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會評審“翻車”:OpenReview 揭 94 個冒名評審,大學郵箱別名成最大破口
大數據文摘出品
學術同行評審以信任為基石,而信任的縫隙也可能成為操縱系統的入口。
近日,OpenReview 團隊與多所高校學者近期發布的一份 6 頁報告披露:在 2024 年 2–4 月及 2025 年 4 月,對多場人工智能(AI)學術會議的調查中,他們識別出 94 個使用他人身份注冊的評審/元評審賬號,作案者利用評審招募、身份校驗與分配流程中的薄弱環節,試圖為自己(真身份)撰寫或換取有利評審意見。

報告地址:https://arxiv.org/pdf/2508.04024
注:該報告由 Nihar B. Shah(卡內基梅隆大學,兼 OpenReview 董事會)、Melisa Bok、Liu Xukun、Andrew McCallum(馬薩諸塞大學)聯合署名;OpenReview 是為會議與期刊提供評審基礎設施的非營利平臺,已服務 2000 余個會議與工作坊,其中包含多數 AI 頂會。
01 漏洞如何形成:開放招募、算法分配與“不可驗證”的學術身份
在計算機科學,頂級會議(尤其是 AI 領域)是最主要的發表陣地。為了匹配不斷增長的投稿量,會議需要在數天內完成海量評審分配,通常采用兩種做法:開放招募評審(研究者通過在線表單自薦)與基于評審者履歷的半自動化匹配。評審者會在系統中“投標”(bidding)聲明興趣與專長,平臺再根據其“評審者畫像”(過往論文等)與論文主題進行算法匹配。
現實壓力進一步放大了系統脆弱性:頂會接收率約 15%–25%,投稿規模在近十年中“幾乎擴大十倍”,部分會議每年收上千甚至上萬篇論文。短時間內擴張的評審池,使組織方更依賴線上自我申報信息與自動化分配,而難以對評審者身份進行逐一硬核核驗。
理論上,可借助 ORCID 等研究者 ID 平臺來輔助核驗。然而報告明確指出:ORCID 并不核驗個人身份且不杜絕重復賬戶,因此無法提供“強身份認證”。在缺乏統一、國際可用的在線“強身份”前提下,評審平臺很難可靠甄別快速涌入的新賬號。
這套以信任為前提、以自填信息與算法分配為核心的體系,為后續的“身份盜用”埋下了伏筆。
02 94 個假身份如何運轉:假簡歷、郵箱別名與流程“連環繞過”
這份調查詳述了典型的作案路徑:作案者首先偽造他人學術身份(單位、論文鏈接等),在自薦或平臺注冊時留下自己可控的郵箱;待項目主席基于所填資歷判斷其“有資格評審”后,該冒名賬號便被納入系統。隨后,作案者在“投標”階段對自己真實身份作者的論文表達興趣,或通過調校假評審檔案與投稿文本來提高與目標論文的匹配概率,一旦被分配到,就以假身份為真身份的論文撰寫正面評審。報告指出,也存在同時注冊多個假評審以提高命中率的做法,及“互評互助”的勾連團伙變體。
更關鍵的突破口來自郵箱驗證。按常規平臺會給注冊郵箱發送驗證鏈接,只有點擊確認的人才能通過“往返驗證”(round?trip verification)。但調查顯示,94 個假評審賬號全部通過了這種驗證。其中 92 個郵箱來自知名大學域名,另 2 個來自已停辦機構的“.edu”域名。背后的技術性“繞過”是:不少大學允許師生或訪問學者創建郵箱別名(alias)。作案者要么在某高校獲取郵箱權限后創建“與他人姓名相近”的別名,要么與他校同伙協作創建該別名,再用此別名與被盜身份的履歷信息共同注冊,從而同時騙過“郵箱域名—單位匹配”與“郵件往返驗證”兩道關卡。
報告還提示了一個“靜態風險”:許多會議會自動沿用往年評審名單,這意味著如果某假賬號初次未被識破,它可能在后續年份被自動邀請繼續評審,風險得以跨年延續。
為了降低被“定向分配”的概率,學界已有工作引入分配隨機化,以減少“合謀評審”命中同一論文的機會,但報告認為單一手段仍不足以應對多樣化操控,需要更強的系統性改造。
03 共治的下一步:三類主體的可執行方案與外溢場景
報告提出了分層治理建議,覆蓋評審平臺與會議、高校及組織域名管理、以及對其他學術流程的外延提醒。核心思想是:在缺少“強身份”的現實下,依靠可鏈接的學術行為證據、社會性背書與工程管控組合拳,抬高作惡成本。
對評審平臺與會議的建議:
1.用“作品鏈路”校驗身份。 將評審者與其既有論文綁定核查:例如要求評審與其過往論文在同一平臺同一賬號/同一郵箱下出現,或與 ACM/IEEE 等平臺上已驗證的作者檔案匹配。這樣可以把“紙面資歷”變為可追溯的投稿—評審鏈路。
2.引入更深的持久化標識登錄。 如果采用 ORCID 等持久標識,應以強綁定登錄方式驗證評審者宣稱的 ID 與其既有出版物的 ID 是否一致(報告提醒這需要計算機學科出版生態對 ORCID 的更深整合)。
3.建立可傳導后果的“擔保制”。 對從未在本平臺發表過作品的評審申請者,可參考 arXiv 的“老作者為新作者擔保”機制;同時設定網絡化的連帶后果,以抑制濫用擔保。
4.時間維度的異常檢測。 對臨近截稿前新建的評審檔案提高警惕;開放公開可見的評審者檔案,讓更大范圍的學術共同體參與甄別。
5.傳統反舞弊工具。 參考IP、瀏覽器指紋等技術進行并行甄別;并實施強去重策略,防止一人用細微差異(如單位不同)創建多個檔案以繞過利益沖突規則。6.加固分配機制。 讓論文—評審分配對投標與文本相似度“游戲化”更魯棒,降低作案者通過“調詞”操縱匹配算法的空間(報告第 5 頁對該類“可游戲化”風險給出明確指向)。
對高校與持有域名的組織的建議:1.更嚴格地監控郵箱別名。 若出現如“alan.turing@…”這類顯著冒名特征的別名,應自動觸發紅旗。2.允許第三方核驗郵箱所有權。 以便像 OpenReview 這類平臺能在注冊鏈路中確認郵箱—人的真實對應關系。3.建立響應機制。 在收到身份盜用報告時,徹查并回溯可能被用作冒名的別名及其創建路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