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雨溪談 Vite 邪修之路
在前端圈,Vite 已經是家喻戶曉的名字。短短幾年,它從一個實驗性的開發服務器,成長為 Vue、SvelteKit、Astro、React、Remix 等框架的首選構建工具。背后的故事,其實是一段頗有“邪修”意味的曲折歷程。
起點:不滿與嘗試
時間回到 2019 年。當時的主流構建工具還是 Webpack,它功能強大,卻也顯得笨重。Vue 已經發展多年,尤雨溪開始思考:有沒有一種更快、更輕的方式來開發?
答案出現在 ES 模塊的普及。瀏覽器和 Node.js 相繼支持原生模塊加載,讓“按需請求+實時編譯”成為可能。于是,他寫出了一個雛形工具——Vue Dev Server,不再依賴打包,每個模塊在需要時動態編譯返回。
突破口:熱更新
要真正改變開發體驗,僅僅“免打包”還不夠。關鍵在于 熱模塊替換(HMR):代碼改動后,只更新某個模塊,而不是整頁刷新。這一能力成為 Vue Dev Server 演進為 Vite 的核心轉折點。
有了 HMR,開發者能以極快的速度看到改動結果。Vite 的原型由此成形,并迅速在社區傳播開來。
重寫與轉型
雖然開發時體驗極佳,但在生產環境依然需要優化和打包。為了解決這一矛盾,尤雨溪引入了 Rollup 作為打包器,并設計了一套 通用插件系統,讓開發和生產能夠共享同一套邏輯。
最終,他選擇推翻早期實現,直接發布 Vite 2.0。相比原型,這一版本有兩個決定性變化:
?從 Vue 專屬轉向框架無關;
?構建在 Rollup 插件生態之上,成為更高層的“構建工具”。
這讓 Vite 突然具備了普適性,吸引了 Svelte、Astro、Solid、Remix 等框架陸續采用。
React 生態的意外轉折
更出人意料的是,React 社區成為 Vite 的最大用戶群之一。隨著 Create React App 逐漸老化,許多開發者主動轉向 Vite,享受極速開發體驗。
雖然 Next.js 堅持使用 Webpack,并打造了基于 Rust 的 Turbopack,但它過于綁定 Next.js 本身。而 Vite 則更為開放,可以單獨使用,也能成為各種框架的底層基石。
邪修繼續:Vite+
Vite 的成功只是開始。去年,尤雨溪成立了 VoidZero 公司,目標是 把前端工具鏈徹底統一。
他們正在研發多款基于 Rust 的工具:
?Rolldown(打包器)
?Oxlint(代碼檢查)
?Vitest(測試框架)
?Oxc(工具集合)
這些將與 Vite 一起,組成更完整的 Vite+,形成 端到端的解決方案。
在這個設想中,開發者不再需要東拼西湊工具,而是能在 一套統一體系里完成開發、打包、測試和優化。甚至未來還會加入 AI 能力,讓工具更智能地理解項目結構、優化工作流。
寫在最后
Vite 的出現,并不是循規蹈矩的漸進改良,而是一次“邪修式”的另辟蹊徑。 從 Vue Dev Server 到 Vite,再到即將到來的 Vite+,尤雨溪不斷用非常規的方式突破前端工具的舊框架。
如今,Vite 已成為現代前端構建的共同基石。它的成長軌跡,恰好折射出前端世界近幾年的巨大變革。




































