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 年代的瀏覽器大戰又回來了
年份寫著 2025,可你盯著那些新出的“AI 瀏覽器”、各種內置助手、會總結網頁、會寫代碼、會替你點按鈕的面板,真的會有種恍惚感:這不就是 1995 重開嗎?
當年互聯網剛從象牙塔沖進大眾視野,大家都在喊“我要上網”; 今天生成式 AI 把火又燒回來了,大家開始喊“我要一個聰明的瀏覽器”。戰場沒變,入口還是瀏覽器,只不過這次瀏覽器不光“顯示網頁”,還要“看懂網頁、替你干活”。
1995:第一次瀏覽器戰爭是怎么點燃的?
想象一下 1994、1995 那幾年:
- 互聯網突然從學術圈蹦到大眾面前
- Windows 95 上來就給了一個“好用得離譜”的圖形界面
- AOL 的“你有一封新郵件”變成時代聲音
- 咖啡館、網吧都是“去網上看看”的入口
- 但想進這叫“cyberspace”的地方,你必須有瀏覽器
于是,第一場瀏覽器戰爭就這么拉開了:一邊是開天辟地的 Netscape Navigator,一邊是意識到自己不能缺席的 Microsoft Internet Explorer。
圖片
當時的網景是真創新:基于 Mosaic 思路做得更快、更能同時顯示圖文,1995 年幾乎能跟“上網”劃等號,甚至還在 1995 上市,妥妥的 dot-com 風口選手。
微軟這邊一開始比較“土”,1995 年把 IE 1.0 塞進 Windows 95 的 Plus! 里,還要多收個 50 美刀,功能也遜色:異步加載慢、對新技術支持慢、JS 跟不上……但微軟有的,不是技術,是 Windows。
圖片
真正改變歷史的,是微軟后面那招:我把瀏覽器跟系統綁一起送給你。 你買電腦=你有 IE。 而那時候網景還在賣盒裝的 49 美金瀏覽器。 結果就是:
- 1996 IE 份額還不到 5%
- 但免費 + 預裝 + Windows 覆蓋率 → 1997 就躥上 30%
- 到 1998 網景還有 70%,但下降通道已經打開了網景被逼到也只能免費,等于把自己的主要收入線砍了。
圖片
然后就是你熟的那段反壟斷大戲了。
網景說:你這是用系統壟斷干掉瀏覽器市場。美國司法部在 1998 年起訴微軟,公開法庭上甚至出現過“切斷網景氧氣”的內部說法,Bill Gates 那段錄像至今都算經典。2000 年初判微軟違反《謝爾曼反托拉斯法》,一度要被拆分,雖然 2001 最后是和解收場,但格局已經被鎖了——瀏覽器=IE,微軟贏了第一場。
IE 贏了以后,網頁世界差點被玩死
IE 在 2001–2002 年左右份額干到 90%+,Netscape 被 AOL 1999 年 42 億美金收了之后就一路萎。 微軟贏了之后干了什么?幾乎不更新。IE6(2001)出來之后,微軟足足拖了五年沒什么大動作——
- 透明 PNG 不支持
- 沒標簽頁
- 安全洞一大把
- 開發者天天在“只在 IE 下跑”、“IE 又寫了個私有特性”里痛苦Web 差點被定型在 IE 的私有世界里。
這就是為什么后來那句行業共識會出現:“一家獨大的瀏覽器,最后都會懶?!?/span>
然后開源種子發芽了:Firefox 救了大家的命
還記得上面說嗎,1998 網景被逼得把瀏覽器代碼開源了一把。 從這粒種子里長出來的,就是后來那個我們都熟的 Mozilla 項目。 2003 有了 Mozilla 基金會,2004 Firefox 1.0 一出:
- 開源
- 更快
- 更安全
- 有標簽頁
- 最重要:不是微軟的
圖片
這一下就把 IE 那種“只有我說了算”的氣焰給壓住了。
微軟也被逼著醒了,2006 出 IE7,2009 出 IE8,但節奏已經挽不回來了,份額一路從 90% 掉到 60% 再往下。
Firefox 帶回了真正的競爭,也推動了Web 標準化,讓開發者不至于永遠綁死在一家瀏覽器的私有接口上。
可以說:如果沒有當年網景那次開源,就沒有后來還活著的開放 Web。
但最后贏的,還是 Google:第二次瀏覽器戰爭的王者=Chrome
就在大家以為“IE vs Firefox”會演幾年時,2008 谷歌突然說:我也做瀏覽器。
當時很多人還在吐槽“瀏覽器夠多了”。
然后大家一用:好快。
Chrome 做了幾件當時非?!靶隆钡氖拢?/span>
- UI 極簡
- JS 引擎飛快
- 每個標簽頁獨立進程,不會一崩全崩
- 更新節奏快到離譜
- 最關鍵:你幾乎每天都會看到 Google 搜索勸你用 Chrome
結果就是:
- 2013 年 Chrome 干翻了 IE,坐上世界第一
- Firefox 也被擠到一邊
- 很多后來瀏覽器(Opera、Vivaldi、Edge 新版、Brave……)都干脆直接用 Chromium 內核
圖片
到 2010s 中后期,網頁世界的怪狀又回來了:這次不是“IE 一家獨大”,是“Chromium 一家獨大”。大家都依賴 Google 的開源內核,省了很多輪子,但也埋下一個老問題:如果只有一個內核,那這個內核的“方向”其實就是這個公司的方向。
以為戰爭結束了?錯。AI 一來,瀏覽器又成兵家必爭之地
如果第一次瀏覽器戰是為“給大眾一個上網入口”,
第二次是為“給開發者一個快、標準化的瀏覽器”, 那 第三次,就是為“給用戶一個會幫你上網、會理解網頁、會執行任務的助手”。
2022–2023 生成式 AI 一爆,所有人都發現:
瀏覽器如果能直接總結頁面、幫你寫郵件、自動查資料,那還是瀏覽器嗎?它就變成了一個“帶瀏覽器能力的 AI 工具”了。
于是你看到的就是 2025 這波:
- 微軟又一次當了“反擊大王”:在 Edge 里塞 Copilot、塞 Bing Chat,把 GPT-4 弄成瀏覽器側邊欄
- Opera 上了 Aria
- Brave 上了 Leo
- DuckDuckGo 做了 DuckAssist
- Arc 開始玩“有大腦的瀏覽器”,又做了 AI-first 的 Dia
- Perplexity 做了 Comet
- OpenAI 自己搞了 Atlas,說白了就是“ChatGPT 直接做成瀏覽器”
表面看是百花齊放,仔細一扒:幾乎全是基于 Chromium。 為什么?因為——
- Chromium 太大、太成熟、太多人維護,重寫一個瀏覽器引擎幾乎是自殺
- 就連微軟自己都在 2019 把 EdgeHTML 放棄了,轉去用 Chromium
- 所以新玩家都在 Chromium 上面“做殼 + 做 AI”
這就出現一個很微妙的場景:內核都一樣,但每一家的 AI 做法都不一樣。上世紀 90 年代是“這個網站只能在 IE 打開”, 現在變成“這個瀏覽器會給你這種總結,那個瀏覽器不會”。碎片化又要回來了。
Ladybird:新亂局里的“野孩子”
就在大家都在 Chromium 上摞功能時,出現了一個完全不按劇本來的:Ladybird。 它既不是 Chromium,也不是 WebKit,還是從頭寫的引擎。 這舉動一出,Mozilla 陣營不太開心:
- 好不容易 Gecko 還活著
- 你現在又來寫一個新的
- 這不是分流大家對“非 Google 內核”的注意力嗎
更有戲劇性的是:Ladybird 還能拿到 GitHub Sponsors,等于微軟在某種意義上也在給它打錢,而微軟現在又是 Chromium 的一條大船上的乘客。
這已經不只是技術了,是誰來決定 Web 未來的問題。
Google 和 Apple 的打法:一個搶時間,一個憋大招
Google 不準備被別人“AI 瀏覽器”三個字嚇到。 它直接在 Chrome 里塞 Gemini、塞網頁總結、塞聊天入口——你的 AI 瀏覽器做的,我在 Chrome 給 60 億用戶也做。這有點像當年微軟對網景的反向版:
- 當年是“我有系統,我送瀏覽器”
- 今天是“我有瀏覽器,我送 AI”
Apple 一直看起來慢半拍。Safari 沒瘋狂堆 AI。
但蘋果的思路通常是:我不一定要在瀏覽器里塞 AI,我可以把 AI 做成系統級的 Siri 2.0,能跨應用、能自動化、能在設備上本地跑,然后 Safari 只是它的一個窗口。 這就是蘋果的那套:AI 是空氣,不是按鈕。 等它準備好了,一次性全推。
新瀏覽器戰爭里最大的幾個坑
- 安全AI 瀏覽器能讀你瀏覽的內容,還能執行動作,這就會有 prompt injection 的新攻擊面。 Brave 團隊就演示過可以劫持 Perplexity 的 Comet。你的 AI 在讀網頁,網頁也在“讀”你的 AI。
- 標準化缺失現在每家都在自己搞“要不要總結”“怎么理解頁面”“哪些內容能被 AI 看到”。 這是不是很像當年的“這個網站只兼容 IE6”?
- 錢AI 很貴。Google、微軟能燒。新瀏覽器燒不起,所以開始走訂閱、走內置推廣、走廣告位。 Perplexity 已經測廣告了,OpenAI 也在琢磨 Atlas 里的盈利方式。當瀏覽器變成了“幫你買東西”的入口,它就有動力收你通行費。
歷史押韻得太明顯了
- 90 年代教會我們:誰掌握分發(默認瀏覽器),誰就贏
- 90 年代也教會我們:只要一家公司說了算,反壟斷就會來敲門
- 90 年代還教會我們:贏了就別躺平,不然就會被下一代(Firefox / Chrome)超車
現在呢?
- Chrome 有分發,Edge 有分發,Safari 有分發
- 新瀏覽器想靠“AI 體驗差異化”撬走一部分
- 監管也已經開始盯“把 AI 嵌進瀏覽器是不是不公平競爭”
- 所以這一次,大家都不敢像 IE6 那樣睡過去了
會不會又是“一家通吃”的結局?
不一定。
這次很可能是分片勝利:
- 有的瀏覽器主打“AI 任務執行最好”
- 有的主打“隱私 + 本地 AI”
- 有的主打“跟我家辦公套件無縫”
- 有的主打“我就是 Chromium,但我 UI 好看到你用不回去”
當然,也有另一種可能:大牌把小牌的好點子都抄走,然后繼續一家獨大。這在 2010s 已經發生過一次了。
最后一句話:戰場沒變,只是劇情升級了
90 年代的戰爭,是“誰能當你的上網窗口”; 2020s 的這場,是“誰能當你的上網管家”。 名字變了,技術變了,但核心問題還在:誰來定義我們的上網體驗,誰來收這筆過路費。
這次的好消息是:瀏覽器又變得好玩了。 我們又能看到奇怪的實驗、不同的理念、標準之爭、甚至是“我要從零寫個引擎”這種中二行為。 壞消息是:我們又得操心兼容性、隱私、壟斷這些老問題了。
但這就是互聯網:
- 永遠有人想當入口
- 永遠有人想把入口變聰明
- 永遠有人想把聰明的入口變成生意
- 永遠有人會站出來說:“不行,這樣 Web 會壞掉”
歷史從來不復制,但它真的會押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