngine對AI的布局并非始于今日。早在十年前,公司便成立了人工智能實驗室,致力于將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等技術應用于IT運維、安全分析、服務管理等場景。例如,在IT運維管理中,系統可通過歷史數據自動設定動態閾值,實現預警智能化;在服務臺場景中,AI可自動處理重復性工單,提升運維效率。
然而,真正讓AI能力實現“普惠”的,是大語言模型技術的成熟。采訪中,李飛用系統自然語言交互的場景進行了詳細的介紹,他表示,用戶只需輸入‘幫我找出過去一周需要優先處理的工單,系統就能自動篩選并列出關鍵任務。這一功能的背后,是ManageEngine與DeepSeek的深度集成。李飛透露,公司正在積極推進與國內多家大模型廠商的合作,包括Kimi、豆包等,以更好地適應中國用戶的使用習慣與合規要求。
ManageEngine全球副總裁Mathivanan Venkatachalam進一步補充道,AI不僅是技術的升級,更是用戶體驗的重構。我們追求的不是替代人力,而是增強人的能力。據介紹,目前約20%的IT管理任務可通過大語言模型實現自動化,未來這一比例還將持續提升。

產品矩陣:60+款產品的“平臺化”與“場景化”邏輯
ManageEngine的產品線堪稱龐大。從IT服務管理(ITSM)、IT運維管理(ITOM)、統一終端管理(UEM),到安全信息與事件管理(SIEM)、身份與訪問管理(IAM),再到低代碼平臺和高級IT分析,其產品覆蓋了企業IT管理的全生命周期。
活動現場,李飛將這一產品體系歸納為三個核心場景:人、環境、業務。他指出,企業IT管理的本質是對“員工與客戶”“設備與環境”“系統與業務”這三類對象的管理。而ManageEngine的60多款產品,正是圍繞這三個維度構建的有機整體。
“客戶最初可能只購買我們的IT運維產品,但隨著業務發展,他們會發現還需要IT服務管理、終端管理等其他模塊。我們有30%的客戶會購買兩款以上的產品?!崩铒w表示,這種“產品聯動”效應不僅提升了客戶粘性,也體現了ManageEngine作為平臺型解決方案的優勢。
在AI能力的嵌入方式上,ManageEngine采取了“疊加+原生”雙軌并行的策略。一方面,在現有產品中嵌入AI模塊,如Ask Zia聊天機器人、自動工單分類、風險預測等功能;另一方面,公司也在推進“AI原生”產品的研發,例如基于智能體的自愈系統、自動化流程生成平臺等。
值得一提的是,低代碼平臺在ManageEngine的產品體系中扮演著“連接器”的角色。李飛表示,低代碼不是孤立的產品,而是賦能其他產品的工具。用戶可以通過拖拉拽方式定制表單、流程,甚至通過自然語言生成代碼,實現IT管理的個性化擴展。
中國市場:從“出?;锇椤钡健氨就粱罡?/span>
近年來,隨著中國企業“出?!辈椒ゼ涌?,ManageEngine的全球化能力成為其重要優勢。據李飛介紹,出海企業需要在全球范圍內實現IT管理的一致性、數據合規性與服務及時性。我們的多語言支持、全球數據中心布局、本地化服務團隊,正是他們所需要的。
而在本土化方面,ManageEngine也表現出非常強的適應性。公司在中國設有北京和上海兩個數據中心,支持本土合規框架,包括Kingbase數據庫、Kylin操作系統、ARM架構CPU等。此外,產品還積極適配華為鴻蒙系統、政務云環境、企業微信等本地生態。
在活動現場的發言中,Mathivanan Venkatachalam多次強調中國不僅是市場,更是戰略要地。據介紹,目前ManageEngine在中國擁有5000多家客戶,覆蓋制造業、金融、政府、服務業等多個領域。尤其是在制造業,客戶占比超過30%,其中不乏寧德時代、招金集團等龍頭企業。
在銷售模式上,ManageEngine正從“直銷+代理”轉向“全代理商模式”。李飛表示,我們希望與合作伙伴建立更緊密的關系,通過他們觸達更多區域和客戶。這一策略尤其適用于中國這樣地域廣闊、市場分散的環境。
在本次媒體見面會的尾聲,Zoho中國CEO侯康寧分享了一段“卓豪大學”的故事,讓在場媒體看到了這家技術公司背后的文化底色。他表示,在印度,我們設立了一所卓豪大學,專門招收那些成績優秀但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為他們提供免費的學習與生活支持。畢業后,他們可以選擇留下,也可以離開。
侯康寧強調,卓豪的文化是自由與責任。我們相信,只有給員工空間,才能激發真正的創新。據侯康寧介紹,這種文化也體現在產品研發機制上。ManageEngine的數百款產品中,很多都源于員工自發的創意。員工可以提出產品構想,經過專家委員會評估后,公司會給予三年時間和資源支持。如果產品在三年內實現百萬美元銷售額,就會獲得持續投資。

正是這種“自下而上”的創新機制,使得ManageEngine在30年的發展歷程中,始終保持著技術敏感性與市場敏捷性。盡管公司從未引入外部資本,卻實現了持續增長。2024年,ManageEngine全球客戶數同比增長20%,中國市場也保持了同樣增速。
寫在最后:在AI與本土化雙輪驅動下走向“數智未來”
隨著中國IT服務管理市場規模預計在2035年達到60億美元,以及企業AI市場從2024年的45億美元躍升至2035年的850億美元,ManageEngine面臨的不僅是一個巨大的市場,更是一個充滿挑戰的戰場。
正如李飛在演講中所述,IT管理正在從支撐業務走向驅動業務。未來的IT部門不僅是成本中心,更是價值中心。
不難發現,在這場以AI與本土化為核心的競爭中,ManageEngine展現出了一種“慢公司”的耐心與“快思維”的敏捷。它不追逐資本風口,卻始終走在技術前沿;它不盲目擴張,卻深耕每一個市場。而這樣的企業,在AI與數字化轉型的浪潮中,或許正是中國市場所需要的“長期主義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